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五問玉米臨儲制度改革(五) 機遇還是挑戰——看黑河市加工企業、流通主體怎么說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魏龍飛 字號:【

玉米臨儲制度改革方向落定之后,玉米加工企業與流通主體怎么看待改革?近日,記者走訪了黑龍江省黑河市部分流通主體和加工企業。

加工企業:
回到同一條起跑線

“終于等來了這天”,這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墨爾根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茂友的心聲。他的躋牧飼料公司倒閉兩年了,“玉米新政”的發布對他來說是一個契機。

躋牧飼料公司2013年投產,剛開始經營還可以。2014年國家啟動了玉米加工補貼貸款貼息計劃后,就停產了。“因為我的飼料廠年產10萬噸,而國家要求是年產量達到30萬噸才給政策。不符合要求,就沒有補貼了。隨著成本逐漸上漲,沒有補貼,生存越來越艱難。”據他介紹,嫩江縣只有躋牧飼料公司一家玉米加工企業。飼料廠停產后不但企業有損失,當地的養殖戶也損失不少。“養殖戶使用飼料,就得去外地采購,每噸成本提高了200元。嫩江縣有國儲玉米300萬噸,都得拍賣到外地去加工實在是不合理。”魏茂友惋惜地說。

“價補分離意味著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不會像前幾年那樣被國家托著,原料成本算下來了。”他期盼地說。

“但即便玉米價格下跌,也未必會帶動深加工產品利潤上升。”魏茂友擔心,所謂“水漲船高”,原料價格上漲,也會傳導致產品價格跟漲上調;反之亦然,原料成本下降,產品價格也將面臨下行調整,除非產品下游需求有突破性恢復,當然,這種可能性,從目前來看,并不大。

雖然玉米臨儲制度改革對深加工行業將產生較大影響,但影響更具廣泛性、普遍性特征,從原料角度考慮,相當于全國各地深加工企業回歸于統一競爭起跑線之上,玉米臨儲制度改革客觀上并不會對深加工行業發展產生直接利好或利空的影響,而最終決定行業發展前景的仍需回到產品需求消費層面。作為一個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的“老人”來說,魏茂友的擔心不無道理。

部分流通主體:
投資“收不回來”

“去年剛貸款買的烘干設備,今年政策調整后,農民絕大部分都不種玉米了。沒有原料,這可咋辦?”黑龍江五大連池市雙全鎮向陽村村民張振財表示,他去年貸款460多萬元購置了烘干設備,日加工能力500噸。本來想今年“好好干一年”,沒想到政策調整了。張振財介紹,去年以0.7元/斤的價格收上來,烘干后,再賣給國庫。“去年烘干23000噸,賣的時候0.98元/斤,每斤賺0.28元/斤,除去成本和損耗,賺了270萬元,還欠300萬元。今年不種玉米,就沒轍了。”

黑河市嫩江縣科洛鎮柏根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海波分析,國家玉米臨儲制度改革,對本地流通主體將“產生重要影響”。“本地99%的農戶放棄了玉米。”他認為,沒有原料,烘干塔派不上用場,后果將“不堪設想”。按照他的說法,“流通主體將會面臨倒閉的危險”。看到親友近幾年做玉米烘干生意賺錢,張海波2015年貸款400萬元購買玉米烘干設備,一旦玉米產量大幅下降,烘干塔“吃不飽”,投資將“收不回來”。

“只有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對設備進行改裝,將玉米設備改裝為大豆設備,但是哪兒還有錢呢?”張海波嘆息,近兩年,他將所有積蓄都投入到玉米烘干設施上。他希望國家能給予機械改裝補貼,對流通主體加大支持力度。

據了解,由于近年國家臨儲價格較高,五大連池地區不少農戶建立烘干儲備設施,靠倉儲費賺得盆滿缽滿。而政策調整后,像烘干設備、農機具等大型設備無法投入使用。這些設備占用了大量資金,農民如果想要再投資,只能將他們貶值變現或改裝。

“東北大部分農機設備和設施都是跟玉米配套的,種其他作物,相關社會化服務跟不上來。比如,現有播種、收獲機械都是按玉米種植1.1米大壟雙行模式配備的,而大豆種植壟寬0.65米,現有機械不配套,需要改裝。”五大連池市主管農業的副市長張懷義認為,對于這一問題,需采取綜合手段,改革的必要性和現實的可行性要兼顧到位。

主產區:
必須發展當地加工企業

“不管是玉米還是大豆,都得有加工企業,不能走以前的路——種多少都賣給國家,等著國家收。否則就像懷里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五大連池雙泉鎮龍頭村村民倪利君表示,必須發展當地加工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

針對主產區倉儲設施少和加工能力弱的情況,流通主體普遍希望國家下一步能夠在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魏茂友表示,國外的合作社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倉儲設施,倉儲能力一般能達到2-3萬噸。“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一是減少損失,避免糧食互相污染,保證濕度和溫度,保管期可以達到三年;二是價格低的時候合作社可以存儲糧食,不至于像現在“明知是賠還要賤賣,因為不賣就壞了”;三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減輕財政負擔。東北地區土地面積大,國家政策要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起來,鼓勵合作社建立倉儲設施。

記者了解到,2014年嫩江縣種植玉米300萬畝(其中,國營農場100萬畝,58家合作社200萬畝),從10月17日開始收割到11月末竟然還沒完成。“政策集中補貼一個企業,上百臺運輸車都到一個企業去賣糧、排號,幾天都卸不下去。同時,也形成壟斷,損害了農民利益,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魏茂友反映,最終農民玉米收割直至2015年1月還沒有完成,給農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雖然2014年是個豐收年,可對于種植戶來說也就是“多收了三五斗”。

嫩江縣農業局副局長李鐵輝認為,全縣玉米產業鏈不完善,生產過程全部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但全縣玉米加工企業只有躋牧飼料公司一家,加工能力有限,過腹增值能力弱,這方面需要加強完善。

記者從吉林省農委市場信息處了解到,為鼓勵加工企業收購玉米,3月,吉林省率先公布2016年深加工企業采購玉米補貼新政策,今年1-6月對納入補貼范圍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在省內自購自用的玉米,按實際消耗數量給予150元/噸的補貼。

記者走訪的幾家加工企業普遍反映,近幾年加工企業對玉米的轉化能力弱化,一方面原料價格較高、加工成本較高;另一方面產能過剩、加工產品積壓嚴重,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玉米實行市場化收購有利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促進加工轉化終端消費,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能夠促進玉米產業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