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員“變身”理事長
“多年來,我切身感到農村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1995年,剛滿19歲的鮑光躍,從安徽省安慶市農校畢業后只身來到望江縣漳湖鎮,成為該鎮農技站的一名農技人員。20多年來,科班出身的他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為村民們答疑解惑。談起各種農作物的特性、病蟲害的防治等,了然于胸。
“近年來,農民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留守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一些土地瀕臨荒廢。與此同時,在家務農的大多數農民,仍在用傳統的方式耕種,效率不高。”鮑光躍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產量,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早在2008年,他便和幾名農技人員利用自身優勢,率先在當地流轉了460畝水田,開始試驗機械化插秧。“為了試驗機插和人力種植的區別,我將460畝中的一部分用于機插,其余的還是用傳統方式種植,一年下來,采用機插的水田,每畝要比傳統方式高出70公斤。”
2009年,附近很多農戶看到機械化種植的高效率,紛紛要求鮑光躍也為他們提供機插服務。為了把周邊更多的農戶帶動起來,望江縣金穗種植專業合作社便應運而生,鮑光躍也從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機人員“變身”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服務方式是為社員提供水稻“代育代插”服務,建成了兩座育秧工廠,統一采購稻種,統籌安排育秧栽插。
“在合作社成立之前,漳湖鎮種植100畝以上水稻的農戶只有5戶,大部分農戶種植面積不超過15畝,其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大,機械化程度低,導致種植效益低下。”鮑光躍說,近年來,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采用“代育代插”和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訂單銷售稻谷,不僅減少了勞動力投入,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增加了種植效益,促進了社員擴大種植規模和土地流轉進程,截至去年,合作社成員共流轉土地2.6萬余畝,戶均種植水稻70余畝,其中,200畝以上的種植戶達15戶,100至200畝的63戶,50至100畝的226戶。
從9人發展到415人,成功躍升“國家社”
“農戶自己打農藥,一般至少打七到八遍,而合作社只需要打三到四遍農藥,就可完全消除病蟲害。農戶自己打藥每畝需要110元左右,而合作社每畝僅收防治費80元。”金穗合作社理事吳結龍介紹說,目前, 合作社擁有48支植保防治小隊和一批農業科技專家,專家們不僅對病蟲害信息掌握準確,而且用藥專業,有效降低了農藥污染。 “現在合作社成了我們農民的種田管家,提供保姆式服務,種地不成問題。”村民張海明如是說。
“農村土地大多是分散的,形成不了規模,合作社成立后,可以最大化整合土地資源,利用機械化種植模式,降低成本,提高產量。”鮑光躍分析道,100畝田,用傳統的方式直播,一天插完需要100人,而機插只需要兩臺插秧機,一天解決問題。“看到機械化種植在節本增效上的優勢,越來越多的農戶都要求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員已由最先的9人,發展到如今的415人,承包耕地面積2.6萬畝,帶動周邊3個鄉鎮2500多戶農戶。”鮑光躍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下設機插機收專業化服務部、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部、稻米購銷專業化服務部、資金互助部、土地流轉部、秸稈收貯轉運中心、財務室等7個部門,并成為望江縣唯一一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注冊自有品牌“亮晶香”
“稻鴨共生”拓渠道
幾年來,合作社除了成員增長之外,自身也在不斷成長,育秧基地也從5000多畝擴增到目前的8000多畝。盡管有了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的“金招牌”,但鮑光躍并不滿足。
“合作社從種子、育苗、秧苗管理、病蟲害防治到機收,給農戶提供一條龍服務,但機收之后呢?以前我們直接賣稻谷,但價格受別人控制,如果我們可以自己加工大米并銷售,就可以創出自己的品牌,同時也能省去中間環節的差價,將利潤最大化,為農戶帶來更多收益。”鮑光躍認為,壯大起來的合作社不能僅僅是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光提高產量還不夠,為此,合作社于2011年注冊了自有大米品牌“亮晶香”,并引入懂得銷售策劃的人才,通過超市等渠道打入市場,進行探路。
“‘亮晶香’品牌大米采用統一種植的‘豐兩優香一’品種加工生產,并由合作社控股組建的安慶市金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銷售。銷售公司現已與安慶市金華聯、安慶市世紀華聯、安慶市紅東方超市等大型超市連鎖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吳結龍說,合作社“亮晶香”大米已于2014年4月通過全國綠色食品認證中心審核并發證。2015年“亮晶香”品牌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百家合作社百佳品牌。目前,合作社統一種植的‘豐兩優香一’稻谷要較市場價每百斤高5元,成員每畝可增收60余元。
為進一步提升大米品質,拓寬銷售渠道,2015年合作社建立了1萬多畝稻鴨共生基地。“總體來看,一方面畝均養鴨可增收60多元,另一方面,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投入,同時產量也有大幅增高,畝均可增收250多元。” 鮑光躍說,這一綠色稻米標準化種植模式很快引起了很多大型食品龍頭企業的關注,紛紛與其對接,商談合作,不僅提升了品牌效應,也為合作社的產品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以發展綠色稻米利益為紐帶,吸納更多中小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聯合社,以提升生產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快應用物聯網,提升合作社生產管理水平,增強品牌競爭力。”對合作社的未來發展,鮑光躍信心滿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