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至今,讓農產品升值增效的深加工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我們的農產品市場一不缺技術,二不缺設備,三不缺資金,唯一缺乏的或許是農產品研發的想象力……
柑橘,現在不僅僅用來當水果、做糕點、飲料、果凍之外,還可能被制作成清潔類日常洗滌及美容產品等。很多我們司空見慣的水果、蔬菜,被很多有創意的人搖身一變,成為了精美實用的暢銷產品。
的確,農業產業化,最重要的環節是如何把原材料通過深加工,開發出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
一個柿子,可以有100多種吃法
柿子,是我們熟悉的水果。在柿子鮮果中化驗的20種營養成分中,有2種和蘋果相等,有12種高于蘋果。在我國,稍有生產規模的柿子產地,也只有8個省區約50個縣市,農業部已將柿子列入“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中加以重視。目前,全世界每年鮮柿果總產量大約400萬噸,我國占其中80%,約產320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然而,最近10多年來,因為賣不出好價錢,幾乎每年都能聽到各地農民寧愿讓“柿子掛在樹上爛掉也無人采摘”的新聞。另外,我國柿果大都是澀柿子,脫澀后10天左右不吃掉,就會變質腐爛。柿果保鮮期的“短板”,嚴重影響了柿子儲存和運輸流通半徑;柿子鮮果90%只能在產地周邊勉強消化,加上柿子秋天下樹銷售旺季,有多種時令水果同時上市,這樣,雖說柿子集多種優勢于一身,市場地位卻頗為尷尬,以致這么高營養價值的水果,大量被白白浪費了。
目前,我國柿子的主要加工產品,是傳統的柿餅。也有做柿子醋之類的其他產品,因為沒有形成產品優勢,也就談不上市場。
在鄰國日本,柿子卻是另一番狀況。據介紹,日本柿子產量排名全球第三,年產約20萬噸,甜柿占大部分。日本柿子不僅是在品種改良上,取得了長達半年多的鮮果保鮮銷售優勢,更重要的是,以柿子為主要原料或輔助材料、為題材的深加工產品,以及衍生產品,達到100多種!
比如,食品類包括風味柿果糕點、腌漬品、保健飲品、柿子宴席等產品系列,日用品類包括柿澀染織的紡織品、比較高級的染發美發產品、美容護膚產品、柿澀面膜、洗面香皂、殺菌、消毒、防蟲、除臭產品,柿子文化產品包括圖文出版物、卡通動漫造型、工藝品系列、美術品系列等。
一撮茶葉,不僅可沖泡還可吃掉
茶葉,因含有多種價值極高的營養成分,被古今中外公認為最具養生保健和醫藥功效的三大飲品。在我國,茶葉主要用開水沖泡。然而,有一種顛覆性的觀念在業內已成共識:據科學測定的開水“沖泡”茶葉,茶葉里豐富的營養成分僅能溶于水中的大約占30%;另有70%的有效營養成分,都被當作“茶葉渣”扔掉了!實驗證明:“吃茶”比喝茶能更多更充分地汲取營養物質。
完整繼承中國宋代“吃茶”傳統的日本抹茶,就是沿襲了“吃茶”的方式,100%完整享用茶葉營養。這或許應該是日本多年來一直成為世界第一長壽大國的秘密之一。
抹茶,并不等于綠茶粉。國際市場上使用“抹茶”(Matcha)二字有嚴格限定,凡不是天然石墨碾磨的不得稱作抹茶,凡是沒有使用抹茶原料的產品絕對不允許使用“抹茶”(Matcha)二字。
而目前在我國市場上,抹茶和綠茶粉頗有些魚龍混雜(因為是奢侈品和普通產品的差別,所以尚無標準限定),普通消費者是很難區分真假的!綠茶粉和抹茶,不僅僅是享用習慣和營養攝入上有很大差別,從經濟效益上講,價格相差也在十幾倍以上。
抹茶不僅深受日本人的喜愛,近年在歐美等國家也大受歡迎,從而帶來日本抹茶出口量連年翻番。
一片生姜,可不僅僅限于只做調料
生姜作為食材和藥材,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中國古代,有20多部醫療典籍,都記錄了它的藥用和食用功效??啥嗄陙?,中國人食用生姜,主要作為烹飪調味料,糖鹽腌漬不多,其他姜制品就更少見了。
日本人自古也有吃生姜的習慣,人們日常生活也都離不開生姜。
有廠商針對大量年輕時髦女性美麗“凍”人的需要投其所好,為她們生產出隨身攜帶裝有生姜粉末的袖珍容器(像口紅筆),外出喝茶、喝咖啡、就餐喝湯等,都能自己做主,隨時加入生姜。就是這家做“口紅式姜粉筆”的很小的公司,一個產品去年銷售額就高達人民幣3000多萬元。
廠家除生產銷售各種口味的生姜飲品之外,日本餐飲行業也積極開發出一系列生姜食譜;保健品行業開發了生姜保健品及“生姜減肥”服務項目,日用品行業開發了有生姜成分的生發液、洗發水及其他護膚日用品十幾種……
據介紹,1.4公斤鮮姜在日本的售價大約合人民幣30多元,加工成100克姜粉后的市場售價約合人民幣130多元,增值4倍多。如果再以姜粉加工成其他的飲品、食品,又有5-10倍的增值水平。
目前,我國市場的生姜制品依然是大量空白。如果學習、借鑒、引進日本在生姜產品開發、生姜產品市場消費引導、生姜文化促進等方面的經驗,在國內建立起產業化品牌,發掘整合生姜產業和產品文化,打造在全國獨樹一幟的生姜龍頭品牌形象,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將可能為進軍國際市場,奠定雄厚的產業基礎。
(摘自《農村農業農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