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過,五一將至。經過了一冬的蟄伏,北京的休閑農業園正躍躍欲試。近日,位于豐臺的麥秀生態休閑農場(以下簡稱“麥秀農場”)拉開了2016年的首次活動。休閑農業園能夠推動當地的農業用地產生更高的附加值;帶動就業;與旅游形成聯動;促進生態建設;也是區域品牌建設的支撐。雖然北京的休閑農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但筆者在走訪麥秀農場、北京呀路古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呀路古”)、藍調莊園等時發現,這三家休閑農業園的經營情況正在趨好,但他們的投資均尚未完全收回,機遇、困惑與迷茫并存。缺乏文化元素、資金匱乏、人才短缺、產業分散、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這些已成為休閑農業園經營者們再次走上轉型路的掣肘。
回報周期長讓資本望而卻步
草色青青,楊柳依依,天空不斷變換形態的云彩,以及吹過臉龐的微風……無不讓人興起踏青出游的欲望。清晨,伴隨初升的太陽,豐臺區長辛店鎮李家峪村麥秀農場內,已有游客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里忙起了農活。
“3至11月,是我們現在的經營期,平均每天可以接待兩三百人。最多時,單日接待過2000多人。”小小農場,為什么會單日引來2000多人?麥秀農場經理張斌道出2000人這個數字背后的秘密,“休閑農業和民俗文化的結合不是簡單的1+1。3月20日,長辛店鎮第二屆民俗文化節在我們這里開幕,原汁原味的少林會、剛柔并濟的太極劍、熱鬧歡騰的花輥等民俗表演,以及民間傳統美食、民俗工藝DIY……瞬間讓我們這里人氣爆棚”。
麥秀農場是典型的休閑農業園。休閑農業是利用田園景觀、農村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購物、習作、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態。自上世紀90年代起步以來,一直是北京市都市型農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郊區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正在推動北京城鄉發展一體化中扮演著越來越積極的角色。
從20年前星星點點的農家小院、采摘園區、垂釣魚塘起步,如今的北京休閑農業產業已經成長為年產值近40億元、擁有8萬直接從業者、1.6萬個鄉村旅游接待戶、227個市級民俗旅游村、1300多個休閑農業園、155家星級休閑農業企業、年接待超過2000萬人次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支柱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000萬元的投資何時可以實現盈利?“按照現在的客流量和收入計算,我們預計需要4-5年的時間才能收回投入。”張斌說,“對所有企業而言,只有盈利才能獲得更大發展。后期也還需要持續的投入,因為要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去新建或改善硬件設施。更好的服務,也就意味著更高的產業附加值、更大的盈利空間,有了更多盈利,也就能更大的投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而這,就需要投資者對產業發展具有足夠的耐心”。
相比于到處融資的互聯網產業,休閑農業的大部分資金投入都需要企業本身去承擔。因為,相比而言這是一個回報周期相對較長的產業,回報周期長就意味著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這讓許多投資人望而卻步。
農業+文化帶來再次轉型
相比于麥秀農場的2000萬元投資,投資超過3億元的北京呀路古熱帶植物園壓力無疑更為巨大。
2006年,呀路古正式開園,陸續將番荔枝、番石榴、楊梅、澳洲堅果等多個熱帶、亞熱帶水果品種成功引入到園區,填補了北京“南果北種”品種單一的空白。
但科研上的成功并沒有帶來經營上的突破。
“要想創新、要想研發新品種,就要不斷投入資金。如何實現盈利,才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問題。”呀路古常務副總夏鈺告訴筆者,“單純的種植觀光只是最初級的模式,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加入文化的元素。以前,我們也只是單純的植物種植觀光,大筆的研發投入很難實現回報和盈利。如今,我們不但將園區升級為景區,更將位于熱帶的西雙版納民俗文化引入進來,游客到這里不僅可以感受熱帶植物,更能感受地域文化,這就讓游覽變得更為立體、更有味道,也獲得了更好的口碑和回報。”
“1萬人到40萬人”,這一組數字正是呀路古轉型前后的年客流量對比。
呀路古發展至今,已經成為集熱帶植物觀光、熱帶水果采摘體驗、科普教育、餐飲會議、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游覽景區,而這一過程用了近十年時間。“轉型之后的呀路古,已經實現年客流量40萬人、年收入過億元。”夏鈺說,“現在的客流量距離我們的最大接待能力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需要我們去挖掘。”轉型后的呀路古,不僅實現了當年盈利,還有望短時間內收回全部投資。
同樣投資超過3億元的藍調莊園,也通過產業轉型發展找到了新的盈利點。主打喜慶文化的藍調莊園三期內,一對對新人正在拍攝婚紗照、定制婚禮、選擇婚宴……“北京的高成本,決定了僅僅做農業是很難生存的,這就需要找到新的價值點。尋找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發現大家喜愛到薰衣草花海拍照,到如今主打喜慶文化,我們也走了很長的路。如今,喜慶文化產業正逐漸成為我們園區的最大盈利點。”藍調莊園副總經理王亮告訴筆者,“去年藍調莊園總收入達1.2億元,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經營者熱盼產業集聚
如今,麥秀農場、呀路古、藍調莊園雖都已經找到了適宜的產業發展方向,但距離收回投資實現盈利,還有一段不短的路需要走。
“產業冬眠期”,一個被不斷提及的詞語,因季節等多方面原因,冬季成為農業休閑產業的冬眠期。“如何破題?讓四季均有賣點”成為困擾絕大多數從業者的一大難題。“冬季其實也存在很好的機遇。因為,這一時期大多數項目都處于冬眠,如果你有亮點,那肯定會吸引來眾多游客。”夏鈺說。依托室內觀光廳、土司堡民族展覽館等不受季節影響的景觀,呀路古在冬季也保證了可觀的游客量。
去年底,藍調莊園推出藍調薰衣草主題溫泉項目,隨著這個項目的推出,由藍調薰衣草園、藍調溫泉酒店、藍調八月奧古斯都環球影城……多元化的項目讓藍調莊園實現了一年四季都有看點和吸引力,形成了完善的造血機制,突破了制約傳統薰衣草莊園發展的瓶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除了資金壓力、產業冬眠期外,人才匱乏也成為阻礙產業發展的難題之一。“獨特是我們的特色,也同樣是我們的短板。它讓我們擁有差異化的發展空間,也讓我們不論是經營模式,還是管理模式,甚至是人才培養,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因為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去借鑒。”夏鈺說。
主打農事體驗的麥秀農場也同樣存在同樣的困惑。“下一步我們想做科技+生態。比如,通過光伏、風力等新能源實現園區電力自足,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讓游客在家中就可遠程查看和種植……這樣不僅可以帶給游客更好的體驗,也可以打破制約發展的冬眠期,讓一年四季都有賣點。而這些,就需要有很強的技術支撐和相應的人才,來幫助我們實現”。張斌說。
此外,產業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也同樣是阻礙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條旅游線路上,現在只有我們和野生動物園兩家較為成熟的景點。這樣對游客的吸引力就會很弱,如果周圍能再多幾個這樣的景點,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客流量。”夏鈺說。藍調莊園也同樣有這樣困擾,“單打獨斗,畢竟是能力有限。如果能形成產業聚集區,必然會給產業發展帶來很大的提升”王亮說。
(摘自《北京商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