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網絡上關于草莓的傳言不絕于耳,“注入激素催熟導致草莓畸形”、“個大空心草莓是使用膨大劑”……甚至近日還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匯:草莓瘟!
到底這些說法可信嗎?有科學根據嗎?
傳言1:畸形、個大、空心、根白的草莓,是用了膨大劑等激素
畸形、個大、空心、根白的草莓,真的如網上所傳,是黑心農民使用膨大劑等激素所導致的嗎?
畸形:
用過膨大劑的草莓的確有可能奇形怪狀,但不能反推畸形草莓就一定打過膨大劑。草莓的生長與溫度、授粉、水分、土壤等息息相關,授粉不均、溫度過低、光照不足都有可能導致草莓畸形。
個大:
同樣的道理,用了膨大劑的草莓個頭可能會比較大,但個頭大的草莓也并不都一定是用膨化劑催大的。
草莓的個頭也和許多因素有關:首先,草莓的品種本身就有很重要的影響,有些從歐美、日本引進的品種天生個大;此外,通過人工選擇,適當進行疏花疏果,也可以得到更大的草莓,道理很簡單,草莓光合作用產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實的營養物質的總量基本確定,選擇減少果實數目,就更容易得到個頭大的果實。
空心:
導致草莓空心的原因也有很多,如過度成熟、品種、生長環境等。草莓如果采收不及時,就會出現過度成熟導致空心的現象。另外,溫度和濕度對草莓生長的干擾也很明顯,比如下雨下雪過后,很多草莓都會出現空心。還有一些草莓的品種果肉密度小,天生就易出現空心。
根白:
造成草莓根部發白的主要原因是跟采摘時間有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未成熟的草莓?當一株草莓進入掛果期時,果實會從綠色變成白色,然后從尖端向果柄逐漸發色,越靠近果柄底部著色越慢。
為了方便運輸儲存,防止頂端過度成熟而損傷草莓,果農通常是在草莓還沒有完全變紅時就開始采摘,這就造成了很多草莓果柄處發白。
因此,簡單憑草莓是否畸形、個大、空心、根白,來辨別是否為“激素草莓”,并不合適。那么,在這個談“激素”而色變的時代,你真的了解膨大劑嗎?
什么是膨大劑?
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用后能使瓜果體積變大。膨大劑是植物激素的一種,由日本開發,常用的是氯吡脲。其實植物激素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激素類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等不同,只是名字里都有“激素”兩個字而已,植物激素對植物能起到刺激生長的作用,對動物則沒有什么影響。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表示,用了膨大劑的草莓,對食用安全沒有危害,在我國屬登記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美國、日本等國家將其列入不需進行毒性管理的物質。膨大劑廣泛用在獼猴桃、甜瓜等水果上, 能使果實體積增大, 達到增產目的,但草莓使用膨大劑會導致其果皮變薄,儲藏期變短,特別容易爛,果農使用膨大劑其實是得不償失,因此并不提倡使用。
其實,要挑選沒有用過膨大劑的草莓很簡單:打了膨大劑的草莓含水分多,味道淡,吃起來寡淡無味,所以在買草莓前建議先嘗一下,如果草莓吃起來沒有滋味,那就實在沒必要買啦。
傳言2:草莓顏色過分鮮紅,是用了蘇丹紅染色
有些家長表示,買回來一袋子草莓剛放進盆子里準備清洗,卻發現泡草莓的水開始微微發紅,甚至在吃草莓的時候手指也沾到了紅色,難道買的是染色草莓嗎?
其實草莓是染不了色的哦,因為草莓本來就很難儲存,摘下來放不了幾天就會壞掉,也不可能用染色劑浸泡草莓,否則草莓很容易腐壞,根本就賣不出去。
有網友提出,判別的標準很簡單,就看草莓籽,正常的草莓籽是黃色的,而經過染色,一些草莓籽會變成暗紅色。從事草莓種植研究多年的浙江省農科院蔣桂華老師表示:不可能,草莓籽變紅,氣候條件和草莓品種都可能是原因。
那么為什么洗草莓的水會變紅呢?這是因為草莓本來就是含有植物色素的,肯會有染色功能,就像我們吃黃瓜舌頭會被染綠是一個道理。
傳言3:草莓農藥超標 長期食用會致癌
這條消息其實從去年就一直在流傳,起因是有媒體記者隨機在北京幾個農貿市場和超市購買了8份草莓樣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草莓中的農藥乙草胺超標,最高殘留量超7倍多,而乙草胺被列為2B類致癌物,所以媒體給的結論是:長期大量食用可能會致癌!一時人心惶惶。
那乙草胺到底是什么,我們還能放心吃草莓嗎?
乙草胺其實是一種常用的除草劑,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使用,也是中國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之一。不過,不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都不允許在草莓中檢出。如果真的有使用,那就屬于違法行為,理應嚴厲打擊。
如果長期吃這種草莓,是否會有慢性毒性,譬如致癌呢?
首先要看這個量,究竟要多大呢?
我國標準認為乙草胺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為0.02毫克/千克體重。報道草莓中檢出乙草胺最高含量為0.367毫克/千克,如果按照這個參考值,一個50千克體重的成年人每天要吃超過2.72千克,也就是5斤多這種草莓才會超過范圍。風險評估是基于天天都吃這么多!很多人可能覺得吃1斤草莓不是事兒,但一天吃5斤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而天天吃這么多,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實際的。
當然,在食品安全問題屢屢曝光的形勢下,這樣的解釋多少顯得有些蒼白。不過,西安營養學會食品安全中心副主任楊文驁表示,草莓充分清洗可去除農藥殘留。怎么清洗呢?
楊文驁主任給大家支了一招:
先用清水沖洗兩遍,沖掉泥土等雜質;
然后用清水浸泡10分鐘,不要摘掉草莓梗葉,防止農藥侵入果肉;
摘掉梗葉,取適量食鹽撒到草莓表面,然后用鹽水浸泡5分鐘;
最后再用清水沖洗兩遍即可。
之所以要摘掉梗葉,主要是因為梗葉本身可能也有殘留,而且如果不摘掉,其遮擋的縫隙無法清洗干凈。
傳言4:孩子吃草莓會導致“草莓瘟”
最近朋友圈里流傳著這么一條消息:每年初春,都會遇上許多孩子因吃草莓而發高熱的情況。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草莓瘟”。
不知道吃草莓會發燒的這種現象是真的有人統計過,還是純屬偶然。發燒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是人體在調動免疫系統來對抗疾病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絕大多數情況下,發燒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這個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細菌等其他病原體感染。
將草莓和生病發燒聯系起來,最可能的還是草莓本身不新鮮、腐壞,因此吃完之后被微生物感染導致的發燒。還有一些家長無法判定孩子為什么發燒,于是將病因歸結到剛吃的某種東西,例如草莓上,可以比較簡單地獲得心理解脫。
這條消息還解釋,孩子之所以吃了草莓發燒,是因為初春的草莓屬于反季水果。那反季的水果到底能不能吃呢?被稱為“草莓之父”的趙亞夫表示,與一般的反季節作物相比,草莓很特殊,冬季和早春上市的草莓比5月份的草莓其實更好吃,為什么呢?過去中國秋種夏收,但這并不是種植草莓的最佳季節。后來采用大棚種草莓,草莓耐寒不耐熱,每天早上打開棚,下午4點再關上,更像原產地南美洲的溫度條件,口感反而比露天草莓好。
不過話說回來,再好的東西吃多了,腸胃承受不了,也容易出問題。草莓酸甜可口,很多小朋友都愛吃,但作為家長,還是要做好監督,“草莓雖好吃,但不宜貪多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