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飼料原料,工業用途也十分廣泛,玉米產業的發展對于改善膳食結構、提高生活水平、繁榮地方經濟意義深遠,對穩定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近年來在國家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下,玉米價格高位運行,農民種植玉米積極性高漲,玉米生產持續向好發展,單產穩步提升,面積、產量屢創歷史新高。“十二五”期間,我國玉米生產持續向好發展。一是面積連年刷新歷史最高記錄,2015年玉米種植面積達到5.72億畝,比2010年增長17.4%;二是單產波動攀升,年均增長0.6%;三是產量屢創歷史新高,2012年玉米總產突破2億噸,躍居三大谷物之首,2015年達到2.25億噸,比2010年增長26.7%,特別是東北玉米主產區產量增長的貢獻率十分突出。
但與此同時,國內庫存高企,國內外價格倒掛,國外玉米進口激增,形成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三量齊增,天花板和地板雙重擠壓的“尷尬”局面。2015年9月國家首次下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格后,市場價格應聲回落,2016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召開玉米臨儲政策新聞通氣會,明確提出在東北三省一區將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按市場價收購將增強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逐步化解當前國內玉米市場的“尷尬”局面,而價補分離可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穩定玉米優勢區域的種植規模。
改革成效初顯
玉米臨儲政策改革信號釋放后,市場將出現明顯變化:2016年國內玉米生產將出現12年來播種面積首次下滑,消費將恢復2位數增長,價格將明顯回落,出口將大幅增加。
一是面積、產量雙下滑,新增供給量下降。依據農業部《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各地2016年調減玉米面積的目標相繼出臺,河北省張承農牧交錯區、太行山燕山淺山丘陵區將調減玉米300萬畝,改種雜糧、食用菌、中藥材、山地蔬菜、林果等。吉林西部易旱區調減120萬畝,東部山區實施玉米大豆輪作調減80萬畝,實施“糧改飼”調減80萬畝,實施旱改水調減15萬畝,發展設施農業等調減玉米10萬畝。黑龍江省北部“鐮刀彎”地區調減玉米種植面積500萬畝以上,發展食用大豆、馬鈴薯等適宜作物。內蒙古東北部山地區力爭減少玉米面積200萬畝,發展整株青貯玉米。陜西省將調減60萬畝風沙區玉米種植面積。預計2016年玉米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1700萬畝以上,這是2003年以來我國玉米面積首次減少。由于2015年農民種植玉米收益減少,影響玉米生產積極性,據調研反映,各地農資銷售冷清,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將減少,很多農民表示2016年玉米不會使用除草劑等農藥,以便恢復地力,來年改種谷子、高粱、水稻、花生、大豆等作物。預計2016年玉米單產將有所回落,玉米總產將減少1500萬噸左右,但新增供給仍會維持在2.1億噸以上。
二是玉米消費將恢復快速增長。玉米消費與宏觀經濟發展關系密切,雖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回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玉米消費增長,但去庫存壓力將助推玉米消費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16年中國玉米消費量同比增長11.2%。其中,食用消費主要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生的群體,上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群體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父輩,他們追求時尚美味,很少直接食用玉米,即便國家出臺“全面二孩”政策,中國人口數量預期繼續增長,增速有所提高,但對玉米食用影響不大,食用消費相對穩定;飼料消費剛性增長,特別是當前豬肉價格飚升,加上國家對玉米替代品的進口監管政策收緊,大麥、高粱進口有望減少的支撐下,玉米飼用消費將恢復快速增長,預計2016年我國玉米飼用消費量同比增加13.5%;工業消費增長可控,近期由于去庫存任務艱巨,國家會出臺相關政策調動加工企業積極參加臨儲玉米拍賣、組織貿易商適度出口玉米或參與一些國際援助等,玉米工業用量將恢復較快增長態勢,預計2016年工業消費量同比增長8.8%;此外,受播種面積下降影響,玉米種子消費量也相對減少;而由于庫存高企,玉米損耗將呈現增加態勢。
三是玉米出口大幅增加。據農業部信息中心監測,2016年3月份,進口配額內1%關稅的國外玉米運抵我國南方港口的到岸稅后價比國內玉米到港價每斤低0.28元,價差連續第3個月縮小,2016年1-2月我國玉米累計出口量600噸,同比增4.1倍。玉米出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通過相關措施增加出口,大幅消減進口,是玉米供給側改革消化庫存的重要措施。
四是玉米價格明顯回落。我國玉米價格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將持續推進,玉米等飼料原料價格有望回歸市場,2016年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出現加速下跌,1-3月國內產區批發月均價每斤分別為0.96元、0.95元、0.92元,環比分別跌1.0%、1.2%和2.7%,目前的價格已經回落到2010年的同期水平。由于東北產區優質玉米大部分被臨儲收購,市場供應偏緊,而生豬養殖效益高企將增加優質飼用玉米需求,若后期臨儲玉米定向銷售不及時啟動,東北玉米價格上漲可能性比較大。
改革對“十三五”期間玉米市場的影響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盡管國內玉米市場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在三大主糧中,玉米供求、庫存等矛盾仍十分突出,“調結構”、“去庫存”任重道遠。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原料成本將可能進一步降低,玉米工業和飼用需求將提速增量,玉米產業發展和種植結構調整或將深度影響玉米產需形勢。此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整,以及國際能源價格、匯率變化等,也將對玉米深加工產業結構產生深刻影響。預計,玉米臨儲制度改革在經歷兩年左右的調整期后,將有效改觀國內供大于求的局面,玉米庫存將逐年減少,到“十三五”期末國內玉米將達到新的供需平衡,玉米上下游產業將呈現均衡發展局面。
供給方面,“十三五”期間,玉米去庫存任務艱巨,預計玉米種植面積將加速調減,而隨著玉米優勢區域集中,生產規模化程度提高,科技進步和良種推廣將得到廣泛應用,玉米單產地區間差異將大幅縮小,平均單產水平將得到提高,預計五年年均遞增0.7%。總產量維持在2億噸以上。消費方面,“十三五”期間,隨著人口數量增長、城鎮化率提高、農村脫貧致富、居民膳食結構優化升級、進口替代品減少等因素,中國玉米需求量將保持剛性增長態勢,其中飼用和工業消費是拉動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約有1億人城鎮化、7000多萬人脫貧,居民收入翻一番,對肉、蛋、奶的消費需求將會有較大增長,將帶動玉米飼用需求增長。此外,國家可能會出臺相關政策調動加工企業積極參加臨儲玉米拍賣、組織貿易商適度出口玉米或參與一些國際援助等,在經濟增長恢復以及市場需求推動下,玉米工業用量將恢復較快增長態勢。
“十三五”期間,國內玉米價格將維持在低位徘徊,特別是最近三年中國玉米供給明顯過剩,各級政府圍繞“去庫存、降成本”全力推進玉米結構調整,玉米作為主要工業原料和飼料原料,價格將維持在較低水平。但隨著供給側結構調整成效初顯,優質高效玉米需求增加,國內玉米生產成本仍將持續剛性增長,成本將推動玉米價格上漲,優質優價生產經營將受到廣泛的青睞。在貿易方面,玉米進口規模主要取決于國內玉米供求關系和國內外玉米比價,中國在玉米進出口貿易具有“大國效應”,大量增加進口將導致國際價格明顯上漲,價格上漲又反過來抑制進口增加,隨著國內價格機制改革的深入,“十三五”期間,國內玉米將延續供大于需的格局,國外玉米可能不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預計到2020年玉米進出口量將萎縮到50萬噸以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