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發展電商30余家,網上快遞業務突破800單,累計銷售土特產品5000余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0余萬元。河北省遷西縣“新小集”發展電商平臺越來越有底氣,京東商城唐山館等多個知名網店先后提出加盟意向,河南濮陽等地考察團慕名前來觀摩學習電子商務推廣經驗。
順應大勢勇拓電商新路
新集鎮擁有核桃、板栗、大棗、粉條、安梨等多類較有影響力的農特產品。在本地市場幾近飽和的情況下,只有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才能擴大農特產品銷量,進而促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最終構建起農業產業與電子商務共進互促的發展新格局。
目標雖然明確,但在電商發展基礎異常薄弱的山區農村推廣電子商務,新集鎮卻面臨著一道道難題:許多人不理解,發展電子商務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許多百姓,乃至許多機關干部對電子商務知之甚少;基礎設施薄弱,嚴重缺乏建設資金……
千難萬難,干就不難。新集鎮黨委、政府制定了以發展電子商務為核心內容的《“智慧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對全鎮“智慧鄉村”建設進行了科學規劃。先后舉辦電子商務入門培訓班,向廣大農民普及電商知識。另一方面在有發展意愿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待業青年中擇優確定35名重點培訓對象,邀請電商業務精英,進行重點培訓指導,大力培育電商帶頭人。鎮政府與唐山捷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依托該公司“蜘蛛匣”WIFI設備開通了無線網絡,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網絡支撐。
示范引領爭當電商先鋒
創業創新,青年先行。
在電子商務示范鎮建設中,新集鎮的大學生村官們走在了最前列。全鎮大學生村官以股份經營形式注資3萬元,成立了遷西縣新小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先期開設了“村官新小集土特產品”和“栗源香板栗專營”兩家網店,并以免費發布農戶商品信息、免費做農產品中介、免費提供創業指導為宗旨,注冊了微信公眾號,成立了“村官新小集”股東群、董事會群和會員群。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大學生村官們一點點摸索,成功推出了“體驗式”銷售法;沒有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就自己設計商標圖案、產品包裝和宣傳廣告;沒有運輸工具,他們就開自家車或自費拼車去取貨送貨、跑辦其他業務;沒有固定營銷時間,他們就輪流上線,確保有單必復……
依靠互聯網這個全新的銷售平臺,新小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把林家峪的核桃、馬蹄峪村的安梨、河東寨的栗蘑、李莊子的粉條、南劉莊的紅薯干等農特產品推向了五湖四海,不僅有效解決了全鎮農特產品的銷路問題,更打響了“新小集”農特產品品牌。
馬蹄峪村養殖專業戶謝勇紅從事柴雞養殖多年,在市場寒流的沖擊下,近兩年雞蛋銷售量急劇下降。在“新小集”的幫助下,養殖場的雞蛋大量外銷,由此走出了銷售低谷。他興奮地說:“有了‘新小集’,我再也不用為銷售而發愁了!”
百姓攜手發展電商產業
吳莊村村民李宗輝是新集鎮農民中當之無愧的電商第一人。
這位在商海打拼多年的致富能手,開過商店,經營過苗圃,搞過化工產品批發,對市場發展變化有著敏銳的感受。面對傳統營銷模式效益不斷下滑的現實,他把創業目光投向了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經過幾個月的考察之后,他申請了唐山捷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北部區域代理權,開始在遷西、遷安、遵化等地推廣建設“蜘蛛匣”WIFI網絡銷售平臺。
44歲的宋寶茹于去年12月初辦起“五谷豐登”淘寶店,嘗試在店里銷售自家土特產品。連續推出幾單生意后,她對電子商務的優點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以前家里的土特產品都是帶到縣城或集市上賣,如今坐在家里打開電腦就能賣,既省工又省力,價格還不低,這電商就是好啊!”
范月琳在參加鎮政府組織的電子商務培訓后,也在李宗輝的幫助下注冊了“月琳山莊”網店,專營本地土特產品,很快打開了局面。
馬菲菲,從18歲開始就在村里開商店。商店生意的日漸冷清,使她萌生了做電商的想法。她采取實體店和網店一體經營的方式,既對外銷售本地特產,又對內銷售日用商品,生意日漸紅火。
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這個只有100多戶村民的小村就發展電商19戶,新集“淘寶第一村”破繭而出。追逐吳莊村的發展足跡,鎮內林家峪、李莊子、馬蹄峪等一批村莊競相邁出電子商務發展的腳步。
南劉莊村紅薯栽植大戶崔永通過“新小集”賣出了1000余斤薯干,收入近萬元。說起自己的生意經,他感慨頗多:“以前我對薯干的衛生、外形等細節不太注意。在‘新小集’的指導下,我嚴格按綠色有機標準制作薯干,薯干銷路越來越好了。看來,產品要想賣得好,就得跟著市場走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