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葉、香蒲草、稻草,這三樣過去只能燒火的“廢柴”,在吉林市高新區新北街道柴家村的婦女手中,卻成了發財致富的“金磚”。該村婦女用以上材料編織的草編產品日前已經在淘寶網上銷售,并收到了來自長春和松原等地的訂單。3月3日,筆者來到柴家村,探尋這即將消逝的傳統技藝。
草編技藝能夠重現江湖,柴家村婦代會主任吳云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一次手機短信中,吳云蘋看到了吉林省婦聯陽光辦公室組織的一次免費技能培訓通知。通過那次培訓,她對授課老師教的草編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初步掌握草編技巧的同時,“巧姐”吳云蘋感覺到它是一項可以致富的新路子。
想法有了,草編團隊如何組織?吳云蘋采取了兩步走的方針,先是于2013年6月份通過選舉當上了柴家村的婦代會主任,有了“實權”,提高了在全村婦女中的威望;之后,她又找到高新區新北街道辦,把她的設想與街道辦領導進行了溝通。街道辦方面非常支持吳云蘋的想法,決定結合高新區失地農民創業就業工作,會同高新區人社局對有創業就業想法的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免費培訓。2015年11月,新北街道辦拿出部分農民再就業培訓扶持資金,組織柴家村、干溝子村、紅豐村、安家村等村的80名婦女參加了為期一周的草編技術培訓班;今年1月,又根據學員學習情況,選出40名“精英”,組織了第二期5天的提高班。
草編隊伍拉起來了,吳云蘋說干就干,2015年底,她利用自家空間,在新北街道和市婦聯的幫助下,成立了紅透半邊天農業專業合作社,把鄰近村學會草編技術的婦女們湊到了一起。當筆者來到合作社的時候,看到大廳的桌子上擺放著坐墊、筆筒、草帽、兜子等制作完成的樣品,總數不下100件,上面還貼上了寫有制作人姓名的標簽。在里屋的炕上,吳云蘋正和8名婦女加緊進行草編工作。吳云蘋說:“我們柴家村以種植玉米為主,方圓千頃。由于起步較晚,目前原材料都是我從外面采購的;今年就不一樣了,秋收之后我們用自家地里的玉米葉,連本來就低的制作成本都省了。”
坐在吳云蘋旁邊的王雪英,把做草墊的模板放在腿上,將手里的玉米葉拈成條狀,草繩穿梭其中,壓實、編排、續葉,動作十分嫻熟,像這樣不間斷操作,差不多4個小時,一個手編的車坐墊便會完成;而一頂草帽制造完成得需要一天的時間。王雪英說:“以往冬閑的時候,不少婦女一天到頭就是打麻將,而我的孩子小,就只能在家看孩子;去年底,吳主任號召我們婦女參加草編培訓班。草編讓大家既有營生兒干,又能賺錢,我們的積極性都很高。”筆者注意到,在草編的隊伍中,有一名頭發有些花白的老人,她也在兢兢業業地操作著。一問才知道她是吳云蘋的婆婆劉亞杰,她說:“一開始我也不太支持兒媳婦干這個,挨累不說,還費事兒。可時間一長,大伙都過來草編,還上了培訓班,自己也覺得這東西不錯,就幫著整整。”
“藝術品”完成了,咱拿到網上賣。吳云蘋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柴家村人,但“互聯網+”的思維一點不比城里人差。當得知市婦聯組織“吉林網姐”電商培訓班后,吳云蘋果斷報名,回來之后就在淘寶網上開起了網店。吳云蘋拿起手機給筆者看了她叫“藝美工藝”的網上小店,里面都是草編的各種產品,一個筆筒12元,一個坐墊80元,一個小筐50元,吳云蘋說:“現在電商的發展老快了,80后、90后誰還去實體店買東西啊,都在網上拍,我這店1月22日注冊,現在就有不少人要我們的產品了,還有一些網友把自己想要的草編樣式告訴我們,進行‘私人訂制’。”
“經過兩期培訓,合作社里有差不多20個成手,下階段我們還要組織一個訂單班,讓大家的技藝再精進”,對于未來的設想,吳云蘋目標遠大:努力打造東北的“萊州草編”,形成一村一品,原料、上色、出品一條龍的產業鏈,把草編這一傳統工藝做大做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