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佳節。傳統意義上,過了臘月初八就進入農歷新年了,隨著春節日漸臨近,記憶中的春節卻越來越遠。
對于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我來說,兒時的春節是一年中最令人激動的節日。那時候,物質極度匱乏,所有的食品、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定額供應、憑票證購買。居民每月定量的口糧,按規定只有20%的白面、6%的大米,其余都是粗糧。那時根本不能天天吃米飯,少量的大米只能煮粥,這對于在北京生活的南方人來說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一年漫長的日子里,只有年節可以天天吃米飯饅頭,重要的是還天天開葷,一年中難得一見的雞鴨魚肉蛋,春節期間也天天可以吃到。一年到頭,就指著春節解饞了。母親回憶,過年時城鎮居民每人能多買半斤油、半斤肉,每戶還能多供應五斤富強粉、五斤魚……所以那時候的年夜飯,就顯得無比誘人。春節能讓人體味到歡樂,感受到幸福。盡管這種歡樂和幸福相對短暫,卻讓人向往,讓人難忘。
如今,平日里再好的菜肴仿佛都不能激發我們大快朵頤的激情。我想,不是我們失去激情了,而是我們太懷念以前的歲月,以至于時刻都想回到從前,而忽視了當下的幸福。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對春節的期盼于我們來說已經越來越遠,平日里的食物營養和日常生活需要早已得到滿足,如此豐衣足食,這大概也是春節的氣氛越來越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但是不管你是否承認,現在是屬于吃貨的時代,因為互聯網,美食迅速打破地域的束縛,那些記憶中的傳說中的想象中的美食突然變得唾手可及,互聯網不僅刷新了我們獲取美食的方式,也拉近了吃貨之間的距離。通過分享美味,有些人覓得了商機,有些人增長了廚藝,還有些人則收獲了各地美食。從天南到地北,從線上到線下,美食正成為一種新的載體,一群電商人在努力尋找最動人的食材、最地道的制作工藝,他們只為了一個目標,征服吃貨們挑剔的味蕾,將互聯網的分享精神進行到底。
我老家在南方,多年來母親無法習慣北方的飲食,于是四處尋找讓母親心儀的味道,偶然間一次網購的干貨,竟讓母親食欲大增,并高興地說這就是家鄉的味道,于是每個月固定在網上購物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在體會到網購的樂趣和便捷之后,現在主要食材都在網上購買,黑龍江的大米、福建的干筍、湖南的臘肉香腸、蘇南的蟹黃膏、熱帶水果等等,即豐富了我家的餐桌,也準備在春節期間給家里的各位老少露一手。
人稱業余美食家的我,平時里喜歡在家里琢磨點新鮮菜品吃法,而且每次出行都能帶來新的美食靈感,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就會好奇、就想嘗試著去做。
今年過年除了準備傳統的熏魚、四喜丸子等橫菜,前些日子出游,學會了一款拌沙拉,將生菜、紫甘藍、圣女果、菠蘿、火龍果、葡萄干混合,用酸奶加蜂蜜綜合其酸味再加上餅干碎調成醬料,將其拌入菜果中,最后加入面包干增加酥脆的感覺,味覺層次都很好。過節嘗試著給家人做一個,希望能得到他們的喜歡。
再說說春節如何在家里儲備食品。
春節期間大部分市場都會放假,有幾天時間買不到菜。即便在大城市,也難免因為物流緊張,超市的蔬菜品種減少、農貿市場和小菜店休息,而導致食品價格上升。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在節日前買一大堆東西放在家里。問題是,冰箱就那么大,節日前應當買些什么食品存著,什么食品不用存呢?
首先拉個單子,再了解一下住處周圍的菜店、農貿市場及超市等放假時間;這段時間中自家的需求量有多大,打算吃什么菜,需要的是什么食品原料。做到有備無患,預備好了就不至于買很多沒用的東西,造成負擔和浪費。然后是決定哪些東西需要存放在冰箱里,哪些是可以放在陽臺上等涼爽的地方,哪些可以放在室溫下的。
建議:如果超市有幾天不開門,首先把家里的油鹽醬醋蔥姜蒜之類基本調味品檢查一下,看看是否需要補充,備足一周的量。如果不夠,趕緊添滿,免得因為少了某個調味品沒法做菜。
建議買些蔬菜儲藏起來。綠葉蔬菜是必須存放在冰箱里的,豆角、茄子、番茄、青椒、黃瓜等可以在陰涼存4-5天,土豆、胡蘿卜、洋蔥、蘿卜、白菜可以存放時間更長一些。
當然還要有些春節必備的菜式,比如魚、鹵味、餃子和下酒菜什么的,我喜歡一家人圍在一起籌備家宴的那種溫馨場面,更喜歡全家三代人團聚在一起的喜氣洋洋的氛圍。
春節期間,菜肴總比平日豐盛,尤其年夜飯更是隆重,不僅菜品要豐富,菜量上更要“年年有余”。不過“有余”的剩的飯菜也是春節飲食生活的一大難題。全部扔掉實在可惜,不扔掉又擔心安全問題。所以,剩菜,多剩葷菜,少剩蔬菜,不剩涼菜。保存,菜品分裝后放入不同位置。加熱,剩菜必須回鍋,改刀、加配料、改調味。
現如今過年也就是期盼過個長假了,人們利用這假期好好的休息休息,和家人好好團聚團聚,使親情更加濃郁。盡管如此,我還是懷念兒時春節舌尖上的美好回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