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媒體報道“速成鴨”養殖過程,揭秘“27天出欄喂食抗生素”,讓人不禁想起了2013年的“速生雞”事件,手法何等相似。首先說鴨子長得太快,多少天就出欄等;然后又說生長速度快是因為長期喂食抗生素、激素的原因,然后又找一些看似專業的養殖戶現身說法。
肉雞和肉鴨同屬肉禽,之所以“速成”,首先是優良的品種,還要有科學的配方飼料、科學的養殖棚舍、科學的飼養管理、科學的防疫用藥。
比如說飼料,必須根據各個生長階段的特點和營養需求,將玉米、豆粕、油脂、維生素、氨基酸、礦物質等原料進行科學配比,就像嬰幼兒奶粉一樣,生長階段不同,奶粉配方也不同,有時需要蛋白含量高,有時需要鈣質含量高,有時需要能量配比高。
又比如說棚舍,作為產業化程度最高的畜禽品種,現代化的養殖棚舍相對密閉,裝有暖風爐、濕簾等溫濕度控制裝置,可自動通風、自動給水、自動上料、自動清糞,當有害氣體濃度超標時即可加大通風量,保證了高密度養殖環境下的適應生長條件。
可以說,不論進口品種,還是我們自主培育的北京Z型鴨,經過長時間的選育,都具有優良的先天產能,后天吃得好、住得好,內因外因都相當給力,所以“速生”理所當然。
此外,激素類藥品一般價格昂貴,而養殖業本身屬于微利行業,添加此類藥物會增加成本,導致虧損,得不償失。從操作上講,這是給家禽扎上這么無謂消耗的一針,例如,一個萬只規模的雞棚一天就要使用30多個人工,而且還增加人禽接觸的生物性疾病風險。
激素一說雖是以訛傳訛,但抗生素卻非空穴來風。家禽和人一樣,少不得也會感冒發燒或腸炎腹瀉,只需要及時用藥治療即可,否則還可能傳染同一禽舍的禽群。抗生素的使用,要求養殖環節要遵守相關條例,建立養殖記錄,上市前約一周休藥讓家禽將藥物成分排泄掉,就能夠確保禽肉的安全。
用藥屬正常且普遍現象。其實本次事件的核心問題不是“速成”,也不是用藥,而是部分養殖戶用藥不當及當地相關部門監管不嚴。加強監管,加強獸醫服務,加強檢測防線,是避免不當用藥的關鍵。而媒體在鴨前強加“速成”,會使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望鴨興嘆”,讓廣大守紀的養鴨戶蒙受不可估量的損失。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談及“速生雞事件”時說,白羽雞45天出欄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是科學進步的結果。不僅是對農民要科普,可能對媒體也要科普。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正常的,關鍵的問題是要科學用藥,遵守用藥量、休藥期等規定。
媒體的輿論監督是必要的,但是公正、客觀地對事件進行報道是媒體的底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