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華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活躍,購銷兩旺,年交易量和交易額同比分別遞增28.0%和25.2%。
市場交易穩健增長,果品銷量增勢放緩
2015年,在經濟環境趨于劣勢,各行業不甚景氣的背景下,市場通過推行適宜舉措,加上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交易量依然保持同比28.0%的穩健增長率,其中配送區的增量貢獻作用最為明顯。經過5年的培育發展,市場配送區已初具規模,10余家配送公司的經營業態已步入正軌,采購、拼選、配送等環節的供應鏈日趨完善,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達到23萬噸和12億元,較建設初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不過在市場整體增量的背景下,果品商戶生意下滑,水果銷量增勢放緩也成為不容回避的事實,具體表現:一是經營時間延長。往年商鋪自營時間在12小時左右,而2015年普遍延長至16個小時,只為多成交幾單生意;二是拼車載貨增多。據門口車輛登記數據顯示,2015年載貨入場車輛中,多戶拼一車或一車承載多品種水果現象增多,同比增幅在35%以上;三是經營品種增加。日均交易水果種類由2014年的53個增至2015年65個,原本主營單一品種的商戶均增加了經營品種,以往不少零星出現的小眾品種都加大了上市量。
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經濟劣勢縮減開支。受整體經濟不景氣影響,周邊中小型企業很大一部分步履艱難,紛紛減少水果的采購量,以縮減開支;二是國家政策約束限制。國家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針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約束性政策,令水果作為福利發放量銳減明顯,促使水果集團消費比重急劇下滑;三是國產水果成本居高。近幾年國產水果產地價格接連攀升,如熱銷品種荔枝,近三年產地均價以每年30%的幅度遞增,加上運輸、儲藏、人工等成本的上揚,導致市場經營戶采購成本急劇上漲,不得不放緩節奏,控制到貨量,以減少墊資壓力;四是市場空間趨于飽和。市場建設運行已逾15年,當初設計的負荷量已無法容納現今蔬果的大進大出,急需遷建擴容;五是本地水果種植減少。近幾年種植本地水果所付出的勞動成本,與實際收益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加上果農疏于管理和缺乏培育創新。
果價整體較為實惠,消費減弱是為主因
繼2013年、2014年兩年水果價格連續攀升至高點后,2015年果價終于出現回落,數據顯示1-12月,市場水果綜合均價同比情況分別為+18.5%、+28.3%、+17.6%、-8.9%、-13.8%、-19.7%、-22.0%、-17.2%、-27.9%、-20.8%、-10.4%、-15.4%,可看出自4月起果價開始走低,并一直延續至年底。各大宗交易品種也可看出端倪,如蘋果、香梨、柑橘、哈密瓜、西瓜、芒果、橙子等品種,交易均價同比降幅分別為-28.6%、-23.0%、-18.7%、-17.1%、-13.6%、8.6%、-4.2%。此輪水果集體價格下滑的原因一是產量逐年提升。隨著農業科技的蓬勃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的普及,我國水果年產量逐年提升,供大于求的現象抑制了果價的連續上漲;二是消費能力減弱。在整體經濟形勢處于劣勢的背景下,大眾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被抑制,商家不得已降低售價以適應市場節奏。
進口水果增量明顯,價格相較往年實惠
2015年進口水果交易勢頭良好,交易大幅增量46.7%。各品種中火龍果、車厘子、山竹、桂圓、榴蓮等5個品種位列增幅前五,同比分別增量59.7%、43.0%、36.4%、19.5%和12.7%。各品種綜合交易均價同比下滑23.8%,多數品種在熱銷期間價格更是下滑明顯,如春節期間車厘子品種,同比增量22.7%,但均價同比下滑36.5%,6月份的榴蓮品種,均價較2014年同期下滑28.7%,9月份的火龍果品種,均價也較2014年同期下滑34.4%。增量價惠的原因一是政策出臺利好。海關入境手續簡化,各項稅費下調,多地口岸開啟,通關更為便利;二是消費態度轉變。進口水果一直在外觀、口感、包裝、口碑、食品安全方面具有優勢,隨著近幾年養生觀念的深入人心,消費檔次的提升,再加上國產水果連年漲價,拉近與進口水果的價格差距,使得消費者在自用或有饋贈需求時,更傾向于選擇進口水果,從而帶動了更多的需求量。
本地蔬菜小幅縮量,大宗品種價格上揚
2015年,本地蔬菜成交40000多噸,交易量同比小幅下滑21.7%,其中萵筍品種銷量占據榜首,占總量35.8%,成交16000余噸。其余年銷量超千噸的大宗品種有苦瓜、西葫蘆、番茄、大白菜、小蔥和豇豆,交易量同比情況分別為-21.8%、-13.5%、-23.8%、-10.1%、-33.4%、-38.6%、-33.3%,全部處于同比負增長態勢。而1-12各月的交易量同比情況亦是如此,分別為-22.4%、-19.3%、-24.5%、-38.8%、-13.5%、-43.5%、-2.1%、+13.7%、-1.8%、-37.7%、-33.7%、-18.9%,除8月同比增長外,其余各月份均呈下滑態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大宗品種的交易均價同比漲幅明顯,如大白菜、西葫蘆、苦瓜、小蔥、豇豆和萵筍的交易均價,同比分別遞增80.0%、35.7%、35.6%、35.3%、23.3%、23.1%。2015年本地蔬菜量挫價漲的主因一是產量減少。隨著商業用地的開發,蔬菜種植地逐年減少,加上蔬菜種植業投入產出比例的不平衡,回報率下降,也使得本地有不少菜農放棄種植行業,帶來了蔬菜上市量的逐年減少;二是外來競爭加大。隨著我國蔬菜產業化種植的推進,進入市場的外來客菜售價逐年下降,個別品種已接近或低于本地菜的種植成本,令本地菜農無利可圖,遂放棄種植部分品種;三是銷售意識增強。交通的發達,信息的靈便已使不少本地菜農走上了自產自銷的道路,多數蔬菜種植大村已形成產業化種植,同村多戶聯合起來,統一聯系蔬菜經紀人上門收貨,不經過市場平臺,以減少中間環節。
外來鮮蔬增量明顯,有力保障市場供應
在市場多年來的合理規劃和循序引導下,山東、甘肅、廣東等蔬菜產區的直發車增量明顯,同比增幅不少于20.0%,車載鮮蔬交易的興旺令客菜區繼續煥發活力,近幾年來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年交易量同比增幅超過25.0%。2015年上半年,產自南方一帶的鮮蔬增量明顯,如產自福建廈門一帶的春季新收獲土豆,3、4月份時日均交易量30余噸/天,同比增量27.4%,占據了市場上60%以上的春季土豆供應,產自溫州、福鼎一帶的番茄亦是如此,新番茄日均交易量超過40噸/天,同比增量29.4%,與北方鮮蔬一起共同保障市場供應。
2015年外來鮮蔬(客菜)增量明顯的主要原因有幾點:一是產地擴增。各省蔬菜種植區域增加,面積逐年擴大,收獲增量明顯;二是天氣晴好。全年各地天氣狀況普遍較好,未出現大面積自然災害,且氣溫適宜,有助于蔬菜快速生長;三是拓寬渠道。隨著物流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信息渠道靈便暢通,市場經營戶不再局限于單純引入一地鮮蔬,多區域同時調運逐漸成為銷售主流;四是包裝規范。以往產地直發蔬菜多以散裝運輸,雖然成本較低,但受天氣和氣溫的影響較大,抵達市場后損耗不小,現今產區服務到位,包裝規范,多數蔬菜以品種分類,淺冷藏后泡沫箱包裝,快速運輸,既減少損耗又保證了新鮮;五是品種增多。由于價格原因,往常客菜品種多是本地菜當季中沒有的品種,進行差異化經營,而今在各蔬菜產區大規模產業化的種植,減少了成本開支,以至客、地菜同品種相爭情況并不鮮見,個別品種本地菜已失去價格優勢。市場多年來一直鼓勵經營戶積極開拓流通渠道,著力保障市場供應,全年“春節”、“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客菜同比增量明顯,增幅不少于25%,有力地保障了節日期間市場上新鮮蔬菜的穩定供應,花色品種日漸增多,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餐桌。
春茶交易較為平淡,市場積極助農售茶
2015年市場春茶交易較為平淡,交易量和交易額同比小幅下滑2.0%和9.0%。中低檔春茶上市量大、較往年實惠。多項因素對春茶銷售產生影響,一是政策環境因素。中央相關政策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制約了春茶特別是高檔春茶的消費;二是經濟環境因素。經濟大環境的頹勢,令不少實體企業壓縮業務開支,減少春茶采購量。
市場積極推行各項舉措助農售茶。一是提供多項服務。提前開門方便茶農茶商,提供各類便民設備,不間斷供應熱水,并安排專人負責現場維持治安、調解糾紛及場地保潔工作;二是下調司磅服務費。市場將司磅服務費由原定的4%下調至1%;三是助農拓展銷路。召開市場茶商聯絡會,積極為本地茶農拓展銷售渠道,助農增收;四是強化農殘檢測。嚴格把好質量安全關,全力避免農殘超標茶葉流向市場。
2016年行情預測
2016年,隨著市場交易環境的優化,功能配置更加趨于合理,管理手段愈加完善,市場整體銷量還將進一步提升,但在經濟向好形勢尚未明朗之前,增長勢頭還會放緩,繼續保持穩健態勢。經濟的劣勢,成本的壓力,購買力的下降,消費群體的縮減,還將不可避免的繼續考驗著市場和經營戶的運作能力和經營實力。天氣狀況依然是左右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原因,流通困局和賣難現象或許還會重演。新的一年,市場將以宏觀角度來審視自身,找準整體定位和發展方向,繼續發揮區域性集散的功能,為本省和周邊地區提供充足的農產品保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