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第四屆中國富硒農業技術與產業創新論壇暨《中國富硒農業發展藍皮書(2016)》發布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由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功能農業研究中心主辦,中農智道(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人民政府、中喬大三農智慧農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農業部科教司產業處副處長徐利群,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硒資源研究之父譚見安,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執行副會長、秘書長王建華,《農產品市場周刊》主編胡國明,中國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王誠,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國家公益性行業項目《優質高效富硒農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首席科學家吳文良教授等領導和嘉賓共同發布《中國富硒農業發展藍皮書(2016)》。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趙桂慎主持會議并介紹了《中國富硒農業發展藍皮書(2016)》的起草背景以及藍皮書的主要內容,指出人類發現硒(Se)元素已經近200年,認識硒對人體和動物的有益作用約60年,認識到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約40年。近20年來,國內外開展了大量關于硒與地方病、癌癥、心血管疾病、抗病毒、調節人體免疫等多個方面的研究,人們對硒與人體健康功能的認識逐漸豐富和深入,對其關注程度也日益增加。總體上看,國內外富硒農業的發展相對滯后于人們對硒功能的認識。在我國富硒農業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近10年來國內富硒農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目前國內外尚缺少系統分析富硒農業產業發展狀況的行業分析報告或專著,因此,系統總結我國富硒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剖析行業共同面臨的困難、問題和不足,分享行業信息和發展動態,共謀行業發展建議與對策,已成為促進富硒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展示我國富硒農業產業發展成效的重要“窗口”。
發布會上,徐利群副處長指出,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意義在于解決制約農業行業的關鍵技術,制定行業標準,滿足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農業部2013年啟動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門項目《優質高效富硒農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是我國第一個富硒農業國家級研究項目,富硒國家項目的立項對于全面提升我國富硒產業水平、規范富硒產業發展、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中國農業大學依托國家富硒項目成立了“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又進一步推動國家項目研究成果在全國富硒行業中示范與應用,真正實現了公益性行業專項的立項目標,也相信在2017年課題結題時一定會取得更多豐碩成果,對促進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區域農業特色化、精品化、功能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王濤副校長認為,硒對人體健康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得富硒農業備受關注,富硒農業是功能農業的重要研究領域,也是全球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是以農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全球農科院校排名第四。以吳文良教授為首席的《優質高效富硒農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組聚集了中國農業大學的資源與環境學院、農學院、食品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以及10多家兄弟院校共同推進富硒農業相關技術研究。相信通過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共享平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推動我國富硒農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吳文良教授介紹了中國富硒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面臨的問題,特別是標準制定和市場開發是關鍵,提出功能農業是未來世界農業的發展方向。吳文良說, 11月6日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了“功能農業研究中心”,將加強以富硒農業為核心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郭巖彬介紹了我國富硒標準的制定情況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認為在統一框架下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是推動我國富硒農業產業的關鍵,同時介紹了提高富硒產品硒含量穩定性和精準控制硒含量的關鍵技術,特別是生物納米硒技術及其應用前景。
來自湖北恩施、陜西安康、江西豐城、青海平安、山東博山、河北承德、重慶江津、湖南桃源、福建詔安、黑龍江克山、綏濱等十多個省市的地方政府、企業等一百多名代表共同探討中國富硒產業發展。會后代表們紛紛表示,本次大會和論壇開得十分成功和圓滿,有很大的收獲和啟發,也看到了今后富硒農業產業發展的巨大商機和希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