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現代農業展宏圖——對話太和縣委常委、副縣長海治國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汪 洋 字號:【

太和縣是全國農村稅費改革的發軔之地,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之一。當前,太和正以“縣改市”為統領,大力實施大開放、大投入、大創新、大發展,皖北領先、全省爭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大兩先一全面”發展戰略。

新形勢下,如何用新理念來發展農業、指導農業、引領農業,對于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太和縣來說,至關重要。日前,記者就有關話題采訪了太和縣委常委、副縣長海治國。

記者:首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近年來太和縣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海治國:太和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繼續保持了糧食生產先進縣的地位。今年全縣夏糧平均單產494.7公斤,總產72萬噸,大災年份最高單產仍達602公斤, 10個萬畝小麥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片和6個省級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點平均單產仍在510公斤以上。從糧食單產水平來看:全省小麥、夏玉米最高單產都是太和縣保持和刷新的,其中小麥最高單產760.9公斤,夏玉米最高單產1049.9公斤;從糧食總產水平來看:全縣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其生產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創新、組裝、配套和推廣了一批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規程,太和成為全國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示范縣。二是農業結構調整走向產業化。隨著特色農業、規模農業、設施農業的崛起,農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綠色糧油、品牌西瓜、優質藥材、高效果蔬、特種養殖、生態花木等一批特色產業,在資源配置中的比例逐漸上升,結構調整產業化趨勢明顯。全縣租賃、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土地流轉面積超過百萬畝,土地規模經營率達51%。三是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農村勞動力隨著產業轉移和年齡老化,兼業化的農民群體逐漸萎縮,職業化的農民隊伍正在發展。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始紛紛流轉土地,積極投入農業生產,構建了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全縣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農機與農藝正在深度融合。

記者: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更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太和縣在厚植農業優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都有哪些舉措?

海治國:一是構建科學治理模式,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在苗原河流域投資6.47億元,對苗原河流域的郭廟、原墻、三堂、苗老集4個鄉鎮200平方公里區域內的水網、路網、電網、林網進行了綜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并作為一種治理模式逐年、逐片推開,力爭用3-5年的時間,把全縣治理一遍,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二是鎖定冬春工作。自2013年12月出臺了《今冬明春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實施方案》以來,每逢年底之前縣里都要出臺《實施方案》,每個方案都有一個中心工作,就是鎖定當年冬春農業農村工作重點任務,如今已經成為推進“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三是優化區域布局。按“遠郊產業化、近郊都市化”的定位,因地制宜發展高效、優質現代農業,比如,在全縣105國道以西、倪邱鎮以北的鄉鎮,重點培育中藥材產業;與之對應的105國道以東、倪邱鎮以北,探索建立“太和板面”、“高端白酒” 等專用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改“通用糧”為“專用糧”生產,突出發展品牌糧食產業。通過優化區域布局,逐步把傳統農業拓展到生產、加工、銷售、體驗、休閑、旅游等各個方面,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和新業態。四是搶占科技高地。我們搶先與安徽省農科院合作共建安徽省農科院皖北分院,合力構建科技轉化應用的工作平臺,促進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部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中科院皖北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前不久,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深入太和調研,擬在我縣建立植物逆境科研工作站。五是轉向生態農業。根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要求,我們率先創建“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成為全省第一批13個示范縣之一,并且獲得項目疊加支持,拉開全縣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序幕。六是強化政策支撐。縣委、縣政府安排每年預算3000萬元支持現代農業發展;8月17日又專門出臺了《扶持綠色中藥材產業示范園建設工作方案》,規定對示范園內中藥材種植200畝以上的大戶或企業,給予連續5年的補貼;縣農委、縣財政局、縣國元保險公司聯合開展的“家庭農場保證保險貸款”和“融資風險補償基金貸款”,目前已為107戶農業經營主體貸款7259萬元,解了燃眉之急。

記者:去年,太和縣成功創建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目前,示范區建設有哪些新進展?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有什么新探索?

海治國: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打造了一個可用、可看、可學、可推廣、可復制,以糧食生產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引導示范效果非常突出,現在已經集農業經營主體示范、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大型農業機械應用示范、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示范、設施農業示范、公益性和社會化服務示范為一體,成為科學研究、職業農民觀摩和農業決策參考的一個集成示范區。在2015年全省示范區委托第三方考核中,獲優秀等級評價。示范區田成方、林成網、路電通、水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生態農業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方面,我們建立了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示范園區中循環和縣域單元大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目前成型的有 “畜—沼—糧”、“林—禽—草”、“魚—菜共生”、“藕—魚共生”的種養結合循環模式,一二三產業融合生態圈循環模式,品牌糧食縣域單元生態大循環模式。結合“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與經營性服務體系融合發展”試點,每個生態循環點都有循環模式名稱、概要、內容、主體技術、配套技術、支持政策、運行機制、效益分析、適宜區域和模式示意圖,為全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供了試點經驗。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