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我們在甘肅定西隆重召開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成立大會。近一年來,在農業部指導下,聯盟積極調動各方力量,整合資源,聚焦聚力,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進了聯盟各方齊抓共推工作格局的形成,促進了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開發良好態勢的形成。” 2016年8月25日,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舉辦的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暨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2016年年會上,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這樣總結今年馬鈴薯主食化工作進展。
從副食到主食,馬鈴薯逆襲靠什么
今年年初,農業部公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這份《指導意見》一發布,就在社會上引發熱議。雖然農業部從2013年就提出馬鈴薯主食化戰略,但本是餐桌上經常作為家常菜的馬鈴薯,突然搖身一變要成為主食,多少還是讓許多人心存疑惑,為啥要提倡馬鈴薯主食開發,是糧食不夠吃了嗎?
對于此類說法,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我國糧食已連續12年豐收,推行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意味三大口糧出現短缺。但從供給側結構來看,口糧出現‘三量齊增’現象,特別是玉米去庫存壓力大,因此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從需求側結構來看,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追求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趨勢,而農產品市場結構又比較單一。因此,把馬鈴薯納入主食大家庭,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此外,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還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
而對于為什么選擇馬鈴薯作為主食,又是消費者關注的另一熱點。
2015年1月,在馬鈴薯主食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曾這樣解釋,在歐美等國,馬鈴薯作為主食已經有幾百年歷史。就中國而言,在西北的陜西、寧夏部分地區,東北部分地區,馬鈴薯已經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隨著經濟發展,消費需求日漸多元,為了順應這種趨勢,我們應不斷實現主食的多元化,在全國范圍推廣馬鈴薯主食。
最令人心動的是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說,通過檢測發現,馬鈴薯主食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7類營養物質,還填補了日常主食中缺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100克的馬鈴薯中維生素的含量相當于7個蘋果的含量,或者是一個半西紅柿的含量,鉀的含量相當于兩根香蕉。
超市售賣可喜,馬鈴薯產品已獲認可
中秋佳節之際,記者在北京一些超市專區里看到,豐富多彩的馬鈴薯主食制品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馬鈴薯花生冰凍曲奇、馬鈴薯榛子千層酥、馬鈴薯芝士蛋糕等都刷新著人們對它的認知。
“平常吃飯,端在手中、拿在手里的叫主食,放在盤子里的叫副食或菜肴。馬鈴薯主食開發,既不是把土豆當菜吃,也不是直接把土豆當飯吃。”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解釋說,馬鈴薯主食開發,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由原料產品向系列制成品、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的轉變。
今年5月份,農業部就農業結構調整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會上表示,目前北京每天有600多家超市在銷售馬鈴薯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可見,馬鈴薯主食產品已進入了千家萬戶。
針對馬鈴薯中不含面筋蛋白,馬鈴薯主食加工存在成型難、易斷條等問題,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中一大批科研人員,長期堅持技術研發與裝備創制工作,成功研發真空和面、恒溫恒濕熟化、綾織復合壓延、單/雙螺桿擠壓成型技術等關鍵加工技術;優化產品配方,將馬鈴薯主食中馬鈴薯占比提高到50%;試制家庭用馬鈴薯面條機、大型馬鈴薯擠壓面條生產線、馬鈴薯饅頭生產線設計研發工作。
同樣,在研發的種類上,馬鈴薯產品更是不斷豐富,據潘利兵介紹,相比最初的馬鈴薯面條、馬鈴薯饅頭等產品,各式各樣的馬鈴薯食品層出不窮、馬鈴薯添加的比例也逐漸加大。目前已經形成包含馬鈴薯主食、馬鈴薯休閑食品、地方特色馬鈴薯食品等六大系列240多種產品,為馬鈴薯主食消費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擇。
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馬鈴薯是一種健康食品,由過去停留在副食的階段開始進入到主糧和副食綜合利用的階段。現在中央財政也在加大支持力度,各級政府也將其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
三大難題,困擾馬鈴薯“主食化”進程
盡管馬鈴薯主食化在農業部推動下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對于馬鈴薯主食加工企業來說,還是有不少的難題需要克服。
參加本次年會的河北弘基農業是國內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企業,從2015年開始,用全粉研發馬鈴薯主食化產品,目前,公司馬鈴薯主食化的產品僅占全粉總量5%以下,盡管有馬鈴薯饅頭、面條、糕點、冰激凌等四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熟制品,但這些熟制品還沒有真正的“食品身份證”,不能走向市場,不能走上大眾的餐桌。究其原因,一是馬鈴薯的“土”味難以去掉。現在馬鈴薯饅頭中,面粉和全粉的比例最高為70:30,雖然營養價值比純面粉的高,但是做出的饅頭味道還沒有被大眾所接受;二是馬鈴薯的全粉價格偏高,6斤馬鈴薯生產一斤全粉,目前每噸馬鈴薯全粉的生產成本1.2萬元,而售價在9000元至1.25萬元,生產全粉幾乎沒利潤甚至虧本。以饅頭為例,每斤馬鈴薯饅頭成本比市場上的面粉饅頭還要高一元錢;三是馬鈴薯是菜還是糧在公眾中存在定位不準的問題。按國內的傳統觀點,一直將馬鈴薯作為蔬菜,這也是馬鈴薯從未得到應有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實際上,從國際共識來看,馬鈴薯和水稻、小麥、玉米并稱世界四大糧食作物,超過150多個國家種植,是人類日常食用的重要主糧。
對于弘基農業在馬鈴薯主食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潘利兵認為,“從政府部門來看,要加強統籌規劃,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有節奏推進主食加工產業開發。合理引導馬鈴薯生產種植,在主產區、主銷區等關鍵節點,布局淀粉、主食產品等不同類型生產加工企業。”
“還要加強宣傳引導,充分挖掘潛在市場需求,加大主食尤其是馬鈴薯主食產品公益宣傳力度,加強消費認知,擴大消費市場。重點推廣一批主食加工示范企業、老字號,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形成供需兩旺的產業發展態勢。”潘利兵強調,“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引導企業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積極采用先進標準,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還要推進‘產學研推用’有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開花結果。另外,還要完善財稅、金融、用地、用水、用電等政策,推動農產品初加工、金融支持加工業等現有政策和項目落實。”
馬鈴薯主食產業能幫助我們解決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是推行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抓手和突破口。未來30年,將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黃金期和關鍵期,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將是重要領域。我們相信,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到2020年,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