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縣是皖北農業大縣,這里農耕文化底蘊深厚,群眾種糧養畜歷史悠久。10多年來,全縣糧食生產連上臺階,單產、總產屢創新高,常年種糧面積突破300萬畝,糧食總產超百萬噸。太和已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試點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和“全國農村改革與發展創新示范基地”。
金秋9月,記者來到太和縣,感受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看到了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
新主體:為農業帶來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央1號文件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了具體部署。新思路、新理念的提出,為太和農業的發展指明新方向。
據太和縣委常委、副縣長海治國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全縣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1782家,合作社227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4057家,涉及種植、養殖、水產、林業、農機、農產品加工和技術服務等各大類別。太和縣早在2013年便被安徽省政府批準創建“安徽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點多面廣,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團補充的多元化服務網絡,范圍涉及良種供給、配方施肥、農機配套、植保技術、農資供應、網絡信息、金融支持、農業氣象等,實現了農業各類服務全覆蓋。
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創新載體,給太和注入了現代生態農業的成長基因。農業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成為時尚。目前太和全縣農村土地規模流轉面積已超100萬畝,流轉率達57.5%。全縣創建并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9.7萬畝,綠色食品生產基地85.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8.6%;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15個,綠色食品34個;全縣被評定的省級名牌農產品3個,市級名牌農產品5個,被認定的農產品著名商標8個。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達28萬畝,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79家,“三泰面粉”、“中亞食品”、“鵬宇中藥材”等產品暢銷各地、深受市場青睞。
在舊縣鎮大張村韓振中種植園區,記者看到,現代大型農業裝備車庫和大型農業機械一應俱全,儲藏冷庫、烘干設備配套齊全。園區主人韓振中以前在新疆做生意,2009年回太和做起了農業。目前共流轉承包土地3200畝,今年種植玉米1000畝,有一座占地60畝的大型養牛場,種植的玉米保障了養牛的飼草。其余的土地種植桔梗、白術、黨參等10多種中藥材,每畝藥材年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是種植小麥、黃豆收益的3至4倍。去年以來,他還新建葡萄園50畝,雇傭本地中老年人約100人,帶動了附近村民增收。合作社建立了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區,現建有2000平方米農機庫、1000平方米綜合培訓樓、6000平方米機械停放場,2000平方米保鮮庫。目前擁有先進的大型收割機8臺,大型拖拉機12臺,大型植保機械8臺,播種機12臺,旋耕、施肥、深耕深松機械20臺套,15噸烘干機1臺。
由安徽有機良莊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千畝蔬菜園坐落于雙浮鎮劉老橋村,占地1000畝,建溫室蔬菜大棚200個,總投資5000萬元。記者看到,園區目前已初具規模,運作有序。公司總經理陳金良原先在深圳經營著一家金融投資公司,在外做生意小有成就后,就想回鄉干一番事業。“蔬菜產業園2014年1月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2.6億元,基地建設面積5000畝,分三期完成。一期建成投產后,年蔬菜生產量超萬噸,年銷售額可達3000萬元以上。”陳金良如是說。
“我決定發展高檔蔬菜,以綠色為標準,以有機為方向。現在老百姓對食品健康越來越重視,我覺得在這方面做一點事情是有意義也是有前景的。” 陳金良告訴記者,一期建成投產后,可就近吸納200多個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每人每年勞務收入可達7900元。整個項目建成后,將帶動5000多個農村勞力就業,年人均純收入2萬元。
先進的經營理念,強烈的現代意識,造就了一支新型農民隊伍,催生了一批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初步構建了太和縣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示范區:指引農業新方向
2015年1月,太和縣整縣制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其對太和農業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同時也標志著該縣農業站在了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行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認定將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太和縣170多萬人的福音,我們將倍加珍惜這個榮譽,堅持規劃引領、體制創新、加大投入、強化領導、不辱使命,示范引領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海治國說。
長期以來,人多、地多、糧多是太和的“長處”,結構單調、鏈條不長、經濟作物面積偏小是太和的“短板”。對此,太和縣有針對性地打造“一區三園六基地”,即: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培育中藥材、油牡丹、設施蔬菜3大產業園,建設西瓜、薄荷、桔梗、花卉苗木、食用菌、特色養殖6大農產品生產基地。
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位于太和縣舊縣鎮,核心示范區面積由原來的3萬多畝擴展到6萬多畝,形成了以105國道為軸,東西對稱的“中”字形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現在有10多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入駐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區,形成多種經營主體共存的發展格局。”太和縣農委主任吳巖介紹說,“我們按照現代農業標準,進行了科學設計和功能劃分,一園多區,有精準農業示范區、育苗工廠、植物組織培養中心、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薄荷產業園、中藥材示范園、有機蔬菜園、飼料生產基地、淺水藕生產基地、花卉苗木生產基地、農機大院和專家大院。”記者看到,示范區里,一座座溫室大棚整齊排列、現代化農業機械在廣闊的農田里來回穿梭、園區內道路硬化、環境綠化美化到位,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可謂名副其實。
示范區內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快速發展,與之配套的是先進經營理念的注入,即圍繞市場調結構,把市場理念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的上中下游一體和產供銷加工互促的完整產業體系中,實現農業綜合效益最大化,使農民從農業中獲得了更多福祉、更大紅利。“以往是‘種什么賣什么’,現在是‘賣什么種什么’。”太和縣農委黨組成員徐功學說,“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理念引領農業發展。現在很少出現以往農民一家一戶種蔬果時遇到的‘賣菜難’、‘賣瓜難’問題。”他表示,下一步將加快現有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引進和培育有實力、有活力、有效益、有形象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同時進一步推進示范區機制創新,進一步發揮示范區的“示范性”,通過點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一盞燈”,照亮全縣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廣闊未來。
聯合體:在融合中謀“共贏”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實現一二三產高度融合,走產業合作共贏之路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太和縣共贏糧食產業聯合體就是一個成功范例。聯合體由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責任公司牽頭首創,以43個糧食營業網點為依托,組織1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發起成立了“太和縣共贏糧食產業聯合體”,聯合體將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三者利益連接起來,通過交易聯結、互助聯結和資產融合,形成了涵蓋糧食生產、收儲、加工、銷售及種子、農機、植保、農資等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整體糧食產業鏈條,彼此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三泰面粉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高偉介紹,“借助聯合體,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而家庭農場和合作社也實現了降低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緩解了資金及倉儲曬場不足的壓力,農戶則可像存錢一樣存糧食,實現了存糧有息、通存通兌、降低糧耗。只要儲戶拿著我們的存折,到任一個網點要錢給錢,要油給油,要面給面;而且,兌換公司的糧油商品時,還能享受價格補貼,真正讓儲戶得到實惠。”
對一家一戶的農民來說,糧食存儲確實是當下農村的一個難題。據國家糧食局統計,由于農戶存糧設施簡陋、缺乏技術指導,因蟲、霉、鼠、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400億斤以上。采訪中,三堂鎮康莊村村民李曉東說,“在糧食收獲和存儲環節的浪費確實不小,甚至越是豐收,損失越大,來年都不敢擴大規模下種了。自從加入了聯合體,倉儲就不用煩心了,每次都是三泰公司直接派車去我們田頭直接拉小麥,方便得很。”據了解,該聯合體從2011年5月起步運營,現已逐步發展壯大,并走向成熟。目前在太和縣31個鄉鎮已設立43個糧食銀行網點(糧食儲兌所),加入到聯合體的各類種糧大戶已達450家,散戶5000多戶,極大地促進了糧食產業各生產要素的聚集,實現了多方共贏。
“當前,整個示范區已呈現投資力度大、入駐龍頭企業多、土地流轉面積大、規模經營效益高、全面推動面積廣等特點,同時示范區輻射帶動了周邊高廟、郭廟、墳臺等8個鄉鎮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縣里正通過產業鏈接、要素鏈接、利益鏈接等多種方式,切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速推進全縣現代生態農業向縱深發展。”展望太和農業的未來,海治國自信滿滿。
(本刊記者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