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縣出臺《太和縣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與經營性服務體系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建設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與經營性服務體系融合(“兩體融合”)發展試點縣,圍繞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示范園區生態中循環和縣域單元生態大循環,打造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建立十大循環模式,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經過3年的試點探索,使縣鄉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的活力進一步激發、潛能進一步釋放、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使經營性服務體系的隊伍進一步壯大、行為進一步規范、服務范圍進一步拓展、示范功能進一步提升;探索總結出若干個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充滿活力的“兩體融合”模式。
“兩體融合”路徑
結對服務:從縣農技推廣中心、縣植保植檢站、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等公益性農技推廣組織中,遴選優秀農技人員與經營性服務組織結成對子,圍繞品牌糧食生產,開展全產業鏈的技術指導、信息和培訓服務。
協同辦公:圍繞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統防統治、農機服務等需要多方參與的項目,進行協同辦公,共同開展服務。
共建載體:“兩體融合”共建農業服務超市,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生產資料、生產技術、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監管、倉儲、銷售等一系列菜單式、托管式的社會化服務,以及品牌、產權、金融等生產要素服務。
托管服務:抓住農業生產的關鍵技術、關鍵環節以及兼業農戶的特點,遴選裝備優良、技術過硬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在農業生產的某個階段或部分農戶之中實施托管,解決農戶分散投入成本高、關鍵技術不掌握的短板,促進節本增效。
基地教學:以經營性服務組織領辦的產業基地為依托,由公益性服務組織現場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讓農民在基地邊干邊學邊創收,最終培養成為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
產研聯合:縣農委牽頭,由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經營性服務組織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省農科院皖北分院等科研、農技推廣部門聯合,對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進行技術攻關,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的技術推廣和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購買服務:通過定向委托的方式購買服務,由經營性服務組織承擔專業化統防統治、畜禽排泄物無害化處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畜—沼—糧”以及“林—禽—草”等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的示范推廣和應用;通過定向委托的方式,由科研單位承擔“減肥、減藥、節水”等綠色增長模式以及“藕—魚共生”、“魚—菜共生”、“林—羊共生”等生態循環模式的技術攻關;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經營性服務組織打造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構建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示范園區生態中循環和縣域單元生態大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循環模式。
“兩體融合”重點服務內容
一是通過購買服務,探索建立“畜—沼—糧”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的養殖服務模式。對3家實施主體的養殖環境進行改善,將養殖環節所產生的糞尿進行集中排放,導入化糞池,按比例添加生物菌肥專利菌劑發酵,殺滅病原菌和蟲卵,將糞便等廢棄物轉化成有機肥。同時,通過化糞池加壓和預先鋪設的管道,將有機肥導入農田,實現有機肥的就地利用。營造經營主體的養殖生態小循環環境。
二是通過基地教學,探索建立“林—禽—草” 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的養殖服務模式。林下種草,草供雞食。構建以林保濕,以濕護草,以草養雞,以雞補肥,以肥促林的“林—禽—草”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打造“林草栽培長效增收+畜禽養殖快速增效”的雙增教學示范基地。
三是通過產研聯合,探索建立“藕-魚共生”、“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生態養殖”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的種養結合服務模式。將池塘養魚與蓮藕種植相結合,采用土里種藕、水中養魚的立體生產方式,構建魚在水中吸收營養、凈化水體、防治蓮藕病蟲害,排泄物又為蓮藕生長提供養分的“藕—魚共生”生態循環模式,將高溶氧流水養殖 、廢棄物收集 、外圍水體凈化 、標準化日常管理系統等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達到養殖水體內部循環凈化,實現降本增效、節水節地和零排放,實現資源、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
四是通過共建載體,探索建立“魚-菜共生” 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的種養結合服務模式。構建餌料投放、放養石斑魚等、收集魚糞、物理過濾、生物過濾、微生物調節、消毒殺菌和溶氧調節的集裝箱養殖內循環系統,再通過養殖池外排水進入有機菜園,水肥回收、生物處理水、回流到養殖池,構建“魚—菜共生”的外循環系統;通過貧困戶入股參股的形式,打造集裝箱養魚的新型扶貧產業。
五是通過托管服務,探索建立“林—羊共生” 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的種養結合服務模式。引進鹽膚木優質林木品種,配合生物菌酵素營養液免疫調節技術,替代抗生素,提高山羊肉的品質;創新“林草間作,林下放養”養殖模式,采用生物菌除臭技術,營造優質開放的養殖環境;通過技術集成,創建“林草復合養羊—無臭無抗養殖—羊糞培肥地力”的高效農林牧耦合技術模式。
六是通過協同辦公,探索建立“一二三產融合”的示范園區生態中循環服務模式。依托雙浮鎮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基礎設施、旅游要素、產業特色和人文歷史,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促進產業脫貧、增加農民收入。
七是通過定向委托,探索建立休閑農莊的示范園區生態中循環服務模式。秉承“為城而農、為游而農、為文而農”的理念,集“觀光、休閑、農事體驗、美食”于一體,讓都市人能夠“住農家院,吃農家飯,話農家情,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返璞歸真的生活。突出打造家庭智能微農場、市民微菜園、生態餐廳、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等,申報國家鄉村旅游示范點。
八是通過共建載體,探索建立蔬菜產業體系示范園區生態中循環服務模式。建立綠色蔬菜、有機蔬菜和設施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建立蔬菜采后清洗、分級、預冷、保鮮、破碎、殺菌和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示范合作社;探索不同品種的蔬菜保鮮、脫水、加工的先進工藝和技術,延伸蔬菜產業鏈條;探索建立蔬菜產業扶貧的示范路徑。
九是通過以獎代補,探索建立品牌糧食示范的縣域單元生態大循環服務模式。建立1個省級現代農業生態產業化示范樣板區,在樣板區內建設10個現代農業生態產業化示范主體;集成推廣控肥、控藥、控水、統防統治和生產標準化、資源節約化、服務專業化的“三控”“三化”綠色增長模式;突出發展優質強筋麥、優質中弱筋麥、高端白酒專用小麥、太和板面專用小麥和特需人群專用糧食等,堅持消費導向、市場導向和特色導向的生產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
十是通過以獎代補,構建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圍繞“科技創新支撐+專用品牌引領+聯合體式經營+專業化綜合服務”,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推進 “三品一標”認證和管理,促進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者有機融合,構建產品生態圈;培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服務組織,加強要素、產業、利益聯結,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構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聯合體和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的企業生態圈;通過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循環生態系統,構建品牌糧食、中藥材種植、花卉苗木生產和產業園核心區示范的產業生態圈。
對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產品和在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經營主體以及支柱產業的基地建設,通過以獎代補的辦法予以支持,采取競爭性立項、項目化操作的辦法實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