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驢就是一個小銀行”、“養一頭驢脫貧,養三頭驢致富”,在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這樣的刷墻標語隨處可見。
小毛驢究竟能帶來多少收入?東阿縣銅城街道蘆莊村養殖專業戶王道榮給出了答案:“一斤驢奶24元,一頭500斤的母驢每天可產奶3斤;一頭優良的成年公驢能賣到5萬元,兩到三年長成;驢肉的價格已經超出牛肉價格,可謂渾身上下都是寶!”養了多年毛驢,加入了東阿阿膠毛驢養殖扶貧示范工程后,王道榮終于脫了貧致了富。
從收購山東省無棣縣國家良種驢繁育基地開始,到目前在內蒙古、甘肅、新疆、遼寧、云南、山東等全國毛驢主產區建設20個毛驢藥材標準養殖示范基地,14年來,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嘗遍酸甜苦辣,探尋驢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結合,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與“養驢脫貧”協同并進的發展之路。
延伸驢產業價值鏈:
讓養驢的人有盼頭
王道榮是東阿縣第一個東阿黑毛驢養殖專業戶。2013年,東阿阿膠在東阿縣實施毛驢養殖扶貧示范工程,王道榮是示范戶之一。東阿阿膠出資7萬元幫他建了養殖場,給他發了35頭公司選育已懷孕的德州驢,協助他成立了天龍富民養驢專業合作社,并委派技術人員跟蹤提供全部養殖技術服務。
2014年,35頭驢駒出生,公司按照當時市場價4000元/頭回收,王道榮純收入7.5萬元。公司還幫他開發驢奶產品,又帶來不少收入。嘗到了甜頭的王道榮,如今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了近百頭。
“如果同心縣每個貧困戶養殖一頭母驢,每年生一頭驢駒,平均每戶每年就能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國家級貧困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縣委書記馬洪海說,“這可以帶動同心縣2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脫貧標準,解決扶貧‘最后一公里’問題有了希望。”
今年5月,吳忠市政府、東阿阿膠及寧夏德澤農業有限公司在同心縣舉辦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同心縣下馬關鎮三山井村和吳忠市紅寺堡區黑毛驢繁育基地同時奠基動工。預計今年年底,這里將飼養1萬頭黑毛驢,帶動同心縣20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脫貧標準。
“養羊因羊肉價格持續走低影響收益,養牛成本高,飼養難度高,風險又太大,相比之下陜甘寧地區一直有養毛驢的傳統,毛驢好飼養、無疫病、風險低、收益有保障。”談及選擇毛驢繁育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馬洪海頗多感觸:“養驢收益高,高就高在不僅提供傳統的肉、奶、皮等初級原料,而且深度開發成阿膠,提取孕驢血、驢胎盤等開發成名貴中藥和保健產品,這就讓一頭毛驢的‘身價’翻了幾番。綜合考慮,我們選擇了毛驢養殖這一有特色的朝陽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方向。”
養驢是傳統畜牧業,還是食品藥品加工產業?理念不同,帶來的效益有天壤之別。
“近些年,阿膠、驢奶等高端滋補品和保健品價值不斷提升,供不應求,原因就是驢皮等原料短缺。真正要解決原料問題,必須讓養驢的人有盼頭,從源頭解決問題。農戶不獲利,阿膠行業就沒有未來。”正在謀劃構建驢產業生態系統的中國畜牧業協會驢業分會會長、東阿阿膠總裁秦玉峰信心滿滿,“原來養驢效益太低了,現在以‘把毛驢當藥材養’為理念,以‘毛驢活體循環開發’為技術支撐,能使每頭毛驢綜合收益達5.2萬元,綜合價值提升6.8倍。”
我國毛驢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貧困地區,毛驢養殖開發價值高、市場潛力大,不僅適合小規模、大群體,也適合小區和大戶集中養殖。這就讓秦玉峰找到了突破口,頂住壓力向上游產業鏈進軍。“發展驢產業不僅讓我們有了穩定的原料,還將會使老少邊窮地區在三五年內,成為價值三五百億的中國商品驢產業帶,使這些地區的農牧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探尋“養驢扶貧”模式:
讓貧困戶有能力致富
“原來養毛驢掙不了多少錢,這兩年開始,驢皮、驢肉的價格都上來了,養驢比養馬賺得多。”原來養馬的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后興隆地村村民韓其瑞說。后興隆地村村委會主任陶致富介紹:“養上三五頭驢,1年就能增收1-2萬元,村里2/3的貧困戶因為養驢脫了貧。”如今,在這個高起點上規劃的“東阿阿膠希望鄉村”,農民拆了平房建樓房,全村人依托驢產業發展起庭院經濟,搞起采摘、手編,整個村子由窮到富,煥然一新。
2008年,東阿阿膠與巴林左旗政府各自出資200萬元成立養驢扶貧基金,專門用于支持組建養驢專業合作社,農戶每養一頭驢,基金會補助1000元。公司負責所有黑毛驢的收購,并在市場價基礎上每頭增加400元。連續三年引進優良種驢,推廣人工授精改良技術,建立改良點54處,用優質東阿黑毛驢改良本地土灰驢2.5萬頭,帶動貧困戶超過1萬人。
內蒙古敖漢旗四道灣子鎮共有6個貧困村,其中5個貧困村522名貧困人口通過養驢脫貧。其中有勞動能力的占七成半、喪失勞動能力的有兩成半。有勞動能力的自己養驢實現脫貧;喪失勞動能力的,村委會將其扶貧資金及扶貧貸款統一集中交給養驢小區進行管理,由養驢小區按照比例每年給予分紅,實現長期穩定脫貧,避免貧困戶再“返貧”。
2015年,東阿阿膠向敖漢旗捐贈產業發展扶持資金500萬元,與敖漢旗革命老區促進會專項資金500萬元打捆使用,存入中國郵儲銀行,作為養驢扶貧擔保基金,共同擔保、共同貼息,將其中的500萬元按1∶10比例放大,形成5000萬元貸款資金,其余500萬元用于貸款貼息和大戶扶持。每戶發放貸款3-5萬元,貸款周期3年。養殖戶所養殖的毛驢在出售時,由東阿阿膠保障回收。按照敖漢旗規劃,全旗3.85萬貧困人口3年內實現全部脫貧,其中通過驢產業帶動脫貧的占2/3。
不僅在內蒙古,在新疆南疆,東阿阿膠聯合政府建設大型養驢基地,幫助養殖戶改良毛驢品種,發展毛驢養殖合作社;在云南大理,東阿阿膠聯合政府建了基地,贈送優質種驢,并輻射緬甸,帶動周邊農民養驢;在山東聊城,東阿阿膠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開創“政府+企業+銀行+合作社”的合作模式,落實聊城市養驢扶貧五年行動計劃;在寧夏同心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以基地為主體向銀行“批發”貸款,再分別送到一家一戶,減輕了手續,減少了利息,貸款帶來的實惠最終落到了貧困戶身上……目前,東阿阿膠因地制宜開發的合作發展模式,已為貧困地區找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潛心研發:
提升驢產業競爭力
有人說,養驢周期長、見效慢,效益不如養牛、羊、豬。對此,秦玉峰不贊同:“養驢周期雖長,但一到兩年也能見效,而且效益是牛羊無法相比的。就拿一頭成年母驢來說,驢奶每年能賣6000元,孕驢血能賣2000元,后代驢駒能賣5000元,所以一頭母驢一年就能產生1.3萬元的效益,已經超過一頭牛的效益了。”并且,相比牛、羊、豬,驢的市場價格更穩定,每年驢肉價格穩定增長5%左右,這離不開東阿阿膠的推動。
去年,東阿阿膠牽手全國26家企業和科研單位發起成立了“國家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核心就是要突破毛驢資源深度開發的核心技術。“驢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國內外技術創新資源。”國家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常信表示。良種保種、育種與繁殖技術研究、農戶種驢補貼、技術培訓、改良器械、產業宣傳……東阿阿膠在驢產業上的公益性支出,已超過2000萬元。目前他們正與山東省農科院、華大基因合作開展全世界首個“毛驢全基因測序”研究,搜集和保護毛驢種質資源,發掘黑毛驢的品系特點,提升驢產業的科技含量。
為了涵養上游產業鏈建設,東阿阿膠正在積極向政府申請將驢養殖納入到國家“菜籃子工程”,并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農業產業扶持基金來扶持毛驢養殖產業發展。通過積極爭取政策扶持,解決養驢產業的瓶頸制約,推動驢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