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監管向信息化監管轉變,從傳統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轉變,從官方檢測向官企共檢轉變,從部門監管向社會共治轉變。近年來,北京市房山區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實現了“四轉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大幅提升。
智能監管,
實現人工監管向信息化監管轉變
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逐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信息化和便捷化,是未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必然方向。
2015年,房山區投入資金590萬元,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項目,構建房山區區級、鄉鎮和生產基地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系統,通過相關軟件開發和硬件設備配備,實現三級信息數據的傳輸,實現對農產品生產與流通全過程的監管。目前已建設完成37家種植養殖基地和30家農資經營店,同時已啟動了二期建設項目,申報資金230萬元,再建設32家生產基地,計劃通過5年時間,完成房山區重點基地全覆蓋,努力實現房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網絡智能化、傳輸實時化、反應及時化、監管全程化和管理科學化。
治理源頭,
實現農業傳統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轉變
推行農業標準化是質量安全監管的有效手段。房山區按照“規模化布局、園區化建設、標準化生產”的總體建設目標,全面推進農業三品認證和標準化基地建設。
自2010年,房山區區財政每年支出資金200萬元建設區級標準化基地20家,2016年全面落實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年”、“標準化年”建設任務,積極爭取市級轉移支付資金490萬元,新建區級標準化基地20家,申報市優級標準化基地25家、新認證、擴項、復查換證無公害基地70家、建設北京市全程標準化基地2家。目前,全區已有237家農業標準化基地,其中市優級標準化基地69家,設施蔬菜標準園5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4個,標準化覆蓋率從2012年的39%提高到目前的68%。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標準入戶率達到100%。
完善檢測體系,
實現官方檢測向官企共檢轉變
檢測是監管的技術手段,檢測數據是執法的依據。自2012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工作以來,房山區建設完成3個區級、18個鄉鎮級檢測室。房山區人員設備均配備齊全,形成區、鄉鎮的官方檢測體系,逐年制定《房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計劃》,檢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合格率99%以上。
為及時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情況,提高風險預警能力,2015年,房山區爭取區財政資金1368萬元,開展房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站改擴建項目,建設北京西南農產品風險評估實驗站,擴大實驗室面積,由450平方米擴建到900平方米,建立標準物質室、氣相色譜室、液相色譜室等17個實驗室,配備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大型儀器36臺套,可環境檢測及獸藥殘留檢測近150項。為增強企業自檢能力,彌補官方檢測能力不足、覆蓋率低等問題,陸續建設47個基地檢測室,使檢測體系由官方向企業延伸。2015年房山區爭取中央財政資金530萬元,企業自籌530萬元,開展京之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質量安全產業化項目,新增監測檢測儀器30臺(套),增加檢測項目,提高檢測精度,提升檢測能力,可使檢測項目增加到20個,年檢測樣品數可達到3000個,檢測指標10000個以上。在企業完成自檢的基礎上,已正式受區農業局委托,承擔周邊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藥殘檢測任務,每年完成檢測樣品5萬個。
營造輿論氛圍,
實現部門監管向社會共治轉變
全民參與、社會共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升的重要舉措。房山區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開展質量安全宣傳活動,全面推行社會共治局面。
一是在房山信息網、農業局、種植中心官網上開辟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專欄,開通“聚焦房山種植”微信公眾號和“房山區種植業服務中心”新浪官方微博平臺。適時發布房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公交客運宣傳廣告流動性好、受眾廣的特點,在20輛公交車做車身廣告, 在20個公交客運站做站亭廣告,同時制作《房山區爭創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紀實》,在150輛公交車內做視頻廣告,多途徑宣傳創建活動。三是持續開展質量安全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活動,投入120萬元設立宣傳牌匾240個。四是以承辦農業部、北京市農業局重大活動為契機,開展質量安全宣傳活動,2015年6月18日,承辦了農業部舉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日”活動,廣泛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最大程度擴大宣傳面,營造人人關心、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氛圍。 (本刊記者崔建玲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