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2016年6月28日在線報道,過去15年,有幾位科學家一直在勸說非洲人將他們食用的白色甘薯換成彩色、維生素含量也更豐富的甘薯品種——橙色甘薯。這些科學家因在保障糧食安全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而獲得了全球農業研究領域中最負盛名的“世界糧食獎”。
今年世界糧食獎是對兩位來自非洲的科學家在“生物營養強化”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莫桑比克的Maria Andrade和烏干達的Robert Mwanga,他們成功地將富含淀粉的白色和黃色甘薯強化成了富含維生素A的橙色甘薯。除此之外,今年的世界糧食獎也是對美國科學家Jan Low的認可,他所領導的一場精心策劃的旨在讓食品觸手可及,并且更加健康的運動大獲成功。上述這三位科學家都在國際馬鈴薯中心工作(世界糧食獎還包括另外一位在生物營養強化實踐中做出貢獻的科學家Howarth Bouis)。
甘薯第一次引入非洲大陸是在17世紀,當時白色和黃色品種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占主要地位,與木薯等其他塊莖作物一起成為常用食物。Jan Low說,與美國人所熟悉的濕潤、明亮橙黃色的甘薯相比,淺色甘薯的維生素含量低很多。同時,所有的甘薯品種都被普遍認為是“窮人的食物”,因而許多人都避而遠之。與此同時,在世界欠發達地區,兒童營養不良癥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而維生素A缺乏則是導致許多兒童失明的主要原因。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超過五分之一的學齡前兒童患有維生素A缺乏癥,在某些國家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將近50%(而在美國,這一比例低于2%)。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開始對那些容易種植作物進行試驗,以提高這些食物的營養含量。據Robert Mwanga稱,整個20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一直在菲律賓、莫桑比克和烏干達地區致力于用橙色甘薯來提高當地居民的營養攝入。這些研究表明,甘薯可以增加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的攝取,并由此加強人體免疫系統并降低失明的發生率。而研究人員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他們應該選用哪個品種的甘薯進行營養強化。
很少有非洲農民或者消費者喜歡美國橙色甘薯的柔軟質感。因此,研究人員對富含淀粉的當地品種進行改良,培育出了含更多β-胡蘿卜素的白色甘薯——由此讓白色甘薯呈現出橙色。但是研究人員并未能獲得種子公司對這一項目的支持,因為甘薯并不是靠種子來繁殖的,它們通過扦插進行無性繁殖。因此研究人員與當地的農民組織合作,幫助他們成立小型種植企業,并向其他農民售賣這種甘薯苗用于自家種植。如果能夠進行精細管理,Jan Low說,家庭式種植每年可以由一批甘薯苗得到兩到三茬作物。她認為,推廣生物營養強化甘薯的最后一個步驟是對公眾進行營養教育宣傳。她說,除了甘薯的市場營銷推廣,研究人員向人們宣傳這樣一個觀念——那些富含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的食物都是橙色的——就像甘薯那樣。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一策略非常有效:今天有10個非洲國家的約200萬家庭正種植或者購買這種生物營養強化的甘薯。研究人員正在開始與食品加工廠開展合作,在那些不種糧食的城鎮市場上出售真空包裝的甘薯醬。但是,仍然有人質疑這種生物營養強化是否足夠。最近被提名為詹姆斯·比爾德獎候選人的極具盛名的工業化農業批評家Raj Patel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許多營養不良是由于特定的發展政策導致的經濟不發達引起的,甘薯事實上并不能讓我們在解決人類對健康食物需求這一核心問題上更進一步。Jan Low強調,通過加強科研工作者與管理者合作,可以增強他們的知識,以此讓他們做出最有益于營養的選擇。她希望人們能從政策角度提出更好的建議,做出更大的改變。
(農業部貿促中心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