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個多月,新產玉米就要集中上市。市場十分關注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庫存陳玉米拋售、生產者補貼拔付、玉米替代品進口數量減少、東北產區干旱等因素,究竟影響幾何,新產玉米將以價格漲跌的方式來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
今年,我國玉米市場由“政策化”向“市場化”轉變過程中,第一次由市場機制決定新產玉米上市價格。市場預期未來國內玉米市場的“領銜主演”非新產玉米莫屬。
玉米市場正等待“新主人”出場
進入8月,玉米市場“風云突變”。庫存陳玉米數量高達2.5億噸,且每周都在大量供應,其拍賣底價與當前的市場價格相比也不高,但貿易商和需求企業采購并不積極,部分下游企業更是寧愿降低開機率也要觀望,最終導致部分地區玉米供應偏緊,銷售價格整體走高。
究其原因,與當前玉米市場情況較為復雜有關,國內玉米市場正在由“政策化”向“市場化”轉變。
提起自去年啟動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業內最關注的就是玉米市場“市場化收購+補貼”政策。當前,這一政策正處在實施的關鍵節點。新產玉米再有一個多月就要集中上市,在這個時間點上,無論是生產者、收購商、貿易商,還是需求企業,都在等待玉米市場“新主人”的到來。
之所以對新產玉米有期待,主要原因是市場機制正在恢復。雖然玉米市場由“政策化”向“市場化”的轉變仍在進行中,但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玉米價格的漲跌將由市場自由形成。在新產玉米上市之前,決定價格漲跌的供需關系是不確定的。這種情況下,各市場主體自然小心謹慎。
“在新產玉米價格確定之前,在多種復雜的影響因素得到反映之前,哪個市場主體也不敢輕易入市。”內蒙古呼倫貝爾玉米收購商老閆告訴筆者,東北三省一區玉米價格沒了臨儲收購的托底,今年新產玉米上市后,其開秤價格是漲是跌、底部和頂部在哪里,誰也把握不住,要是貿易商和需求企業將采購的臨儲玉米放在手中,待新產玉米上市,價格較低的話,虧損就不可避免了,這是當前臨儲玉米拍賣成交率和成交價格均不高的主要原因。
部分玉米下游企業之所以降低開機率而觀望,是其看跌新產玉米價格,但又無法確定底部在哪里,為了規避價格下行風險,這些企業寧愿等待。對于貿易商來說,玉米存在手里就是風險。大部分貿易商不愿從產區大量采購玉米運往銷區,主要是擔心貨物尚在運輸途中,市場價格就已發生較大變化。這就造成部分地區玉米供應偏緊,市場銷售價格不斷走高。
據了解,多達2.5億噸的庫存陳玉米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且質量較差,在下游產品需求還未完全恢復、市場整體供大于求嚴重的情況下,即使部分地區供應存在缺口,銷售價格也出現了走高現象,很多市場主體還是不敢輕易入市。
陳玉米“出庫是虎”“在庫是鼠”
數量龐大的陳玉米之所以不受青睞,除了大部分庫存在東北地區,運輸不便外,其質量較差,不符合需求企業采購標準也是一個原因。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無法確定新產玉米上市后價格是漲是跌,但業內人士預期傾向于下跌,加上新產玉米質量肯定比陳玉米好,需求企業可選擇采購的地區也很多,因此,在新產玉米上市前,市場自然充滿觀望情緒。
庫存陳玉米是一個潛在的供應貨源,是始終壓制玉米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對其影響,我們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
新產玉米上市后,如果價格低開低走,并低于臨儲拍賣價格,那么陳玉米就不會產生太大影響。由于陳玉米質量低而價格高,其通過拍賣進入市場的數量會逐漸減少。形成不了有效供應,陳玉米將繼續為收儲企業“賣力掙錢”。而對于“市場化”的玉米市場來說,積壓在庫的陳玉米可謂是“一只老鼠”,其影響力小得不值一提。
據大地期貨棉花專家周文科介紹,在農產品市場,很多品種的庫存都很龐大,但這并不代表其對市場的影響也大,只有出庫并進入流通領域,作用才會顯現出來。例如,今年5月以前,國儲棉花庫存超過1000萬噸,仍擋不住棉價從不足10000元/噸漲到14000元/噸。隨后,國儲棉花大量出庫并涌入市場,其對棉價的壓制作用才生效。并且,國儲棉花形成有效供應,再到價格承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
江蘇南京糧油貿易商強盛對筆者分析道,只有當新產玉米價格較高,或者新產玉米供應不足時,庫存陳玉米的影響力才會發揮出來。也就是說,當陳玉米進入市場流通并成為可用之物時,才會影響玉米價格走勢。
“目前,玉米市場上,有關部門正在加大力度去庫存,雖然還未取得明顯效果,但不排除未來采取更多措施的可能。如果有新的措施出臺,如降低陳玉米拍賣底價、對參與拍賣的企業進行補貼等,那么就要重視陳玉米的影響力了。”強盛認為,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陳玉米的“地位”:“在庫是鼠”“出庫是虎”。
旱情嚴重地區是丘陵和淺山區
目前,夏播玉米和春播玉米均處在產量形成的關鍵生長期。其中,河南、河北、山東、陜西等內地產區長勢良好,單產和總產有望增加,而東北三省一區由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業內人士預期其單產和總產不容樂觀,質量也可能受損。
8月下旬,筆者對河南、河北、山東、黑龍江、內蒙古的玉米生長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黑龍江與內蒙古旱情嚴重,如內蒙古部分地區,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已旱得一片焦黃,到了“點一把火就可以燃燒”的程度。
東北產區的旱情是否會刺激玉米價格出現暴漲行情?
業內人士認為,干旱造成東北產區玉米產量大幅下降的概率不高,原因是干旱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丘陵和淺山區,而平原產區沒有出現嚴重旱情。與此同時,雖然今年東北部分產區調減了種植面積,但總面積并未大規模減少,估計總產量也不會大幅下滑。更為重要的是,內地新產玉米比東北產玉米上市早,加上內地產區玉米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減弱了東北產區干旱天氣對價格的利多效應。另外,據氣象部門預報,受“獅子山”臺風影響,8月底9月初,東北地區大部、內蒙古中東部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其中黑龍江東南部、吉林東北部局部有大暴雨,這將緩解甚至消除部分產區的旱情。
河南濮陽國家糧食儲備庫業務經理谷明峰告訴筆者,近年來內地玉米種植面積穩中有增,且種植品種逐步改良、產區天氣條件較好,玉米單產和總產雙雙增長。從河南及周邊省份的玉米長勢來看,內地玉米豐收基本可以確定,新產玉米估計在10月中旬大量上市。如果收獲期天氣晴好,那么新產玉米的質量也會較高。
“對比其他農產品價格,當前的玉米價格是較低的,既低于小麥價格,也低于稻谷價格,更低于豆粕、菜粕價格。”強盛認為,從不同農產品價格對比的角度分析,新產玉米價格不會太低,但開秤價格具體在什么點位要看新產玉米上市后市場如何化解供應壓力。另外,由于沒有了臨儲收購的支撐,種糧農民在得到生產者補貼后是否愿意降價出售也會影響新產玉米價格。
補貼后農民可能低價出售玉米
為支持東北三省一區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報經國務院批準,8月上旬,中央財政撥付第一批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300多億元。其中,內蒙古66.25億元、遼寧45.77億元、吉林72.63億元、黑龍江115.72億元。
在此之前,黑龍江等省已出臺了玉米生產者補貼方案。從黑龍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16年黑龍江省玉米生產者補貼實施方案》來看,該省有關部門根據中央財政下達該省的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總額和當年該省玉米合法實際種植面積,確定全省統一補貼標準,并通過糧食補貼“一 折(卡)通”,對該省行政區劃范圍內玉米合法實際種植面積的實際種植者兌付補貼資金。玉米合法實際種植面積是指在擁有與村集體、鄉級 以上政府或有關單位(林業局、地方農牧場等)簽訂的土地承包、承租或開發使用合同,且用途為非林地、非草原、非濕地的耕地上實際種植 玉米的面積。未經過申報、公示、審核的玉米種植面積,在國家和省有明確退耕要求的土地上種植玉米的面積,在未經批準開墾的土地或者在禁止開墾的土地上種植玉米的面積,不享受玉米生產者補貼。
據業內人士結合東北三省一區玉米種植面積初步測算,第一批補貼資金到位后,農民種植玉米平均可以得到生產者補貼約150元/畝。與此同時,種植玉米的農民在得到補貼后,可以隨行就市地出售玉米,各購銷主體也可以根據供需變化自由入市,預計新產玉米市場將呈現購銷主體多元化和作物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據了解,東北三省一區有關部門已經在著手發放補貼,種植玉米的農民、貿易商和需求企業均對此比較關注。其中,農民更關注發放的補貼能否補足價格下跌所造成的收益損失,貿易商和需求企業更關注農民得到補貼后售糧心理的變化以及新產玉米價格是否會因此而下滑。
市場購銷主體普遍認為,農民會降價出售玉米,主要原因是在定價方面農民基本沒有話語權。另外,收獲后農民也不會積壓玉米,一是沒有地方存放;二是很多農民資金緊張,為了還貸和滿足生活需要,不得不及早出售;三是當前玉米市場整體供大于求,新產玉米價格低開低走并長期處在低位的話,還不如盡快出售。
更值得關注的是,東北產區并沒有太多的倉容來收儲新產玉米,且各市場主體對新產玉米上市后的價格走向沒有底,在新產玉米上市初期,估計積極入市并大量收購的主體不多。加上臨儲托底收購的退出,市場將經歷一個心態調整和價格重新估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玉米價格的波動將放大,購銷活動會表現得比較謹慎。
另外,由于今年東北產區不再收儲,往年普遍存在的內地玉米倒流東北的現象可能消失,內地玉米的供應壓力將大于往年。東北產區新產玉米也要尋找新的銷路。屆時,不同產地的玉米將展開激烈競爭,價格與質量將成為主要的競爭參考指標。
目前,市場對農民售糧意愿、新產玉米上市價格存在多種推測。
有機構預計,由于補貼額度較大,農民出售新產玉米的積極性將提高,價格預期也將下滑,心理價位在1400-1450元/噸,同時不排除新產玉米上市價格最低下行至1350元/噸的可能。
不過,也有機構認為,庫存陳玉米質量較差,不符合需求標準,當前高品質玉米供應偏緊,在新產玉米上市后,價格并不會持續下滑,需求企業的補庫將提振玉米價格,其在低開后將逐漸走高。
需求狀況是決定價格走勢關鍵
“無論新產玉米產量、質量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新產玉米上市后市場供應壓力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新產玉米乃至玉米市場整體價格的漲跌將由需求狀況決定。”強盛補充說,替代品數量的增減也會影響玉米價格走勢。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當前玉米飼用需求穩中有增。雖然近一個多月生豬價格有所回落,但水產養殖對玉米的需求不斷回升。另據了解,養殖業正處在持續恢復期,其對玉米的需求呈小幅增加態勢,這將提振后期玉米尤其是高品質玉米的價格。
由于加工行業獲利空間擴大,玉米的工業需求前景較為樂觀。另外,有關機構也在不斷采取措施促進玉米工業需求的增長。
8月22日,財政部發布公告稱,經國務院批準,自今年9月1日起,將玉米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產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恢復至13%。市場人士認為,出口退稅恢復有利于降低國產玉米淀粉的出口成本,有利于消化國內過剩產能。
為了促進國產玉米的需求增長,年初以來,有關部門加強了對進口玉米替代品的管理。干玉米酒糟是我國飼料企業廣泛使用的能量蛋白原料。美國產干玉米酒糟憑借價格低廉的優勢,銷售范圍已深入我國內陸地區,大量擠占國產干玉米酒糟、玉米等產品的市場份額。8月初,商務部召開干玉米酒糟反傾銷反補貼案聽證會。若判定傾銷成立,則將征收懲罰性關稅。關稅額度將在聽證會結束后兩個月內發布。市場人士推斷,如果關稅額度超過40%,那么進口干玉米酒糟將喪失價格優勢。
另外,2013年以來,我國進口谷物及副產物的數量龐大,年增長率一直偏高,這對國內糧食及飼料原料市場形成沖擊。2014年,我國進口大麥、高粱、干玉米酒糟等谷物及副產物的總量在1900萬噸,到了2015年,已經達到5000萬噸,且今年的進口總量仍居高不下。后期,如果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對進口玉米替代品的管理,加上國內玉米價格下滑令替代品價格優勢降低,那么國內玉米市場需求勢必增加。
(稿件來源:期貨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