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由來已久,在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提高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能力,依靠數據信息“導航燈”作用,及時釋放能夠引導生產與市場預期的農產品供求信息,引導農民轉方式、調結構顯得尤為重要。
農業部信息中心推動建立的部省聯動的農業信息分析預警機制,信息中心體系扛起的農業信息分析預警這面大旗,在及時發布市場信息、引導市場平穩運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本刊梳理了近年來農業部信息中心在分析預警方面的工作,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9月27日,由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指導、農業部信息中心主辦,吉林省農村信息中心協辦的“2016年主產區農產品監測預警暨中國農產品供需分析系統(CAPES)使用培訓班”在吉林省長春市開班。
此次培訓班得到了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和吉林省農業委員會、農業部全產業鏈試點省(市、區)市場信息處、各省(市、區)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時還邀請到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連商品交易所、卓創資訊農業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參加,這在農業部信息中心農產品監測預警培訓班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從2009年首屆培訓班僅有的東北4省區到如今的28個省區,“農產品監測預警培訓班”見證了農業部信息中心監測預警工作這棵“大樹”的茁壯成長。
強根基、固基礎,部省聯動推動農產品監測預警
作為現代農業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農業信息分析預警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正如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運行調控處處長王平在開班儀式上所言,“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無論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還是提升我國農業國際話語權,都離不開信息分析預警這只‘看不見的手’。”農業信息分析預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通過分析預警,讓農民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走出“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困境,實現增產增收同步發展,成為擺在農業部門面前繞不開的難題。
作為農業分析預警的核心力量,農業部信息中心充分利用全國農業信息中心系統“領頭羊”優勢,通過部省聯動,扎實推動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穩步前進。
“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區、市)信息中心都開展了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工作,部分省份由于相關工作開展得較早和長期堅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農業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桂才在培訓班上指出,信息中心系統部省聯動推進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工作由來已久,目前有以下幾方面特征:一是監測品種逐漸增加,部分省份從本省實際出發,選取種植面積大、市場影響大的品種開展監測分析預警,監測范圍逐步覆蓋糧、油、果、蔬、肉、蛋、奶等多類農產品;二是價格采集環節增多,逐漸覆蓋生產、流通、加工、批發、零售等多個環節;三是為政策制定和服務農民等生產經營主體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自2013年開始,農業部信息中心就和糧食主產省的信息中心聯合開展春耕、夏收和秋收調研。調研組的報告報送給農業部領導和相關司局,獲得了較高關注和重視。”劉桂才指出,部省信息中心聯合開展信息監測分析預警工作,能夠達到業務聯系更直接、信息交流更快速、產業鏈調度更便捷、成果應用更有效的效果。
目前,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云南、重慶等多個省(區、市)信息中心持續開展農產品監測預警工作,在服務政府和市場主體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部省協力推進全產業鏈團隊建設
本屆培訓班有一場“重頭戲”——增加了“中國農產品供需分析系統(CAPES)使用培訓”這一內容。
CAPES所謂何物?這得從農業部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團隊說起。
2015年10月,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啟動了第一批包括稻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生豬、牛羊肉、蔬菜八個品種的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試點工作,來自農業部信息中心、農研中心、中國農科院信息所等單位的16位分析師被聘任為首席分析師,他們和38名省級分析師、33名分品種會商分析師及974名產業信息員,以產品為主線,按照“首席負責、部省聯動、分工配合”的思路,一道組建了1061人的農業部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工作團隊。2016年6月16日,全產業鏈第二批試點啟動,擴大到14個品種20個省,人數擴大至2719人。
農業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處負責人徐偉平介紹,“一些監測預警工作開展較早、基礎較好的省(區、市)信息中心積極參與,他們的分析師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干勁積極應聘,成為全產業鏈團隊的分品種省級分析師。”目前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湖南等省信息中心承擔了相關品種省級分析師的工作。
全產業鏈分析師團隊成立后,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工作成為部省信息中心開展農產品市場監測分析預警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臺。部省信息中心在調研、調度、培訓等工作中的“聯合作業”有不少亮點,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015年玉米和大豆市場形勢年度會商分別在吉林省農村經濟信息中心和黑龍江省農業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圓滿成功,相關調研報告得到國家有關領導同志的批示,為農產品宏觀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撐服務。”在劉桂才看來,農業部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團隊的建立,為全國信息中心系統部省聯合開展市場監測分析預警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各省(區、市)信息中心的分品種省級分析師工作積極、認真、主動,為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首席分析師開展信息調度,管理本省產業信息員,協助籌備年度會商和調研,報送省級分析報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北京市農業局信息中心王曉東激動地說,“有了這個團隊,我們能夠及時知曉生產、流通、消費、加工、貿易各個環節的情況,監測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動態數據和信息,為我們準確科學分析國內外農產品供需狀況及市場運行走勢提供了重要支撐與制度保障。”
研建集在線會商、團隊管理、信息共享、定點推送、智能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的CAPES系統
全產業鏈團隊成立后怎么管理、如何實現信息共享?能否通過電腦軟件實現人員智能管理、信息實時共享、報告自動編寫?CAPES由此應用而生。
“建設這一系統的主要目的就是為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18個農產品月度會商、8個品種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提供在線自動化工作平臺。”劉桂才指出,實現分析師在線會商、團隊照章自動管理、團隊內部信息共享、月報信息定點推送、基礎數據智能分析等現代信息分析功能是CAPES系統的強大所在。
2015年10月至今,農業部信息中心和農研中心、中國農科院信息所等合作單位一起,經過分品種需求對接——數據倉庫建設——報告自動生成研發——測試上線等階段,目前第一批全產業鏈試點的稻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生豬、牛羊肉、蔬菜8個品種的管理服務子系統都順利上線,分品種數據倉庫建設基本完成,報告在線自動生成功能已通過測試。至此,整個系統能夠面向農業部管理員、省級管理員、農業部管理秘書、首席分析師4類用戶分別提供不同類型的功能集合和信息服務。
今年4月,為配合農業部“2016年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的召開,信息中心首次利用CAPES系統向第一批全產業鏈分析預警團隊1061名成員成功推送展望大會信息,同時向參會代表累計推送短信7萬余條。
河北省牛羊肉省級分析師趙學峰說,“在當今數據為王的時代,數據信息尤為重要。CAPES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資源、數據共享、在線生成報告,推動部省信息共享和協作平臺,形成了上下聯動、密切合作的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工作格局,在農產品分析預警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承擔平衡表在線生成、發布工作
借鑒美國做法,2016年我國探索了中國農產品供需平衡表發布制度。從今年7月份開始,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CAOC)正式推出《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按月度定期發布中國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5個品種農產品供需平衡表,農業部信息中心承擔了平衡表的在線生成和發布工作。
依托國家農業數據中心綜合運行監控室,參考美國農業部商品評估綜合協調委員會(ICEC)“過夜的封閉會議室”的布局,農業部信息中心專門配置了手機屏蔽柜等設備,搭建了“農業部農業信息會商發布室”,成為農業部發布農產品供需形勢報告的標志性場所。
功能強大的CAPES為5個品種的供需平衡表提供了在線自動化工作平臺。
“我們在CAPES系統中加入‘平衡表’模塊,組織供需平衡表內部研討10余次,研發設計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糖料5個品種的平衡表數據錄入、填報和在線生成功能,完成后專門對使用者開展培訓。”承擔該工作的信息分析處負責人徐偉平說。與此同時,CAPES還服務于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和首席分析師的團隊績效管理和考核。
數據信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生產要素,數據透明、完整、協同和對稱是市場機制良性運行的基礎,農業信息分析預警作為現代農業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在依靠信息引導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形勢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決策的盲目性,增強農產品市場調控的主動性、前瞻性、針對性,培育面向市場的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能力。
農業部信息中心推動建立的部省聯動的農業信息分析預警機制,依靠數據信息“導航燈”作用,及時釋放能夠引導生產與市場預期的農產品供求信息,準確引導市場,幫助農民調結構,早日走出“滯銷賣難”的困境,農業信息分析預警這面大旗將會在農產品市場乘風破浪、隨風飄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