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嵩市鎮河源村茶園,窄窄的山路上滿是泥濘,“的士”吃力地把我們帶到了山頂:雨后的茶山,藍天白云,茶樹碧綠,一張張粘蟲黃板散落在茶園的每一處,一個個攝像頭、傳感器守衛在茶園的周邊。這,就是資溪縣“一畝茶園”的有機茶園。“一畝茶園”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曉泉說:“我們搞有機茶園,就是既要讓消費者喝得安全放心,又要讓茶農增收致富。”
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茶葉專家趙沙鷗研究員說:“經濟新常態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西茶產業,如何轉變生產方式,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資溪一畝茶園以建立智慧茶園,有機生產和體驗,實行會員制營銷三大創新之舉,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詮釋。”
茶園除草全部用人工,每年人工費用就要好幾百萬元,但這樣的高投入值得
2012年利得新集團董事長林曉泉進駐資溪后,砸進去一億多元,在大山深處開發高標準有機茶園2600畝,并注冊成立了資溪一畝茶園有限公司。“一畝茶園”與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牧民簽訂長期羊糞供應合同,兩車皮羊糞拉到山頭成為茶園的基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與香港一家上市公司合作,根據茶園土壤檢測數據,訂制符合歐盟標準的生物有機專用肥;在茶園自建蓄水池,引來山澗清泉進行滴灌。
林曉泉說:“茶園完全不用除草劑,除草全部用人工,每年人工費用就要好幾百萬元,但這樣的高投入很值得,可以確保茶葉的品質,可以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近幾個月來,到茶園參觀訪問者絡繹不絕。他們嘖嘖稱贊一畝茶園的高標準,搶著要和公司簽單訂購茶葉。為了保證茶葉品質,為了提升公司信譽,林曉泉放棄到手的錢不賺,而是采用全新的會員制營銷模式,每名會員每年僅需交會費2萬元就可認購1畝茶園,獲得茶園原產地有機茶16斤。
撫州“一畝茶園”總經理饒婭說:“撫州市區目前有充值會員200多個,認種會員20多個,以回報會員為目的,前不久我們組織了兩夜三天的大覺山之旅,感受天然,了解怎樣制茶、采茶,并動手制茶,其樂融融。”
在撫州做紙業貿易生意的雷佳棟說:“我是充值會員,每年充值4-5萬元,在這里聊天、談生意環境好,私密性好,服務好,方便。這里經常訂不到包廂,要打電話預約,我在這里喝了一年多茶了,以前不知道有機茶的概念,在這里了解到有機茶不打藥,有利健康,高端。有些高端朋友來這里喝高檔茶,以前在別處喝一次都要好幾千塊錢,現在一年下來才幾萬塊錢,既體面、有檔次,又經濟實惠。”
林曉泉還告訴記者,“一畝茶園”通過智慧農業解決系統,傳感器所獲信息傳入數據中心,能監測記錄農產品從生長到銷售各環節的數據信息。讓每個產品在進入市場前都已在數據中心“建檔開戶”,有助于農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關系,這也是溯源體系的重要一環,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確保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不斷、銜接無縫。
現在不用外出打工,可以到茶園打工,既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家
“作為企業家,要有社會責任感,我也是農民的兒子,看到我們的農民還不富裕,我想多為他們創造一些增收渠道和就業崗位。”林曉泉若有所思地對記者說。
在賀源村海拔500多米的茶山上,茶農李志艷正在除草。
李志艷說:“我是隔壁高陂村人,我這么大年紀還能每天掙100多塊錢,好開心。”
“我就靠這個‘一畝茶園’掙錢,供兩個孩子上學,老公有時也幫著做,以前養豬種田,種個20畝田累死了,這比種田輕松,收入還高。”“這里茶園是否打藥?”今年47歲的河源村人方紅珍不假思索地說:“我們這里不打藥,用黃板殺蟲,人工抓蟲”。
60歲的金蘭蘭是賀源村出了名的困難戶,老伴身體不好,不能干活,原來種2-3畝糧田,養三四頭豬,還要借錢過日子。金蘭蘭說:“現在在茶園干活,一年收入一萬多元,收入增加了,不用借錢了,生活也好多了,干得也很開心。”
47歲的金來嬌,兩口子都是賀源人。金來嬌說:“老公在‘一畝茶園’管茶山,一年收入一萬多塊,我在‘一畝茶園’干農活,一年也能賺一萬多塊,兩人加起來三萬多塊。現在我們不用外出打工,有活干干活,沒活干就在家,既可以照顧家,又能增加收入。”
“一畝茶園”帶動了當地茶產業經營理念和生產方式的轉變
在資溪一畝茶園有限公司會客廳墻壁上有一個大屏幕,上面各個茶園環境一覽無余。“‘一畝茶園’的會員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通過網絡隨時了解和掌握茶園生產、茶葉加工的情況。”工作人員一邊介紹一邊點擊鼠標,視頻畫面不斷變化,茶園動靜一清二楚。在大山深處有這樣一座現代化茶園,讓人驚喜。
趙沙鷗說:“以前來江西投資茶業的老板,大多只考慮企業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致使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自從‘一畝茶園’進駐資溪以來,不僅帶動了茶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也帶動了農民增收。”
資溪縣嵩市鎮黨委書記朱平江介紹道,原來兩家本地茶廠,標準沒有這么高,管理相對粗放,“一畝茶園”精耕細作,底肥是從內蒙古錫林郭勒運過來的牛羊糞;“一畝茶園”帶動了農民增收,現在在家的大都是婦女,采茶、除草、施肥、修剪、生物防控,讓這些原來閑在家的人有了收入,人均增收5000元,拉動了鎮里周邊人的人均收入,做工的平均增收1.5萬元以上;全是有機種植,保護了環境,把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一畝茶園”采取“會員制”,會員定期來茶山體驗,帶動了旅游產業發展,會員大都是企業家,與企業家近距離接觸,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