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蘋果滯銷真相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崔明理 毛緒強 字號:【

近期,媒體報道農產品“滯銷賣難”的消息比較集中,針對這種情況,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組織相關單位開展實地調研,對有關“滯銷賣難”事件進行調查,事實真相又如何呢?

3月2日,大河報報道《河南靈寶果農5000余萬公斤蘋果待銷 果農急盼客商來》。

3月4日,西安晚報報道《禮泉14萬噸蘋果滯銷》。

3月8日,齊魯網報道《臨朐:百萬斤蘋果遭遇滯銷 果農盼銷路》

3月9日,淮北晨刊報道《和村百萬斤蘋果滯銷果農盼買家》。

3月9日,大眾網報道《山東莘縣張魯鎮600萬斤蘋果滯銷》。

……

進入3月,蘋果“滯銷”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在網絡及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一時間讓人感到蘋果銷售似乎遇到了大問題。然而放眼全國,蘋果銷售情況怎樣,是否真能稱得上“滯銷”?

真相:市場基本面正常

“今年靈寶蘋果整體銷售情況正常,到3月初97.8%的蘋果已經售出,只是在銷售末期部分蘋果收購價格走低,除去經銷商留作長期銷售的部分,受影響的蘋果僅占總產量的0.7%。”據河南省農業廳有關人員反映,靈寶蘋果并沒有出現大面積滯銷現象。“靈寶蘋果分為山上蘋果和山下蘋果。山上蘋果由于品質較好,春節前已經銷售完畢,售價在4-5元/斤。銷售較慢的是山下蘋果,品質不及山上蘋果,而且農民貯藏條件有限,氣溫回升后品質下降嚴重,造成銷售價格走低,但也所剩無幾。”

陜西是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地區,主產區洛川是農業部《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劃定的優勢蘋果區域之一,據陜西省果業局有關人員表示,今年洛川蘋果每斤收購價下降了4角左右,但銷售不成問題,大部分蘋果一上市就被經銷商收購走了。另據山東省農業廳反映,同樣作為蘋果優勢區的山東煙臺情況相近,盡管收購價略有降低,但銷售情況基本正常。

“從全國范圍來看,2014產季(當年10月至次年9月)蘋果收購價格過高,2015產季收購價格同比下降約8%-9%,屬于市場價格的合理回歸。”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信息項目部主任陳磊表示,多年實踐表明,上一年度蘋果銷售情況對下一年的影響最大。2014產季蘋果收購價格創歷史新高,批發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市場銷售緩慢。這直接導致2015產季市場表現疲弱,再加上全國蘋果同比增產8%左右,供多需少造成蘋果收購價格回落。

此外,今年能夠緩解蘋果銷售壓力的外部因素也趨向利空。首先,近年來電商和果品連鎖超市等新型流通渠道因拓展市場的需要,加之成本轉嫁能力強,所以在收購時更加注重水果品質,充當了價格“攪局者”。而今年隨著其自身發展逐步成熟,再加上整體銷售環境影響,各渠道收購趨于理性。其次,包括蘋果在內的進口水果量逐年增加,蠶食了部分國內水果的市場份額,而國內蘋果出口量連年下滑,進一步增加了國內市場銷售壓力。最后,果汁市場多年不景氣,國內加工企業為控制風險,多按訂單生產,沒有因為原材價格下降而大幅擴大產能,消耗蘋果動力不足。

“這是正常的市場波動,不會影響產業發展的基本面。”陳磊說。

局部:供需不匹配

然而把目光聚焦到個別地區、個別農戶身上,“滯銷”又是真實的存在。

在安徽省碭山縣惠豐農產品批發市場,三三兩兩的果農蹲守在各自的攤位前,等待著久等不來的客商。果農李奶奶家里有2000斤蘋果沒有賣出去,“年前有客商1塊9來收,覺得便宜沒有賣,誰想到現在5毛錢也沒人來買了。”

“通常這個時候市場上往來穿梭的外地貨車很多,但今年卻不見蹤影。”碭山縣蘋果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朱其高說。據介紹,碭山縣有蘋果種植面積10萬畝,早中熟品種4萬畝已經銷售完畢,晚熟紅富士品種6萬畝,產量1.5億公斤左右,目前仍有近0.5億公斤沒有售出。

作為“梨都”,水果產業是碭山的支柱產業,全縣水果面積70余萬畝,其中梨40萬畝,蘋果10萬畝,桃及雜果20余萬畝,年產各類水果170萬噸。碭山縣成立了“梨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蘋果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等專門機構,縣財政每年劃撥300萬元作為果業發展獎補資金,并推動全縣水果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不可謂不重視水果產業的發展。

縱觀近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滯銷賣難事件,滯銷往往是個別地區、個別品種甚至是個別農戶的個性問題,然而滯銷的原因卻存在跨地區、跨品種、跨產業的共性。

以碭山為案例進行分析,首先不能回避的是蘋果品質問題,這是發生滯銷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條件限制,碭山屬于蘋果次宜生區,與優勢區相比,果品品質并不占優,難以在市場上賣出高價。除了自然條件原因,更重要的是碭山水果生產還普遍處于“求量不求質”的階段,果農管理理念和生產技術落后。表現在盲目追求高產;生產投入少,缺少精品意識。蘋果品質不好就缺乏市場競爭力。事實上,近幾年碭山蘋果也一直在走大路貨。當蘋果行情走高,洛川、煙臺蘋果普遍能買到8-9元/斤的時候,碭山蘋果收購價最高不過4元/斤。相較于高品質、品牌響的優質農產品,低端農產品可替代性強,銷售渠道不穩定,因此不僅售價低,而且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差,遇到集中上市的情況就最先敗下陣來。

“碭山蘋果種植面積不大,本就屬于弱勢產業,品牌培育的條件欠缺。至于提升蘋果品質,由于前幾年走低端市場一樣賺錢,果農改變的動力不足。”朱其高說,“下一步,縣里打算引導果農發展早中熟品種,實現差異化競爭。”

缺少營銷則是農產品滯銷的直接原因。同樣的果子用不同的方式去賣,境遇也面臨“兩重天”。汪集村是碭山縣此次滯銷較為嚴重的村子,村民劉大姐守著家里的蘋果犯愁卻又無可奈何。她年紀大了,家里的地窖搬上搬下感到吃力,干脆都堆在簡易庫房,蘋果已開始出現變質情況。“兒子兒媳都出去打工了,我也不會上網,沒別的銷售辦法,只能等人來收。”

同在汪集村,95后的許靜卻已經幫鄉親賣了10多萬斤蘋果。“昨天寫發貨單到夜里一點多,今天早上六點半起來給快遞發貨。這幾天差不多每天能發1000多箱。”許靜一年前開始在本村經營微商,主營碭山黃桃罐頭,目前粉絲過萬,已經小有起色。看到家鄉蘋果滯銷,自3月5日開始,她停下手頭的其他生意,義務幫助鄉親銷售蘋果。近幾天,許靜的朋友圈全都是圖文并茂推銷碭山蘋果的消息:“碭山紅富士個大酥脆,果質甘甜!回饋全網朋友:一箱10斤,25塊錢一箱,江浙滬皖包郵!”許靜說,她以每斤0.8-1.1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上收購蘋果,由農戶分揀、裝箱,再集中到她這里發貨,算上物流成本,基本上并不賺錢,純粹以公益的心態幫助果農。與其他果農相比,許靜在銷售過程中十分重視客戶體驗,最初收購的小果子客戶不怎么滿意,于是她及時調整,只收購、銷售四兩以上的果子。營銷上也有她自己的一套。雖然碭山蘋果麻點多、著色度差,但她以“丑蘋果,內心甜”為賣點,在營銷上揚長避短,獲得消費者認可。

一冷一熱,足以看出缺少主動營銷令農民在市場上十分被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產銷研判則是避免滯銷的有力保障。“我們利華合作社今年絲毫沒有受到滯銷影響。200畝有機蘋果年前就以8元/斤的高價銷售一空,主要走出口、商超等高端客戶渠道,其他非有機果雖然價格略有下滑,但也基本銷售完畢。”利華水果專業合作社位于碭山縣葛集鎮,社長孫宗華談及今年的銷售情況,因為保護了社員利益免遭滯銷損害而不無自豪。

從事水果經銷20多年,孫宗華對市場行情有著敏銳的判斷。“水果銷售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況,要放眼全國,多參考其他品種。去年蘋果上市之后收購價格同比下降,社員產生惜售心理。我通過與陜西、山東等主產區的經銷商朋友聯系,了解外地行情,并分析同期梨、柑橘等替代果品的市場行情作出了判斷,及時勸說社員在年前適度降價出貨,從而避免了損失。”除了通過產銷研判指導社員銷售,孫宗華也不斷強化社員的誠信意識,杜絕以次充好、缺斤短兩、摻假摻雜等現象,服務好經銷商,積累良好商譽,在銷售出現問題的時候互相幫助,從而與經銷商實現互利共贏。

“關于市場行情和銷售建議,我們也努力向農戶傳達,引導農戶適時適價銷售,但效果并不理想。”朱其高坦言,一方面,全縣蘋果種植戶人數眾多,而蘋果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的技術服務人員只有10人,包括他本人一年到頭在田間跑,也還是存在傳達不到位的情況。另一方面,部分農戶觀念陳舊固化,對市場波動缺乏正確認識,“前幾年碭山蘋果的銷售情況一直還不錯,農戶把握不準市場行情走勢,不愿意接受降價的事實。今年我們試圖勸導果農適度降價出貨,避免更大的損失,但果農寄希望于來年價格的回升,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朱其高話鋒一轉,“也許這次滯銷事件反倒是一次契機,有助于讓農戶認清現實,從生產、營銷、渠道等環節進行深刻反思,倒逼產業升級。”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農產品流通專家洪濤認為,“出現滯銷賣難,是市場需求與供給沒有有效匹配的表現。”果品品質不佳實際上是供給沒有有效滿足需求,缺少營銷、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則導致了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了斷鏈與錯位。市場這盤大棋,值得果農和管理部門好好研究。

媒體:好心可能幫倒忙

在農產品滯銷事件中,媒體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時甚至無意中“制造”了滯銷賣難的景象。

每當鮮活農產品上市季節,總少不了“滯銷賣難”的新聞。尤其是在當前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情境下,微信、微博上相關信息的發布、傳播更加自由與廣泛,善意的群眾雖然不了解產地的真實情況,但出于公益心態往往會隨手轉發。今年與大河報《河南靈寶果農5000余萬公斤蘋果待銷》報道相伴的,是靈寶果農自制的《我要賣蘋果》視頻在微信朋友圈的火暴,點擊量遠超10萬次。類似新聞報道在豐收季節頻頻出現,幾乎形成一種定式:XX農產品是XX地特產,品質優良,今年卻發生滯銷賣難,對農民生計造成影響。個別報道中還會描述農民艱辛,營造悲情氣氛。之所以給公眾造成“豐產不豐收”的刻板印象,相關報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了對滯銷進行報道,媒體還會組織“愛心義賣”之類的活動幫助解決滯銷賣難問題。通過整理近幾年的媒體報道發現,2008年以來,合肥當地媒體已經連續8年幫助瓜農賣瓜。每到夏天就會出現西瓜滯銷的報道,然后記者便有組織地義務賣瓜,幾乎形成一種慣例。然而瓜農賣瓜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應該按照市場規律對待,媒體是否應該“包辦”?西瓜發生滯銷,實際上是市場給瓜農上的生動一課——在市場上碰壁,會讓瓜農們自己有意識去思考,自覺配合種植結構調整。早在2007年就有人指出,要逐步引導瓜農多種植早熟和晚熟西瓜,減少中熟瓜比例,錯開上市高峰期。多年以來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反而是媒體的“吆喝聲”蓋過了瓜農的“叫賣聲”。

碭山蘋果滯銷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后,3月12日,當地媒體組織了“蘋果義賣”活動,以1元/斤的價格向市民銷售滯銷蘋果,當天銷售3萬余斤。媒體與市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愛心,可3萬斤的銷售量對于5000萬斤的滯銷量來說不過杯水車薪。媒體的公益心態值得肯定,但這畢竟不是解決滯銷的根本辦法。

滯銷賣難是市場經濟現象,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盲目干預。面對滯銷賣難,媒體的本職是理性、客觀地反映真實情況,引導生產者走出困境。如果報道只看到表象,甚至出現夸張、不實的問題,媒體博了眼球,制造出的滯銷景象卻極大調低農戶、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壓低收購價,令農戶蒙受更大損失。公益活動緩解滯銷的作用有限,更值得警醒的是,媒體不是市場主體,無法代替經營者在市場上經營。從品牌建設方面看,只能通過愛心義賣才有銷路的產品,會給消費者留下怎樣的印象?倘若為解決一時滯銷而影響整個產業形象就得不償失了。

媒體面對滯銷事件要謹慎理性,不能因為農民處于弱勢、不會營銷就越俎代庖。不恰當的報道和活動反而會影響市場信息正常傳導,妨礙市場與產業的健康發展。媒體應該多方求證,多傾聽農產品市場管理部門意見,厘清滯銷的深層次原因,引導生產者逐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過地方媒體受職能和定位所限,在滯銷事件中也確有無奈。當莘縣蘋果發生滯銷,大眾網記者王傳勝做了題為《幫幫果農!山東莘縣張魯鎮600萬斤蘋果滯銷》的報道,并親自幫助果農尋找蘋果銷路。王傳勝坦言,大眾網從當地媒體角度出發,還無法站在產業發展的層面出謀劃策,只能在發現滯銷問題后充當“救火隊員”,幫助農民解決眼前的問題。

應對:加快升級步伐

近日,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用新理念引領推動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重點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屈冬玉指出,現在中國的市場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升級,因此“要改善生產環境,調整結構,增加一些高質量的特色產品。”

就水果產業而言,陳磊表示:“中國果業到了需要整體提檔升級的時候。”目前進口水果沖擊高端消費市場,國內水果生產成本“地板價”和銷售價格“天花板”現象顯現,亟須產業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在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大環境下,包括果業在內的鮮活農產品生產需要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逐步穩定種植面積、調優品種結構、擴大加工比例、延長產業鏈條、打造優勢品牌,從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方面進行提升。

在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無效和低端供給被淘汰。對產業來說這是倒逼升級的必然過程,但聚焦到市場上的個體經營者,尤其是對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的農戶和小經營者來說,難免損害到他們的切身利益。

為減輕產業升級的“陣痛”,對生產者和產業管理部門來說,一方面要解決眼前問題,引導農民適時適價銷售,避免農民利益收到根本性損害,另一方面更應該著眼長遠,從滯銷賣難中認真吸取教訓,及時作出調整,加快升級步伐。經銷商則應該從產業角度出發,與農戶構建利益共同體,確保產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防止價格大起大落導致產業傷筋動骨。媒體作為新聞事件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要善于傾聽多方面聲音,揭示滯銷賣難的深層次原因,正確引導社會公眾看待滯銷賣難,營造有利于產業提檔升級的輿論氛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對的供需平衡是不存在的,個別農產品出現滯銷賣難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要痛定思痛,合理改進。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