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數據助力“春耕”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蔣釗 字號:【

又一年春耕生產已經由南向北全面鋪開,田間地頭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古人常常把有關耕種的經驗總結為與二十四節氣相結合的一句句農諺,雖通俗易懂卻不甚精確,類似“過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適時”。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吳炳方的工作卻絕不僅限于此,他的團隊每一季度都會完成一份100多頁的“全球農情遙感速報”,從氣候、病蟲害、災害等環境數據到產量、價格、變化趨勢等預測分析,涵蓋全球幾乎所有農業主產區的狀況。他的報告用當下時髦的詞概括就是“農業大數據”。

“信息化大數據對整個人類社會乃至于社會組織生產生活方式都帶來深刻巨大變化。”農業部市場司副司長王小兵4月2日在首屆“春耕論壇”上發言。“未來搞農業不一定非到地里面,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做農業。”

這場以“農業大數據助力產業升級”為主題的春耕論壇,匯聚了農業部、天津農委、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政府、科研、教育機構的多領域專家學者,探討大數據技術為農業產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大數據業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李克強2015年在給貴陽國際數博會賀信中指出“數據是基礎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2015年12月29日農業部印發《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破解農業發展難題迫切需要農業大數據,“推動大數據與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等融合,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新動力”。

“大數據是問題驅動。”北大張平文院士為會議致辭。“我們從事研究、制定政策等,都首先要想好為農民、農業做什么事。也希望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服務,讓農村成為大家向往的地方。”

王小兵(農業部市場與信息司副司長):扎實推進農業大數據落地生根

目前網絡寬帶覆蓋我國93.5%的行政村,農村網民1.95億,占農村人口28.4%,比城市71.6%低43.2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50.3%低21.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國發展農業大數據有規模優勢、后發優勢。而農業的數據資源載體和應用市場又有著明顯優勢。農業氣象、農業資源環境、農作物育種、農業生產、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流通、農機作業等方面每天都產生海量數據,農業大數據本身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將會對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農業大數據已經成為現代農業新型資源要素。王小兵認為,在推動農業大數據工作中,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中心任務,以智慧農業為目標,以發揮大數據預測的核心功能為根本,以實踐應用和實際成效為關鍵,建立健全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分析、發布、服務體系,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

在發展過程中,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發展路徑,最大程度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盡快形成海量數據,加快實現農業數據化、在線化。通過完善傳統監測統計渠道、開辟物聯網數據采集渠道、創新互聯網數據采集渠道來優化數據采集。

農業大數據要通過供給側改革找到著力點,找到顯示成效的亮點。通過跟用戶最近的數據實現產銷的銜接,倒逼農業的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

農業大數據建設不會是一蹴而就的。王小兵認為,推動農業大數據建設可以從單品種、小數據著手積累,逐步形成全品種、大數據。例如,已經著手開展的生豬消費趨勢為導向的全產業鏈監測試點。在區域上,可以選擇有積極性的省份,聯合產學研各方力量,開展大數據建設試點。

毛科軍(天津省農委副主任):“三網聯動”改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2013年天津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三個“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試驗區(天津、上海和安徽)之一,到現在天津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已啟動整整3年。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國際先進的農業物聯網平臺和30個智能化核心試驗基地,實現了有農業區縣和主要菜籃子產品兩個“全覆蓋”;推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工程建設,建成了放心菜、放心肉雞、放心生豬監管追溯平臺,基本實現了生產可控、安全可管、產品可溯;農產品電子商務新增網上營銷農業企業、合作社500多家,產品800多種;開展了標準體系和理論體系建設,制定地方標準25個,制訂了《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物聯網產業體系十三五規劃》。

作為推動農業大數據建設的實踐者和先驅者,天津市農委在推動工作中將農業大數據建設分解為“物聯網、電商網、信息網”三大網絡,以實現“三網聯動”為發展方向。目前已分別完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建設、休閑農業大數據建設、土壤資源與墑情大數據建設。下一步天津市計劃在“物聯網+農業”數據上,加強農業生產災害預警與智能化控制,建設基于大數據的現代育種體系和完善大數據相關標準。在“電商網+農業”方面,推動建設休閑農業大數據、名牌產品大數據和農資大數據。在“信息網+農業”方面,完善農業物聯網憑條、完善政務網平臺、完善123316等科技服務網平臺。

張峭(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主任):現代信息技術支撐農業保險管理升級

農業是高風險行業。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每到春耕之時,種什么成為農民最糾結的問題。2007年以來,我國每年一號文件都提出開展農業保險、建立農業巨災分散體系的要求。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各自的“農業安全保護網”,而我國自2007年中央財政開始提供保費補貼以來,農業保險正在取得快速發展。根據數據統計,農業保費收入從2007年53億元增長到2015年375億元,目前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農業保險產品數量達到1000多個,覆蓋了上百個(類)主要農產品。此外,農房保險、農機具保險、設施農業保險、農產品質量保險、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等涉農險種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在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粗放型”的特點:產品粗放、定價粗放、承保粗放、理賠粗放。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更加說明,要想實現農業保險的精細化管理與服務,要想盡快建成“農業安全保護網”,就需要加大對農業大數據的挖掘與應用。

農科院信息所在農業保險管理與服務水平上做了很多深入研究與探索。優化農業保險品種,借助氣象數據庫進行風險評估和價格預測;基于農作物單產數據、農作物災情數據和農作物單產災情融合數據科學厘定保費;運用逐點移動采集、逐點精確采集、高清影像手動勾畫采集三種采集方式確定標的物面積;借助衛星GPS遙感勘探、無人機勘探、互聯勘損技術等實現精確定損。

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業風險管理的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但農業保險進一步發展仍亟待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今后,仍需以現代信息技術來引領我國農業風險管理的快速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