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對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漁業生產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保護、促進與保障作用,有力地推進科技興漁工作邁上嶄新的臺階。
2015年,全縣水產品總量40.62萬噸,漁業總產值52.2億元,占大農業產值的52%,為漳浦縣大農業“五業”之首。已經形成了六鰲紫菜、沙西青蟹、舊鎮海鰻、佛曇對蝦、霞美牡蠣五大特色產業帶。以“海鰻—黃鰭鯛—泥蚶”立體生態養殖體系的舊鎮、竹嶼一帶,“全國最大的苗種集散基地”的佛曇、前亭苗種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牡蠣集散地”霞美,“河豚魚之鄉”佛曇鎮東坂村,“陸上養鮑魚”工廠化養殖的六鰲、深土,特色多品種石斑魚養殖的佛曇、赤湖鎮的高產高效的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水產養殖業成為漳浦縣繁榮經濟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
主要做法和成效
1.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不斷健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目前,漳浦縣水產技術體系擁有在職人員14人,其中副高級高工3人,中級工程師3人,助理工程師4人,研究生5人。通過改革,人才資源得到了整合優化,管理體制趨于合理,農業推廣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為適應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新要求,使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更快更好地服務“三農”,近年來,漳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就如何進一步完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進行了新的探索。
為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產前—產中—產后”防控體系建設,從漁民養殖戶中考核聘用了110名漁民技術員,承擔全縣水產養殖技術指導、水生動物病害防治、水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宣貫等多項任務,形成較為完善的縣、鎮、村三級技術推廣體系。
2.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不斷推進漁業科技創新。近年來,漳浦縣水產技術科技工作者圍繞漁業生產中重大技術難題開展科技攻關,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亮點紛呈。幾年來,推廣與引進刺參池塘養殖新技術、石斑魚種業體系建設、池塘立體生態養殖、微孔增氧高效養殖示范、西氏鮑與皺紋盤鮑雜交育苗等“五新”項目,引導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向規范化、標準化轉變,向科學生態養殖模式轉變,有效地促進了對蝦、青蟹、花蛤、牡蠣、縊蟶、泥蚶、紫菜、海帶、工廠化養鮑、海水網箱等十大水產養殖基地建設,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成為漁業經濟的新增長點。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3.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開展水產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利用“110聯動”、“安全生產活動周”、“放心漁資下漁村”等活動,對養殖戶進行技術宣傳指導,發放《禁用漁藥》、《水產養殖法律法規條例》、《河豚魚圖鑒》等通俗易懂手冊共計 5000多份。借助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福建農林大學鮑魚產業調研等活動平臺,讓高校與一線生產對接,由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央視七套《科技苑》欄目組在舊鎮白沙村全程跟蹤拍攝《恰似羊群放進狼》,記錄“海鰻—黃鰭鯛—對蝦—泥蚶”立體生態混養模式;山東壽光“蔬菜中國”專題拍攝報道佛曇鎮石斑魚工廠化養殖和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傳播漁業科技,傳遞致富信息,使漁業科技培訓在廣度上不斷拓展,在深度上不斷深化。
在抓好技術培訓的同時,通過抓點示范,輻射帶動的方法,全心全意為漁業服務,為漁民服務。漳浦從2008年開始,積極向上級部門機構爭取資金項目,實施現代漁業標準化池塘改造建設,以點帶面,輻射推廣,帶動全縣養殖池塘改造,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八年來累計改造池塘面積達2萬多畝,輻射帶動改造面積3萬畝。如今,佛曇鎮的蝦池租金普遍在5000-6000元/畝,好的甚至在每畝萬元以上。水產養殖經濟效益可觀。
近幾年,水產技術服務工作出現新的變化,企業和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致富帶頭人參與水產技術推廣服務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如漳浦縣南坤海鰻專業合作社發展帶動當地白沙村海鰻產業,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運作模式,組織帶領舊鎮白沙村—竹嶼鹽場一帶開展魚、蝦、貝立體生態養殖,技術培訓到戶,指導服務到塘頭,不斷提高養殖戶的技術水平和防控病害能力,不僅實現了合作社與養殖戶“雙贏”,而且也帶動全縣海鰻生產大發展,將海鰻打造成一特色品牌。目前,漳浦縣已擁有 4個地理標志商標, 8個健康養殖示范場,養殖規模2.5萬畝,成為當地海水養殖榜樣。
存在的問題
在貫徹《農業技術推廣法》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1.水產技術推廣干部行政化傾向嚴重。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隊伍的管理權歸屬鄉鎮,部分鄉鎮安排水技干部包村包片,從事計劃生育、綜合治理、拆遷征地等各項中心工作,致使基層水技推廣人員處于沒有時間和精力開展推廣和服務工作。條塊不順,上級業務部門布置工作,“開會不到、任務不要、材料不報”的現象,在一些鄉鎮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2.基層水技人員知識老化、后繼無人現象嚴重。管理權歸屬鄉鎮,基層水技推廣干部知識更新和深造交流的機會減少,專業知識水平下降,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受編制和待遇制約,新的水產技術人員無法補充,很難適應現代漁業發展的要求。
3.水產技術服務功能退化。由于基層水技服務硬件設施落后,軟件滯后,造成水技推廣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鄉鎮大多數基層水產技術推廣員專業不對口,并且基層水產技術推廣站普遍存在服務設備不足的問題,有的還屬于“三無站”,即“辦公無場所、工作無經費、推廣無設備”。服務內容過于單調,推廣的新技術少,傳統技術偏多,難以滿足群眾需要。
4.技術推廣隊伍不齊。養殖戶們偏重經驗,不信科學方法,沒有技術指導,只是從老一輩那里口耳相傳,自以為自己是“土專家”。可是,在面對病害時常常束手無策。而在之前的選聘漁民技術員時,整支隊伍總體素質不高,選聘方式多流于形式,未能完全很好體現技術推廣的功能作用。
今后工作打算
圍繞將《農業技術推廣法》深入貫徹落實的總目標,水產技術推廣站堅決把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重點放在水產養殖先進實用技術、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上,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依法強化水產技術推廣隊伍建設。首先,加強與鄉鎮領導協調,積極爭取編制,放寬專業水技人員招聘條件,吸引專業技術人才。讓基層水產技術推廣干部回歸到本職崗位,更好地服務于漁業、服務于養殖戶。其次,加強村級推廣隊伍建設。實行全員聘用制,提高待遇,通過考試考核、擇優錄用方法,實行末位淘汰制,將部分不勝任技術推廣工作人員分流出去,優化了隊伍,理順了關系,為進一步做好水技推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堅實基礎。既能充分發揮漁民技術員在養殖戶中的示范引導、輻射帶動作用,又能有效地解決村一級水技推廣網絡和水生動物防疫網絡斷層問題。再次,建立多樣化的水技推廣形式。鼓勵推廣機構、科研院所、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從事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加快漁業技術中介、咨詢、信息服務機構的建設步伐。允許技術人員參與技術服務、轉讓、承包的效益分配。
2.依法提高水技推廣干部和養殖戶素質。一方面,做好水技推廣干部的再學習再教育工作。組織水技推廣干部定期培訓、外出參觀學習,拓展知識面,提高專業隊伍素質。另一方面,大力開展漁民教育和培訓,把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漁民,作為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一項根本性、基礎性措施來抓。實行產學聯動,利用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活動,以科技入戶活動為依托,鼓勵養殖大戶與高校進行合作交流,發揮養殖示范戶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用先進的漁業生產技術指導養殖生產發展,實施技術與生產的產業聯動,提高養殖業者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改變以往水產養殖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運用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科學養殖水平,例如曝氣方式進行水處理,讓池塘內水的含氧量提高,利用池塘內的好氧菌群氧化其中的COD類污染物;多培育藻類和芽孢桿菌,實行生態健康養殖,而不是一味地投放藥物,杜絕藥物濫用現象的發生。
3.依法逐步建立健全水產技術推廣投入機制。一是以項目為抓手,增加對水產技術推廣的投入。通過各級財政不斷增加對水技推廣體系的投入的拉動,通過實施漁業項目投資的拉動,裝備水產技術推廣硬件設施。認真研究中央、省、市對漁業投入方向,做好漁業項目的考察、論證、申報工作,把水產技術推廣和設施漁業作為漁業項目重要組成部分,爭取國家和省市對漁業項目支持。通過項目帶動,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扶持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漁民專業合作社、在建基地、創品牌過程中搞好技術推廣服務。
《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貫徹實施推動了漁業發展,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漁區和諧,進一步把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更好,讓水產技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漳浦縣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股副股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