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美國大陸現有農業用地的承載能力,美國科學家做了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設計了10種膳食方案,其中7種包含肉食,3種是純素食。肉食方案中的第一種是美國通常的飲食方案,其他幾種包含數量不同的肉類和奶制品。研究發現,第一種方案人均占用土地量最高,每人每年1.08公頃。而在三種素食方案中,每人每年所占用的土地僅有0.13公頃。當每種膳食方案所需人均農業用地,與美國現有農業用地進行對照,就能計算出美國農業的承載能力。換句話說,美國現有農業用地能養活多少人,就非常清楚了。美國有6.3億公頃的土地來生產糧食。如果他們日常都吃素食的話,這么多土地可以養活8億人,這項在2016年7月發布成果的研究,用一種新的模式展現了當下農業生產中膳食選擇與人均所需土地的關系,膳食方案的選擇不光對于農業滿足人類糧食需求的承載能力有著巨大影響,也關系著農業未來能否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當今發達國家人均肉類消費量偏高,約為醫生建議食用量(每年約30公斤)的兩倍。根據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數據,2014年中國年度人均肉類消費為49.86公斤,雖然低于美國和歐盟數字,但仍是建議水平的1.5倍。到本世紀末,地球人口將增至90億。人口上升,以及因經濟環境改善,越來越多人能夠負擔及選擇高蛋白飲食,屆時肉類及奶制品消費將比2005年水平增加76%。各種肉類中,以牛肉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每生產1公斤牛肉,伴隨的是56.6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肉食產業消耗了更多的農業生產資源,而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
讓人擔心的是,在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使氣候變暖,傷害全球的農業生產。為了養活更多的人,不得不繼續加大農業生產,增加溫室氣體排放,而對農業生產的傷害愈發嚴重。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說,氣候的變化已經影響到了全球的糧食生產,未來的幾十年里,如果不采取重要舉措加以應對的話,將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陷于饑餓和貧困之中。到2030年,預計將有超過1.2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中。
如果要實現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所規定的全球溫控目標,將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到2030年之前,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必須每年減少10億噸。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的肉食消費要再翻一倍。到那時,生產者將面臨過渡到低排放生產的挑戰,包括農民種植谷物的多樣化,研究和采用更多的耐熱作物品種和投資更好的水土保持技術等等;而消費者也要準備好減少來自肉類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需求側的技術減排潛力主要在農產品領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直接從需求側入手,推動世界范圍內的多樣性植物性膳食選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糧食安全形勢。
減少肉食消費,不光能提高農業的承載能力,養活更多的人,而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延緩氣候變暖速度,這直接關系到農業的未來。肉食消費,溫室氣體排放,糧農安全彼此緊密相連,一場全球范圍內的糧食和農業體系深刻變革即將到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