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今,在福建的山村,第一書記已經成為特有的時代符號深入人心,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許多故事讓人感動,讓人敬佩。主導型經濟產業(yè)滯后,集體經濟為零,農業(yè)發(fā)展相對落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駐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等、靠、要都不是辦法,既然來了,就要干出點事來。”農民富不富,是衡量幸福感指數(shù)高低的基礎。“必須充實村民‘錢袋子’”,駐村書記斬釘截鐵地說。2014年,福建省派出了第四批駐村干部,這些干部克服了從城市到農村的種種不適,調整了從省直部門到村級的巨大落差,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解農民憂,第四批駐村工作接近尾聲,回顧三年駐村生活,干部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責任心,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為了總結和推廣福建精準扶貧的生動實踐樣板,本刊繼續(xù)推出“福建精準扶貧進行時”系列報道,講述駐村干部發(fā)展生產紀實。
“他來的時候可是個白面書生,你瞧,現(xiàn)在都成黑臉漢子了。”福州市羅源縣廣電局局長黃乃通笑著向記者說道,“張書記非常有責任心,臺風過后的第二天他才打電話給我請假回家。”說起駐村干部張坤其書記,黃乃通贊不絕口。
中房村是典型的高山村落,平均海拔560米,耕地面積1620畝,園地面積488畝,林地面積6757畝。由于受氣候限制,以前中房村的農業(yè)生產只能以種植單季水稻、花生、地瓜等農產品為主,繁重的農務和微薄的收入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逃離”中房村,曾經3000多人的大村如今只有千余人留守。
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的張坤其于2014年4月作為第四批省派駐村干部來到羅源縣中房村擔任第一書記。初到中房村,張坤其發(fā)現(xiàn)村集體收入寥寥無幾。他苦尋壯大之道,先是把荒原變茶園,又是成立首個菇農專業(yè)合作社。歷經兩年,在張坤其的帶領之下,帶動了中房村生產經濟發(fā)展,同時也使中房村的許多貧困戶實現(xiàn)“脫貧摘帽”。
種茶種香菇 鋪就致富路
“走,我們上茶山去,那里有很多種茶農在辛勤地勞作著。”一到村里,張坤其就邀記者爬上茶山去看望那片已經有序運作的茶園。
據(jù)了解,張坤其駐村之初,發(fā)現(xiàn)村里很多人沒有收入來源。如何找到適合中房村發(fā)展的產業(yè),帶領農民致富成了他上任后的首要任務。于是,張坤其經過一番探索之后,決定把原本荒棄的茶山重新開墾種茶。
中房村原有近200畝集體茶園,1991年承包給個人以后,逐漸因茶品種老化及價格低等原因而被棄置拋荒。張坤其首當其沖,經過砍柴,運土,墾荒等多項步驟,茶山終于不再荒無人煙,開始變成一片集體種植、“熱熱鬧鬧”的茶園。
張坤其找來村里的種茶高手,向他們學習種植技術,還邀請縣茶技站專家江月平到茶山指導工作。茶葉作為羅源縣六大產業(yè)之一,有了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技術的保證,中房村陸續(xù)種下了黃旦、金觀音、金牡丹等品種,荒山恢復了往日的神采,許多農民開始集體上山種茶。為了解決銷路問題,張坤其還主動尋求茶葉龍頭企業(yè)——福建春倫集團共同合作,他們將全面收購中房村的茶葉,并保證不低于市場價。
“原本村里是沒有春采收入的,如今茶園恢復種植,預計明年春就可以開采了。”張坤其高興地說起種茶給村里農民帶來的變化。
除了種茶,成立菇農專業(yè)合作社也是張坤其帶動生產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中房鎮(zhèn)其他村可以種菇,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呢?”張坤其告訴記者,中房村以前有種菇的傳統(tǒng),而成立合作社可以將村里的種菇產業(yè)壯大,同時也增加農民的收入。
“以前我不是種菇的,是去年看到有關于種菇的政策扶持才做的。”合作社負責人向記者說道,去年看到國家給予一畝35000元的補貼,于是萌生了種菇的想法。合作社的成立吸引著村里很多農民參與種菇。
張坤其為合作社找穩(wěn)定的“大買主”,到永輝超市談合作。終于,解決了銷路問題。為了幫助菇農降低風險,張坤其與合作社商量,建立庫容20噸的冷庫房,配合香菇價格波動,將香菇保鮮,這樣既可冷藏也可烘干。經冷藏的香菇可保鮮一個月之久,烘干房也已經投入使用。
駐村助經濟 收獲成就感
“我覺得,駐村不僅要做好三大工作,還要關注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老百姓脫貧之后,生活更有質量,看到村容村貌變得更好,駐村工作讓我很有成就感。”張坤其說道自己的駐村感言,一臉欣慰。
據(jù)了解,中房村越來越多的茶農集體上山種植,茶葉品種多元化,農民收入也增多,幫助許多貧困戶實現(xiàn)“脫貧摘帽”;菇農合作社也有30多位工人就業(yè),每年總共要給他們發(fā)放30多萬元工資。張坤其的駐村帶動了中房村生產經濟的發(fā)展,壯大了主導產業(yè),同時為許多貧苦戶帶來經濟收入。
此外,除了帶動經濟發(fā)展,張坤其還建立了“幸福院”。為村里一群愛好古典樂器的六旬老人爭取了基礎設備,經過資金的投入,老人們每天在“幸福院”里拉著二胡,彈著琵琶,吹著笛子、嗩吶,沉浸在歡樂的旋律中。
“張書記來了,我們每年收入增加了。”
“張書記來了,我們可以集體上山種茶了。”
“張書記來了,村里變得熱鬧起來了。”
......
說道張坤其,村里人都充滿感激。從以前的白面書生,到如今的黑臉漢子,張坤其說,“一切為了農民都值得。”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