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研究報告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11月12日,由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牽頭組織,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情況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上,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發布了《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研究報告》。《報告》圍繞電子商務、智能制造、質量安全追溯和產業互聯網建設等,研究分析了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的總體情況,提出了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信息化建設對策建議。

本刊推出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專題,供業界交流參考。

當前,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并與先進制造技術不斷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為深入了解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產品加工業的應用情況,研究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對策措施,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2016年4-7月,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先后赴湖北、河南、內蒙古、陜西、新疆、江蘇、山東和北京8個省(區、市),就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問題開展專題調研。期間,調研組實地考察了59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園區,對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總體情況及特點、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政策的共性需求等進行了全面了解。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總體情況

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的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方法與農產品加工制造技術相結合,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開發、生產制造、安全監管、市場銷售、客戶服務等業務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過程。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品銷售網絡化、加工裝備自動化、生產制造智能化、企業管理信息化以及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產品銷售網絡化趨勢明顯,電子商務應用廣泛

從實地走訪的8個省(區、市)情況看,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銷售普遍利用互聯網,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電子商務交易。江蘇省農產品加工企業近六成開展了電子商務業務。陜西省超過40%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連續兩年以上開展電子商務。另根據2015年全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狀況問卷調查顯示,有47.5% 的企業開展了電子商務銷售;在尚未開展電子商務銷售的企業中,有54.9%的企業正在籌劃開展相關業務。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主要包括淘寶、天貓、阿里巴巴、京東、微信、1號店、蘇寧易購等綜合電商平臺以及區域性電商平臺或行業垂直電商平臺。例如,湖北小胡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依托天貓、淘寶、京東、1號店等電商平臺開展網絡營銷,2015年電子商務銷售額近1000萬元,2016年預計達到2000萬元。二是自建電子商務平臺。例如,新疆果業集團公司開發建設了集線上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和門戶網站——林果網(www.xjlinguo.com),進行新疆農產品B2B、B2C及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實現公司產品“線上+線下”連鎖銷售。三是委托運營商代理電子商務銷售。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看好電子商務,但受技術、人才和資金限制,對電子商務操作不熟悉,因此委托有經驗的運營商代理其產品的電子商務業務。例如,湖北荊州的67家農產品種養及加工企業委托當地的金荊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代理網上銷售業務,金荊農公司是荊州市地區公共品牌“荊州味道”的獨家運營商,公司通過建設B2C電子商城、微信商城、手機APP、第三方電商平臺旗艦店(天貓、京東、1號點、亞馬遜、順風優選等)、社區連鎖店等方式打造了“荊州味道”電子商務平臺,幫助本地企業網上銷售優質農產品。

(二)加工裝備自動化水平提升,生產效率顯著改善

近年來,隨著裝備制造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始對加工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取得良好成效。從調研企業看,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生產加工環節基本實現自動化,少數大中型企業在揀選、包裝、碼垛、倉儲、配送等環節也廣泛應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例如,新疆南達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喀什市一家以乳制品和特色林果產品為主營業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企業建成了日處理鮮奶300噸的奶粉和液態奶生產線,以及覆蓋整個生產流水線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CIP清洗站、收奶、配料、殺菌、自動成型包裝等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控制。生產自動化控制采用的變頻技術,通過流量、溫度的變化,自動調整關鍵設備的運作,避免設備的無效運轉,降低能耗,年節電達10萬度以上。

(三)生產制造智能化試點啟動,領軍企業樹立標桿

當前,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日益成為制造業的主要趨勢。2015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并將推進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農產品加工業是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領域。目前,國內一些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已將智能制造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經營管理當中,顯著推動了企業發展。伊利集團的乳品生產智能工廠、娃哈哈集團的食品飲料生產智能工廠、蒙牛乳業集團的乳制品智能制造、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的速溶咖啡智能制造、勁牌有限公司的保健酒智能制造先后入選工信部推動的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從調研情況看,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裝備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部分領軍企業在實現加工制造設備智能化的基礎上,正在積極探索建立智能化管理體系,將設計、制造、供銷服務和決策管理等信息化進行系統集成,推動企業向智能制造方向邁進。

(四)企業管理信息化不斷加強,促進管理模式變革

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和辦公軟件系統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始在財務、人力資源、銷售、庫存等管理活動中使用信息系統,既提高辦公效率,又降低管理成本。同時,為了適應日益復雜的經營管理任務及行業競爭形勢,許多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應用了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該系統以實現企業資源最優化配置為目的,整合企業內部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涵蓋質量管理、流程制造、采購、庫存、成本核算、客戶訂單、應收應付、固定資產、總賬等管理模塊。在實地走訪中調研組發現,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始意識到加強管理信息化建設對于企業業務拓展的重要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單獨設立了信息化管理部門,通過信息化建設促進企業業務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變革。例如,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禽肉研發、加工和銷售為主的肉制品加工企業。自2002年成立以來,該企業一直處于快速發展中,員工人數從最開始的4名增加到2016年的200多名。隨著業務擴張的需要,企業先后上馬了門店管理的財神POS系統、倉庫管理的速達進銷存系統、財務管理的用友財務軟件等信息管理系統。2014年1月,為解決各系統之間數據不能相互兼容和共享問題,企業引入了暢捷通的“T+ERP”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經過兩年多的運行,企業實現了財務、采購、生產、庫存、銷售、零售、加盟商分銷、產品配送等所有流程的統一管控,規范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管理,促進了企業管理的數據化和科學化,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管理基礎。

(五)信息化促進追溯體系建設,全程追溯初現端倪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對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從調研情況看,各地積極推動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追溯體系,在提升企業質量管理能力、促進監管方式創新、保障消費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例如,山東泉源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國首家蘋果物聯網安全可追溯服務平臺,通過農事記錄、視頻監控、數據采集、車輛監控、ERP管理等各環節進行透明化管理,嚴格控制、細心記錄蘋果從種植、加工、包裝、儲運直至銷售的每一個細節,最終實現全程可追溯。消費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來了解食品成長和流通的各個環節。

主要問題

(一)信息化融合發展認識不足,融合程度較低

從調研情況看,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運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還很不足,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對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需求不強,缺乏長久規劃;產品銷售電子商務普及率雖逐年上升,但真正對銷售有突出貢獻的不是很多,有些企業甚至賠錢賺吆喝;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還是小眾話題,只是部分企業在探索,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尚未認可、接受,更談不上學習和實施;物聯網等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銷售和運輸等環節還沒有得到太多的應用,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還很滯后。

(二)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資金人才缺乏

調研中,許多企業反映,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不僅信息化改造、智能裝備購買、軟件系統開發等基礎性工作資金需求巨大,硬件購置及軟件開發后的運行維護、員工技能培訓也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然而農產品加工業是重資產行業,具有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等特點,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使用時常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融資難、融資貴現象普遍存在,因此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上的投入很難按照企業規劃和實際需要予以滿足。此外,電商銷售的運用和維護、信息化設施的建設和使用、信息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等信息化管理的各方面都需要既懂經營管理又會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而這樣的人才目前比較稀缺,且工資待遇要求較高,普遍不愿意去農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三四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因而企業難以招募到合適人選。

(三)開展電子商務交易成本高,面臨雙重擠壓

從各地調研情況看,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電子商務銷售面臨著交易成本過高,難以盈利的窘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電商平臺的宣傳推廣費用較高。許多電商平臺特別是淘寶、天貓等大型綜合電商平臺,對企業收取高額的推廣流量費。新疆安健巴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天貓上開設旗艦店,經營紅棗、核桃和葡萄干等特色農產品,其宣傳推廣費用占到企業電商銷售額的40%-50%,一年下來不僅沒有盈利還要額外拿出70萬元補貼產品銷售推廣。二是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物流成本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具有品種多、季節性強、易腐性、級差大、保鮮難等特點,在物流過程中對包裝、裝卸、運輸、倉儲有特定的要求。當前,我國物流企業雖多,但冷鏈物流能力嚴重不足,健全的物流配送體系尚未形成,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加工企業電商銷售成本。湖北金鯉魚食品有限公司主營水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公司普通商品物流成本為5元/2.5kg,而采用冷鏈物流運輸,物流成本達到25元/kg。新疆等西部地區問題更加明顯。新疆南達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地處南疆喀什地區,與沿海一二線主要城市有近6000公里的運輸距離,公司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產品,物流成本已超過產品成本的20%。

(四)信息化產品開發能力不強,難以滿足需求

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和軟件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一批信息技術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進入世界前列。但信息化軟硬件產品低水平重復開發現象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和設備受制于人,互聯網企業和軟件企業對傳統制造產業理解不夠深入,往往難以滿足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政府對信息化軟硬件產品缺乏規范管理和引導,行業標準缺失。調研中,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也普遍反映這一問題。

(五)追溯體系建設標準不統一,資源無法共享

調研中,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反映,目前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等多個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食用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規程、辦法、指南、要求和標準等,但這些規章制度之間存在內容交叉、標準不統一等情況,多部門、多系統、多渠道分頭操作,追溯鏈條不對接、信息不共享等問題突出。此外,調研組還了解到,目前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大型國有企業擁有大量且優質的信息化資源,比如農產品無損質量檢測技術等,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資源不能互聯互通,數據之間不能交換共享,農產品加工企業需要付出較高成本才能獲取,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對策措施

(一)加大項目資金引導力度,推進信息化建設

積極爭取財政資金、社會資金、金融資金投入農產品加工企業信息化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利用好國家有關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中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電子商務、推進智能制造、建設追溯體系等予以支持。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管理信息系統,探索建立糧食烘干、果蔬貯藏、采后商品化處理等初加工設施大數據平臺,加強農產品產地貯藏、加工情況監測。

(二)全面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優化業務管理流程

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把信息技術、管理體制和生產流程的再造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網絡更好地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加快企業信息化進程。支持以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供應鏈管理系統(SCM)為代表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實現企業銷售、計劃、采購、庫存、生產、設備、質量、財務、業績考核等信息的全面集成,提升企業整體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積極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加快發展面向農產品加工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提高行業信息應用系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各級教育機構面向農產品加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需求設置相關專業,培養一大批既懂農產品加工,又懂信息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以能力提升、素質拓展為基點,實施農產品加工企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工程,提高企業員工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四)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促進營銷體系創新

充分發揮現有市場資源和第三方平臺作用,培育多元化農產品加工業電子商務市場主體。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優化采購、分銷體系,利用移動社交、新媒體等新渠道,發展社交電商、“粉絲”經濟等網絡營銷新模式。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大數據資源,提升企業精準營銷能力,適時發展“以銷定產”及“個性化定制生產”。完善農村信息綜合服務網絡建設,著力解決物流配送中的農產品上行問題。

(五)積極推進企業智能制造,發展新型制造模式

以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為主攻方向,支持和鼓勵農產品加工業領軍企業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快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在農產品加工制造過程中的應用,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和智能化。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創設計、網絡眾包、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

(六)加快推動追溯體系建設,強化質量安全管理

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以推進信息化追溯為方向,加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在農產品加工制造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推廣應用,建立涵蓋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包裝倉儲、物流配送全過程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針對不同農產品及加工品生產流通特性,制訂相應的建設規范和標準,明確基本要求,采用簡便適用的追溯方式,確保不同環節信息互聯互通、產品全過程通查通識。

(組織單位: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協助單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產品加工工程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