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形式多樣的業余生活日益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追求。休閑漁業,作為一種親近自然、放松自我的解壓和娛樂方式,近年來,受到了廣泛追捧和熱愛。
10月29日,農業部在廈門市召開全國首屆休閑漁業現場會,全面總結休閑漁業發展經驗,研究部署“十三五”期間休閑漁業發展工作。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會議并講話,福建省副省長黃琪玉、廈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毅恭出席會議,會議由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主持。
于康震在會上指出,休閑漁業是現代漁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是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漁民就業增收和產業扶貧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期間,休閑漁業呈現出發展加快、內容豐富、產業融合、領域拓展的良好勢頭,2015年全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達到3.8萬家,接待人數超過1.2億人次,產值超過500億元。“十三五”期間,國家高度重視休閑旅游產業發展,市場需求日益旺盛,休閑漁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于康震強調,發展休閑漁業要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中心任務,為穩增長、惠民生和漁業轉型升級服務;要堅持需求導向,同時滿足產業轉型發展和城鄉居民休閑生活的需求;要秉持內融外聯的發展理念,與旅游、交通等外部產業聯動,與漁業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要突出文化靈魂,挖掘傳承漁業文化。
于康震要求,“十三五”期間,休閑漁業發展要努力實現“六大突破”。一是在規范管理上求突破,加快休閑漁船、釣餌等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產業發展運行監測等基礎性工作。二是在政策創設落實上求突破,統籌安排資金項目,推動各類生產要素流向休閑漁業產業。三是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求突破,支持引導傳統捕撈、養殖漁民向休閑漁業轉移,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四是在品牌創建推廣上求突破,組織實施“四個一”工程,利用五年時間創建100個最美漁村、100個有影響力的賽事節慶活動、1000個全國精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培訓1000名休閑漁業帶頭人和管理人才。五是在惠民增收上求突破,通過利益共享把休閑漁業發展成為帶動漁民增收的創業創新平臺。六是在豐富社會功能上求突破,樹立開發與保護并舉、經營與文化并重的理念,加大漁村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保護力度。
會上,來自福建、山東、湖南、北京等省市的代表分別做了典型發言,分享各自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這些省份雖有某些共性,卻又各具特色,成為我國休閑漁業發展的一串影像。
福建:
水鄉漁村帶動休閑漁業
據介紹,近年來,不僅福建省的休閑漁業本身得到了快速發展,還進一步帶動了整條漁業產業鏈的共同繁榮——儲運、銷售、種苗繁殖、魚用飼料、漁藥、設施加工等相關行業都在飛速成長,這又進一步為水產品銷售開辟了新渠道,提高了水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了漁業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促進了漁民增收。在福建,休閑漁業與觀光、度假、節慶活動和特色產品展銷相結合,不僅提升了漁業文化的層次和內涵,更吸引了投資,擴大了消費,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充分發揮福建的獨特優勢,進一步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延伸漁業產業鏈。近年來,福建省以創建“水鄉漁村”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已培育出137家“水鄉漁村”,其中18家被確定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還有10個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仍在建設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福建省的休閑漁業按類型劃分形成了10種較成熟的休閑漁業類型,包括休閑垂釣型、水上觀光型、水族欣賞型、涉魚生產體驗型、水產特色餐飲型、特色水產購物型、漁村人文欣賞型、漁業科普欣賞型、休閑漁業節慶型和休閑度假型等。
作為東道主代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吳南翔首先介紹了福建省近年來發展休閑漁業的一些有益經驗和做法。從抓創新、抓創建、抓品牌、抓特色、抓宣傳這五個方面入手,福建省打造出了獨具一格的符合地方發展特色的休閑漁業產業發展模式。在培育發展新模式方面,吳南翔特別介紹了浯嶼現代休閑漁業基地的建設過程——以基地建設為試點,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民”的產業模式,由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整個項目包含浯嶼島、浯嶼海上牧場以及生態無居民海島浯垵島的開發建設,發展海上旅游觀光、漁家樂、漁家休閑民宿等休閑漁業,將休閑漁業項目做大做強。
“休閑漁業的發展對推動福建省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休閑漁業中的第三產業占比大,對漁業資源依賴少,并且能夠解決部分沿海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問題,從而減輕海洋捕撈壓力,有利于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發展休閑漁業,在開發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同時開展海域環境綜合整治、污染防治等項目,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使漁區環境逐步好轉。”吳南翔表示,福建省也對今后休閑漁業的發展設定了非常具體的目標,從加快培育新型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制度機制創新、健全休閑漁業服務體系、擴大休閑漁業品牌影響等五方面著手,打造完整的休閑漁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休閑漁業在漁業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助推全省漁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作為唯一企業代表的廈門小嶝休閑漁村也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項目的發展現狀。其董事長邱峰巖介紹,位于翔安區的小嶝休閑漁村是一個集休閑漁業、度假酒店、商務會議、主題派對、拓展培訓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海島旅游度假基地。目前已開發的休閑旅游項目有死海漂浮、喜馬拉雅鹽療、水上高爾夫、垂釣、水上皮劃艇等。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傳統養殖業與休閑旅游業相結合的典型樣板,島上還有石斑魚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建設示范基地,是大中小學生學習了解科學知識的教育基地。
山東:
一桿釣出大產業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黨組書記王守信介紹,近年來,山東省積極發展休閑漁業,加快漁業轉型升級,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涌現出了休閑垂釣、文化民俗游覽、漁家樂、水族觀賞、“放魚養水”等多種發展模式,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環境下,逆勢強勁增長。“一桿釣出大產業”,成為山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地一條高唐錦鯉的價值相當于2000斤的“四大家魚”。
發展休閑漁業,山東省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預計今年全省休閑漁業產值將突破200億元。王守信從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山東省的成功做法。轉變理念,將休閑漁業作為現代漁業大產業來抓。將休閑漁業作為現代漁業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點,帶動全省漁業轉型升級,威海市、臨沂市分別被授予全國首個“中國休閑漁業之都”和“中國休閑垂釣之都”的稱號。
統籌謀劃,堅持漁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將休閑漁業滲透到現代漁業各個環節,與捕撈、養殖、加工以及漁文化相融合,打造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提高漁業綜合效益,同時實施品牌戰略,突出齊魯漁文化特色,融入旅游、觀光、餐飲、競技、體驗等元素,精心設計了“漁夫垂釣”品牌,開通了官方網站和收集APP,實現了海釣基地在線預訂功能,成功舉辦了上百場大型垂釣賽事。
示范引領,以點帶面推動全省休閑漁業發展。在沿海地區,省財政投資1.5億元,在已有的100多處休閑海釣示范點中,優中選優,高起點規劃建設了15處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統一授權使用“漁夫垂釣”標志,納入休閑海釣地圖,接入酷旅網,用海審批納入“綠色通道”。據測算,海釣基地拉動消費收入相當于所釣漁獲物的53倍。在內陸地區,積極發揮河、庫、湖、塘等資源優勢,集中打造了10處以垂釣為主,集游覽、度假、科普及文化娛樂服務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省級休閑漁業公園。
出臺政策,突破休閑漁業管理瓶頸。海洋與漁業廳先后制定印發了《關于培育和發展休閑海釣產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逐步健全管理及服務體系,促進了休閑漁業健康發展。
王守信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將休閑漁業打造成山東省惠及民生的現代漁業主力板塊。
湖南:
積極拓展漁業功能
湖南素稱“魚米之鄉”,全省有水域面積2000多萬畝,經濟魚類167種。不言而喻,漁業一直是湖南省的優勢產業。
近年來,湖南省按照“跳出漁業抓漁業”的工作思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把休閑漁業與新農村建設、旅游業發展、漁業文化傳承有機結合,探索現代漁業發展新途徑。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規模和接待能力的休閑漁場4049個,垂釣水面78萬畝,年接待游客量3600萬人次。一些地方以捕撈節、螃蟹節、垂釣節、賞魚節、生態漁業節等形式推出了休閑活動,以魚全席、有機魚、特種魚、觀賞魚等打造特色品牌,延伸漁業內涵,增加漁業附加值。據統計,2015年全省休閑漁業產值近50億元,占漁業總產值的12.8%。
“在推進休閑漁業發展中,我們主要從創新發展思路、突出規劃引導、加強品牌培育、加強政策支持四方面入手。”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介紹,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我們對全省漁業資源和休閑漁業進行了全面調查,重點規劃了四大特色休閑漁業區,即長株潭都市休閑漁業區、環洞庭湖生態高效休閑漁業區、湘南漁娛體驗休閑漁業區、大中型水庫觀光垂釣休閑漁業區。此外,通過宣傳、包裝、促銷等手段,加快休閑漁業品牌創建,目前全省現已創建26個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41個省級休閑漁業示范點,120多家基地獲四星或五星“休閑農莊”稱號。其中,26個國家級示范基地接待能力達2040萬次,2015年實現產值10億元,占全省休閑漁業產值的20%。
袁延文強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休閑漁業發展,將其作為新農村建設、現代漁業、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例如,對休閑漁業的初級水產品、水產品初加工免征企業所得稅。對經審批的休閑漁業企業生產加工用地及生產生活等建筑,按權限報批減免其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
“實踐證明,休閑漁業作為現代漁業的重要內容,將漁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服務等功能有機融為一體,拓展了漁業發展空間,促進了漁業增殖增效。” 袁延文表示,雖然休閑漁業目前發展較快,但整體來看,還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行業管理滯后等問題,還需要在廣泛宣傳、科學規劃、堅持健康養殖、培育特色品牌等方面加強。
北京:
做精觀賞魚滿足消費需求
為積極應對消費需求結構性變化,作為典型的消費型城市,北京漁業確定了“精品高端、節水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主線,以園林化設計、現代化設施、品牌化經營、融合性發展為目標,創新北京漁業“小產業、大作為、小行業、大功能”的發展模式。特別是關注到觀賞魚產業在滿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特殊功能,明確提出了將觀賞魚產業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一個重點方向,促進北京漁業實現“生態、生活、生產、示范”的綜合效益。
北京市農業局副局長李全錄介紹,經過十幾年發展,北京的觀賞魚產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觀賞魚產業規模優勢顯現,品種特點突出。北京現有觀賞魚苗種生產企業13家,年生產宮廷金魚、錦鯉及草金魚等各類觀賞魚苗種10億尾,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觀賞魚服務市場繁榮,產業空間拓寬。觀賞魚行業協會、農民合作組織得到了發展,目前運行的有19個,華聲天橋、官園魚市等展銷市場進一步擴大和完善,目前運行的有50個,據統計,全市水族市場年交易額達到17億元,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觀賞魚養殖面積穩定,占比穩步提升。2000年,全市池塘面積9萬畝,觀賞魚面積8000畝,占8.9%。2015年,全市池塘養殖面積為5.58萬畝,觀賞魚養殖達到1.2萬畝,占比21%。
“為了促進觀賞魚產業健康發展。 除了政府支持外,我們注重科技投入和文化宣傳。”李全錄介紹,一方面在觀賞魚品質篩選規程、觀賞魚優質安全飼料、觀賞魚增色技術及中草藥病害防治等方面形成應用新技術67項,實現全市觀賞魚良種覆蓋率66%,技術采納率達75%,提高了養殖戶收益。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觀賞魚進社區和形式內容多樣的系列賽事活動助推產業發展,形成了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組織開展了“建長廊”、“入社區”、“進學校”活動近百次,建立了觀賞魚文化展示示范區18個,為觀賞魚產業做精做強營造了氛圍。
李全錄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大貫徹落實《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的力度,進一步強化措施,推動北京休閑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福建、山東、湖南、北京,作為發展休閑漁業的典型,從他們成功經驗中,不難看出,政府支持、科技投入、品牌打造以及文化融合等在推進休閑漁業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每個省又依據各自資源和區位優勢,打造出與眾不同卻又切合實際的產業模式,展現出我國休閑漁業的發展水平。
此外,休閑漁業高峰論壇和中國(廈門)第九屆休閑漁業博覽會也同期舉辦。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漁業主管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產局,行業協會、企業代表等參加了相關活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