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崎嶇的荒山溝,建成了氣勢壯觀的肉牛養殖場;曾經無處堆放、讓人苦惱的秸稈,成了村民眼里的香餑餑;土地流轉使耕地化零為整,讓村民徹底解放出來;敬老協會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硬化道路,美化街道,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從2013年開始,短短3年的時間里,8位返鄉創業的村民,讓小集村這個原本貧困的小村莊,實現了華麗轉身,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懷揣使命,返鄉創業
小集村位于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相傳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率軍東進,就在此不遠處與800個諸侯及部落首領舉行會盟。風云變幻,3000年歷史塵煙早已湮沒在歷史時空里,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農村新景象。
10月21日,再有兩天,就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記者驅車下了高速,沿著曲折的鄉間柏油路前行大約20分鐘,就到了小集村。雖是秋冬交替的時節,秋日陽光中的小集村,仍處處展現著活力和生機。沿著蜿蜒平坦的街道前行,經過一個大門,就是帝源養殖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隸屬于洛陽天下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洛陽天下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由張進偉任董事長,張乾照任總經理,蔣明亮、王穩定任副總經理,張建功等其他4位返鄉創業農民任股東。他們的年齡都在50歲左右,是村民眼里的成功人士。
村主任蘭應水介紹,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小集村就是遠近聞名的“建筑專業村”,返鄉創業的8位村民,都較早從事建材行業,事業做得很成功。
時間回溯到2012年。那一年,村支部換屆,由于老支書上了年紀,身體狀況也不好,便要求村民推選有能力的年輕人來帶領小集村發展。
正值年富力強的張進偉,成了村支書的不二人選。那年他45歲,個頭1.8米,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加之常年在外打拼事業,思維敏捷,視野寬闊。那時,張進偉的建材事業正做得風生水起,但架不住村民的盛情相邀,他便把公司交給了孩子管理,自己回到了家鄉。
小集村有2540口人,耕地1800畝,人均不足一畝地,以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為主,集體年收入不超過5萬元,用積貧積弱來相容當時的小集村一點也不為過。
如何讓小集村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成了張進偉思考的主要問題。要想發展,沒有產業不行,而要發展產業,必須有一支干事創業的團隊,這個道理張進偉再明白不過了。懷揣著致富家鄉的神圣使命,他說服了其他7位在外務工的村民,一同返鄉創業。
三次飛躍,成功實現產業布局
萬事開頭難。創業團隊有了,那么,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
經過一番考察,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張進偉決定利用村東一道多年的荒坡,成立洛陽天下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下設三個專業合作社,從事肉牛養殖與銷售,以及糧食和牧草的種植。
雖然也歷經波折,但實踐證明,他們的思路是正確的,兩年多時間里,公司就實現了3次飛躍。帝源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極短的時間里實現了規模化、科學化養殖。肉牛年存欄也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從開始的480頭增加到1700頭,再到如今的3000頭。年產值6000多萬元,當仁不讓地成為洛陽地區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
帝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依坡而建,長約2公里,沿著平坦的柏油馬路驅車而上,一排排藍色頂蓋的標準化養殖場房間進入眼簾,顯得美輪美奐。
站在山坡高處一片空地向下俯視,不禁為設計者的巧妙構思而贊嘆。養殖基地空間開闊,每一個養殖場都完美地利用了坡度,無論是空氣流通還是雨天排水,亦或是車輛的出入和牧草的存放,都有著周密的考慮和合理的布局。
“為了擴大規模,整個一條荒溝,都進行了硬化、綠化和亮化。現已建成養牛大棚17個,儲青池4個,干草棚千余平方米。公司目前正在興建一座1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利用牛糞發電供公司使用,沼液沼渣是很好的有機肥。”蘭應水向記者介紹。
養殖場里,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按照體格大小的不同,分養在不同的區域內,或悠閑走動,或低頭吃草,或勾頭舔著身子……它們是品種優良的架子牛,通常情況下,在這里養殖6個月后,由河南伊賽牛肉股份有限公司統一收購。
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成立,還直接使那些令人苦惱的秸稈變成了香餑餑。
過去,每當夏秋收獲季節,最讓人頭疼的東西就是秸稈。由于秸稈還田困難,農民們處理秸稈最省事的方法就是一把火燒之,實在燒不了的,就胡亂堆放在路邊。而為了禁燒秸稈,當地政府也是挖空心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收效甚微。
“現在好了,村民再也不燒秸稈了。每到收獲季節,就有一些村民爭相到田間地頭收購秸稈。”說起秸稈的回收利用,蘭應水頗為自豪,“每噸秸稈運到養殖場粉碎后120元至180元,收購者從中賺取差價,一天能掙二三百元錢。”
蘭應水還算了一筆賬,如果一頭牛一天吃30斤秸稈,一年就是6噸。如果養殖場的肉牛能達到一萬頭的規模,每年就需要秸稈6萬噸。即便現在,小集村的秸稈也遠遠不能滿足養殖場的需要。
為了實現飼料的自給,合作社還將村里的土地進行了流轉,種植牧草。目前,小集村1500畝耕地已經全部進行了流轉。這些被流轉的土地,除了種植牧草,還與市農科所合作進行小麥良種的培育。公司旗下的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暮秋季節,莊稼已經收割完畢,田野空曠開闊。沿著鄉間道路前行,隨處可以看見農機在田間耕耘。這些機器,均來自于公司的農機合作社。目前,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小麥收割機、免耕機、青儲機、農用汽車、拖拉機等各種農業機械60多臺。
為鄉村迎來了發展春天
從2013年開始創業,以張進偉為首的8位農民,正帶領著村民一步步在致富路上邁進。
流轉土地,讓村民徹底解放了出來,他們拋開顧慮,一門心思外出務工;公司的發展壯大,為許多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特別是讓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目前,在養殖場里,小集村就有二三十位婦女或老人在里面干活。
“我負責清理牛的糞便,每天干三四個小時,月工資2000元。”王學義家里6口人,由于愛人行動不便,兒媳婦需要在家照顧上學的孫子,他和兒子是家里經濟支柱。這份工作,讓64歲的他高興不已。
下午3點鐘,是喂牛的時間,兩點半左右,工人們陸續前來。與家里負擔較重的王學義相比,65歲的張樂聲稱在這里干活圖個開心。喂牛的工資略微高一些,每天工作大約五個小時。他一臉悠閑地說:“在家門口干活,滋潤得很,回到家里,飯是現成的,衣服也不用自己洗。孩子們也不要我的錢,自己掙錢花著方便。”
秸稈能換錢,這在小集村可是前所未聞,但如今變成了現實。目前,小集村甚至出現了好幾個秸稈收購專業戶。第七組村民蔣建通,今年秋季收入一萬多元;第四組的邢軒,雖然上了一把年紀,連著兩個秋天,收入均不低于萬元。
而更讓村民欣慰的是,在8位返鄉創業村民的帶動下,小集村也仿佛經歷了一場煥然一新的變革。
最讓人自豪的是村里成立的敬老協會,它讓小集村愛老、敬老蔚然成風。2013年12月,在張進偉的號召下,利用在外創業人員眾多的優勢,小集村自發成立村尊老敬老協會,開了全鎮之先河。敬老協會的成立深得民心,短短3年間,村民自愿捐款總額達35萬余元,先后為村里70歲以上老人發放價值8萬余元的禮品,評選好媳婦、好婆婆近40名……在尊老敬老協會地宣傳帶動下,小集村社會風氣得到了根本好轉,封建迷信、打架斗毆、喝酒賭博的少了,不贍養老人的現象沒了,為村老年事業做好事的善行義舉層出不窮。
與此同時,村容村貌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3年來,小集村先后硬化道路1.1萬米,硬化進排水渠3500米,解決了1000口人飲水難問題,村小學重建整修,安裝路燈97盞,農村電網改造已基本竣工,相繼建成了中小型廣場和老年活動中心。如今,小集村各項基礎設施很大程度上得以完善和提高,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8名返鄉創業農民,為小集村帶來了發展的春天,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行列中,名不見經傳的小集村變成了行進在前的排頭兵。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