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水果,大家都不陌生。可有一樣水果——樹莓,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記者近日有幸認識到一位樹莓方面的“專家”——任昱冰,他和樹莓打了10年交道。樹莓是什么?有何發展前景?任昱冰和樹莓之間有哪些故事?聽記者向您一一道來。
為什么是“第三代黃金水果”?
樹莓別名覆盆子,果實柔嫩多汁,色澤宜人,營養豐富,富含多種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具有果、藥、生態利用等多項價值。果實除鮮食外,還可深加工成飲品,比如果汁、果酒、果醬、果脯、果凍等。樹莓有紅色、黃色、黑色、紫色幾個顏色。
“由于在國內外市場走俏,她被FAO(聯合國糧農組織)稱為‘第三代黃金水果’。”任昱冰告訴記者。
為什么是“第三代”?任昱冰解釋,第一代水果是指人工選育栽培的傳統水果,栽培歷史一般都在百年或千年以上,主要種類有梨、桃、葡萄、蘋果、柑橘等。第一代水果開發利用程度很高,種植面積最大,約占我國水果種植面積的80%。第二代水果是指近幾十年來開發的人工栽培的野生山果,主要種類有獼猴桃、草莓、山楂、冬棗及無花果等,發展最為迅速,經濟效益和營養價值高于第一代水果,約占我國水果種植面積的10%左右。第三代水果又稱3G水果,是指分布于荒山林區,尚未被開發利用、處于野生狀態的山果和一些新開發的優特水果。
“簡單地說就是野生、高營養又具備藥理功能的‘藥食同源’水果,主要種類有余甘子、刺梨、沙棘、桑葚、鈣果、越橘、樹莓等。”談起這些,任昱冰如數家珍。
近年來,現代科學證實第三代水果的營養價值遠勝于前兩代水果,因而國際市場對第三代水果需求量越來越大,種植和開發第三代水果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果品發展的一種新趨勢。而樹莓作為第三代水果中的“佼佼者”更是得到國內外市場的青睞。
機緣巧合
結識樹莓
任昱冰是北京懷柔區人,1996年開始做農業,從事農產品種植和示范推廣。“我們和北京市農科院合作,我幫他們試驗、推廣他們研發的品種,看市場反應如何,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像現在北京的油桃品種,就是當初北京農科院和我們共同研發的。”后來,任昱冰在懷柔區楊宋鎮承包550畝地,種植大棚油桃和火龍果。
2006年,懷柔區政府推廣樹莓種植,德國的一家企業在懷柔建立樹莓加工廠。“當時政府的政策好,每畝地補助600元,我就開始種植樹莓。”任昱冰種了400畝樹莓。但是德國的那家加工廠最終并沒有運作起來。“那個加工廠,得需要5萬畝基地的原料供應,而且農戶的種植標準并不相同,給加工帶來不少麻煩,很明顯他們前期沒有做市場調研。”德國加工廠的失敗給任昱冰上了一課:“要想深加工,就得先把基地建起來,引導老百姓種植樹莓,同時把樹莓的苗木選擇、土地改良、種植方式、果品質量統一起來。”
經過對國內外市場考察、對樹莓的潛心研究后,生性執著的任昱冰認為樹莓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如果發展得好,能夠作為一項帶領村民致富的事業來做。
“樹莓只能由人工采摘,今后一個時期來看也很難實現機械化,因而作為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具有廣闊未來。”近年來歐洲和美國市場對樹莓鮮果及樹莓制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由于勞動力成本抬升的原因,傳統樹莓生產大國波蘭和智利的樹莓生產在全球市場的比例持續縮水,國際樹莓供應出現缺口。
“目前我國樹莓生產還處于市場開拓階段,已經出現樹莓供不應求的局面,再加上氣候適宜、勞動力相對豐富等優勢,發展潛力很大。”對于樹莓市場,任昱冰有自己的理性分析。
樹莓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低,土壤PH值<8、溫度處于-50℃-40℃的環境均能生長,只不過產量有大小之分,北方要大于南方。樹莓春、秋兩季都可以種植,一次栽植能結30年果子。栽植當年畝產300斤左右,第二年畝產1000-1500斤,第三年(豐產期)畝產2000-3000斤。適宜的環境、良好的效益、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讓任昱冰對樹莓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加入樹莓聯盟
重塑行業標準
此時,任昱冰遇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機遇。
“2006年底,機緣巧合下,我加入了中國樹莓生產者聯盟(中國樹莓產業發展聯盟前身)。”
據了解,中國樹莓生產者聯盟有400多個成員單位,該聯盟與基地經營者簽署兩份合作協議:第一份是保證苗木成活率達到80%,否則聯盟補償苗木損失,所有栽植及管理技術全部由聯盟負責;第二份是100%回收樹莓果,并保證最低回收保護價10元/公斤。
中國樹莓生產者聯盟培育出的樹莓苗木是全國一流的優質新品種,具有高產、無架桿和無病蟲害等優點。聯盟提供的脫毒組培苗具有抗變異、抗病毒、成活率高、產量高等優點。
2013年10月,中國樹莓生產者聯盟成為國際樹莓組織第十二個成員單位,更名為“中國樹莓產業發展聯盟”。
而此時的任昱冰,由于工作突出,被推舉為中國樹莓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他更加感到責任重大,德國那家企業的失敗仿佛還歷歷在目。他不停思考著如何打造樹莓行業標準?如何引領聯盟400多家企業發展?如何帶動周邊農戶致富?
帶著這些問題,他決定通過親身示范來一一解決。“我又回到了起點,繼續做示范、推廣。”任昱冰成立了北京嶺上田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基地位于北京延慶區劉斌堡鄉觀西溝村、劉斌堡村。
園區建立了樹莓組培實驗室,也是中國樹莓產業發展聯盟全國唯一的示范基地,占地200畝,主要為聯盟培育種苗。并與北京市農科院簽署“生態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所有種植技術全部由農科院直接輸出,人員由農科院相關專家統一培訓。“培育成功后,整個聯盟的樹苗均由我們來負責提供,達到了統一種苗的目的。”這只是其中之一,今后聯盟還要實現苗木選擇、土地改良、種植方式、果品質量等多方面的統一。
嚴控質量安全
帶動村民致富
公司還對土地進行土壤改良,采用生物菌肥和有機肥,現基地土壤質量已達到國家有機標準。公司所有灌溉水均為1000米以下深井水,水源檢測質量為可直接飲用。2016年向農業部申請生態原產地認證,7月份認證流程正式啟動。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過,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我們從源頭開始管控,確保樹莓生長環境的安全、健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任昱冰看來,無論是土地、水源,還是肥料,這些都是保障樹莓質量安全的基礎環節。
樹莓的鮮果屬于漿果,采摘后8小時內必須冷藏,否則就會變質,冷藏后的樹莓兩年內不變質。國內80%的樹莓都用于鮮果出口,國內深加工只占很少一部分。“別的環節我們控制不了,如果連最基本的原材料安全都不能保證,那我們這些做農業的人還瞎忙活什么呢?”任昱冰的話振聾發聵。
此外,基地還種植樹莓500畝,牡丹100畝,富硒梨200畝,蘋果200畝,旅游觀光用地100畝,是集休閑、采摘、旅游于一體的休閑園區。
“種植樹莓主要是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當我獲利后,他們才會相信我的所作所為。”任昱冰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村民通過樹莓產業致富。
樹莓在帶動農民致富方面潛力巨大。“聯盟和成員單位設定的最低保護價是5元/斤,目前為止,聯盟收購的價格最低是7元/斤,按畝產2000斤的話,農戶可收益14000元/畝,除去成本后7500元/畝,凈收益達到6500元/畝。”這僅僅是他的保守估計,小樹莓背后蘊藏的價值令以期待。
除此之外,任昱冰租用的土地地租達到880元/畝,雇傭當地勞動力人均工資100元/天,給當地村民帶來一筆不錯的收入。這既保證了公司基地產品的生產和管理,又調動了當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搞農業離不開國家的支持,樹莓這項產業,潛力巨大,能夠帶動百姓致富,有了國家的支持才會走得更順利。”眼下,任昱冰正在和國家扶貧辦對接,尋求國家政策支持。
未來,任昱冰的樹莓基地種植面積將擴大到5000畝,也將新建樹莓酒、樹莓果干等樹莓產品加工生產線。“我們準備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對公司新產品的開發作深入研究,不斷開發以樹莓為主的有機食品系列產品。”談起未來,任昱冰信心滿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