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的期貨市場有52個品種,其中商品期貨46個,2015年發展了金融期貨。”冉華指出,中國期貨市場發展較快,對全球的影響不可忽視。因為國內的期貨市場沒有對外開放,境外的資本不能隨便參加,所以較封閉。從目前的交易量看,國內交易量占全球70%。
期貨市場的現狀
90年代初期,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各部委、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期貨交易所,由于沒有監管,產品隨便上市,期貨帶來的社會危害比較大。1998年,證監會對期貨市場進行集中統一監管,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期貨市場迎來規范發展的時期,交易模式不斷創新,市場風險越來越少,逐漸得到社會認可。
對于期貨的服務模式,冉華說,通過不斷探索,除了企業直接參與之外,還有“保險+期貨”、點價交易、糧食銀行、訂單農業等等多種模式。
模式一:“保險+期貨”。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公司開發保險產品賣給農民,農民買農業保險,保險公司在期貨市場上對沖風險,整個鏈條由此形成。
模式二:點價交易。目前市場上大宗商品的通行模式。買賣雙方都只談未來,比如明年3月份買貨的時候,根據期貨的盤面價格,談定交貨地點和品級,根據期貨價格來確立,其他價格從期貨上來緩沖,解決了定價問題。現在期貨市場上交易的主體模式是點價模式。
模式三:糧食銀行。近年發展很快,農民把糧食交給當地的糧食企業作擔保,可以取玉米,也可以兌換別的品種,糧食銀行又通過期貨市場對沖風險。
模式四:訂單農業。主要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農戶與合作社簽訂合同,合作社將糧食賣給公司,公司再通過期貨市場來轉移風險。當然履約時可能產生一些問題,部分農民在價格上漲之后,不把糧食賣給公司,就面臨著履約的風險問題。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期貨市場有以下功能:
免費提供公開、連續、權威的價格信息。有了期貨之后,信息和價格風險由全社會共享,對整個產業影響重大。
助推企業做大做強。近幾年,發展最快的是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和管理風險,期貨市場在進口貿易和海外資源收購中也起到保駕護航作用。今后在全球發展期貨貿易,如果沒有先進的風險管理規定,想把企業做大很難。
有利于促進行業穩定健康發展。冉華舉例,中糧每年約收購玉米600萬噸進行深加工,并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按每農戶5噸產量計算,大約穩定了120萬種植戶的訂單收入。
有利于擴大國際貿易規模,助推我國融入全球生產貿易體系。目前,國內日均壓榨大豆1000噸以上的企業中,90%以上的企業參與期貨市場進口大豆,每年進口的大豆可為我國節約耕地面積約8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44.4%。如果沒有風險管理機制,進口大豆國內到岸稅后價是3元/斤,風險很大。
期貨市場當前監管情況
期貨市場監管非常困難。“擾亂市場的行為很多,需要逐漸規范。”在冉華看來,期貨市場的監管,主要有幾個方面:
防止價格上漲。價格影響消費,社會各方利用價格來安排生產消費,一旦價格被操縱以后,就會造成社會資源的錯誤、浪費,所以監管最重要的是確保價格不被操控。
防止過度投機和結算風險,通過制定相關規則來控制風險。
第三方市場監控。第三方協助期貨交易所保證市場價格不被操控。另外證監會正在建立期貨市場體系,采取相應措施防止交易價格亂象。
加強對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的現場檢查。現場檢查以后,對信息進行發布。證監會現在也建立了檢查機制,看監管是否落實,有沒有按照制度辦事,目前看來,取得一定成效。
“期貨市場有現貨市場,農業市場也有現貨市場。”冉華建議,社會各方要加強對現貨產業和領域的支持,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水平。現貨部門多利用期貨市場的信息來研判信息、制定決策。“我們鼓勵現貨企業多進入期貨市場,把期貨企業做大做強。”冉華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