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的天價農產品層出不窮,已經不再讓人們那么驚訝了。最近,日本葡萄又火了,一串葡萄售價達到七萬有余,這串葡萄大約30顆,折合每顆葡萄2433元人民幣,讓人驚呼“到底還能不能好好吃葡萄了”。
7月7日,日本石川縣開發的高級葡萄“浪漫紅寶石”在金澤市中央批發市場舉行本季首次競拍。出貨的46串葡萄中,一串“紅寶石”葡萄以110萬日元(當時約合7.3萬元人民幣)刷新去年100萬日元(當時約合6.6萬元人民幣)的歷史最高價。據悉,“浪漫紅寶石”這一新品種開發歷時14年,其特征是糖度在18度以上,每串重量不低于350克,每顆葡萄大如高爾夫球,外皮顏色比普通品種紅。每顆葡萄的重量到20克以上才能出貨。
50萬日元的西瓜:以富有光澤的黑皮及爽脆口感為特色的日本北海道當麻町特產高級西瓜——“田助西瓜”,首場拍賣會于6月14日在旭川市及札幌市的蔬果市場舉行。兩個市場內共計有260個西瓜出售,旭川市場的1個西瓜拍出了50萬日元(當時約合人民幣3萬元),為當日最高成交價。往年最高成交價為2008年的65萬日元。
300萬日元兩個的甜瓜:日本北海道札幌市一家批發市場5月26日以300萬日元(當時約合2.7萬美元)的總價拍賣出一對甜瓜,創下甜瓜“身家”紀錄。這對甜瓜產自北海道夕張市,以產地夕張市命名。買家小西堯丸(音譯)是兵庫縣尼崎市一家超市的老板。他說,此舉是為了感謝夕張市的農戶。小西打算把這對價格不菲的甜瓜在自家超市先展示一下,當天晚些時候放到網上拍賣。
10萬日元的芒果:兩個日本宮崎縣特產熟芒果名品“太陽之子”2016年首次競拍。4月7日在宮崎市中央批發市場舉行,最高成交價為一盒(2個裝,約1千克)20萬日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2萬元)。宮崎芒果最近人氣旺盛。據悉,在宮崎縣產芒果中,只有符合甜度15度以上、重量超過350克且表面一半以上呈鮮紅色等嚴格標準的優質熟芒果才能被冠以頂級品牌“太陽之子”出貨。
上億日元的金槍魚:日本東京的筑地魚市場1月5日舉行今年首場拍賣會,一條200公斤的藍鰭金槍魚以1400萬日元(當時約合77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買主是一位壽司店老板。據了解,雖然價格驚人,但在該魚市場的拍賣史上卻“數不上號”。2013年的新年拍賣會上,一條222公斤重的金槍魚以1.55億日元的天價成交。
4萬日元一個的蘋果:日本巖手縣盛岡市的中央批發市場2015年11月7日舉辦拍賣會,來自巖手縣奧州市江刺區的蘋果“太陽富士”,一箱28個,拍出110萬日元的高價。據悉,“太陽富士”品種色澤鮮紅,果肉甜度高達15以上,堪稱蘋果中的王者。
2.9萬日元9顆的草莓:日本佐賀縣唐津市2014年推出白色草莓,9顆售價約2.9萬日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731元)。據悉,培育白色草莓的大棚已經開始正式生產。一進入大棚,一串串白色的草莓便映入眼簾。地面上也鋪著白色的塑料薄膜,防止白色草莓沾到泥土。此外,為保證草莓的順利生產,溫室大棚的頂部還裝有防紫外線薄膜,溫度保持在20℃左右。
何止是葡萄、西瓜、甜瓜、芒果、草莓和魚,歷數近年來日本農產品牛肉、大米等,都曾刷出高價。不禁要問,難道打上“日本”標簽的農產品身價就漲了嗎?難道那些沒有買到如此天價的產品品質就不如天價農產品嗎?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日本出現了如此之多的天價農產品?和這么多愿意為天價農產品買單的人?
宣傳到位助推高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曹斌接受采訪時說:“日本每年都會有農產品拍賣,特別是第一個產品出來后,這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為農產品做宣傳。”
中國葡萄協會會長晁無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所謂的‘天價葡萄’從根本上來說只是一種炒作,一個新品種的問世需要給它一個噱頭引起人們的關注。日本不僅炒作過葡萄,還天價拍出過大米、牛肉等。而且,這種炒作不光日本有,中國也有。”晁無疾說。
除了拍賣炒作,在曹斌看來,天價也有天價的理由。首先,市場確實存在高端消費需求,于是有人進行品種改良,推出一些差異性產品;其次,日本的人力費用很高,再加上不菲的培育和包裝成本,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天價”。
“日本對于專利的保護力度很大,開發新品種后,未經允許使用則會受到重罰,制度非常完善。健全的機制保障了開發權益,形成體系后,就有很多人不斷地投入開發,品種也就越來越好。而目前,中國國內的機制還不夠成熟。”曹斌補充道。
嚴控品質保證
一位不愿具名的葡萄貿易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日本葡萄的種植方式已經大大超越了中國傳統的葡萄種植方式。比如,對于葡萄藤株與株之間的間距、葡萄的長勢、架勢和相關的種植技術等,他們的要求都相當苛刻。
資料顯示,在日本,新的葡萄品種培育出后,要先由各縣的果樹研究所(或果樹試驗場)引進,進行栽培適應性實驗,篩選出適合當地栽培的品種后,再由各地農業改良普及中心推廣到農戶。
另外,日本葡萄通常采用無核化、無棱化、大粒化技術進行培育。晁無疾表示,日本實行無核化栽培,可以將有核植物變成無核,“紅寶石”葡萄每顆都達到20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在具體的栽培中,日本葡萄往往采用疏穗、套袋、設施栽培、根際限制栽培等栽培技術。雖然成本高,但能夠切實達到病害發生率低、果粒大小均勻、糖度高等要求。在進行葡萄采收時,農民往往會先對果實進行抽樣檢查,當其糖度和著色達不到要求時,絕對不會進行采收,就算被采收也將會被作為次品葡萄便宜銷售,甚至直接被倒掉。
在晁無疾看來,日本對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把控得十分嚴格。“早在2006年5月就針對食品中化學品殘留問題制定出臺了苛責標準——‘肯定列表制度’,把農藥使用量限制得相當嚴格。”
那么,日本農產品是如何保障沒有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的呢?一個最重要的硬性標準是,實行分級制度。
著名果樹專家永田榮一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日本種植栽培分為三類,目的是為了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一種是有機栽培(JAS),100%不允許使用農藥;一種是特別栽培,也就是綠色栽培,比普通栽培的農藥使用減少50%;第三種是普通栽培,即正常使用農藥化肥的栽培,也要達到日本全國的最低環保標準。
永田榮一還說,對于不同種類栽培的農產品,要求在出售時要標注清晰并打上不同等級的環保標簽,不同等級的農產品價格差距很大。另外,日本農作物一般采用天敵和人工的方法減少蟲害。因此,在農藥問題上,這串“紅寶石”就有了令人信服的安全保障。
為了增加民眾對于農作物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提高農民在種植時的責任意識,日本還推行實名制銷售。超市里售賣的水果蔬菜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一方面,產品的名稱、產地、商戶號、采摘時間、土壤情況等信息必須貼在包裝上;另一方面,生產者要在蔬菜上掛上自己的名字或家里的照片,同時還會公布在官方網站上,向消費者公開的同時也向農戶公開。
國家政策扶持
記者了解到,日本的天價水果可不止是葡萄,在日本,一個草莓售價人民幣25元,一個方形西瓜人民幣600多元,一盒(兩個裝)甜瓜人民幣7.7萬元。高價格的水果對質量要求也是相當高,比如只有含糖量超過13%的夕張哈密瓜才可以作為品牌產品進入市場;而京都蔬菜,每一類都必須在長短、粗細、形狀、外觀等數值上達到一定標準才可注冊品牌進行上市交易。
“品質好。”這是旅日多年的孫文斌對日本水果的印象。他覺得,日本人對自產水果有一種自豪。“在日本,進口水果反而比本地便宜,國民都愛買本國出的。”
日本農協顧問柳澤先生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日本以發展高端農業為突破口,不與進口農產品比價格,與其比品質比口感,在夾縫中摸索出一條農業的生存之路,使農業由傳統方式向現代農業、精品農業發展。
中國農科院科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錄祥告訴記者,日本農業種植采取精耕細作的方式,且日本農耕機械化程度很高,范圍廣、應用多,已形成規模化生產。
除了生產方式外,政策也為高價“保駕護航”。其實早在1948年,日本就成立了農業協會,協調從農用物資到銷售的整個過程,農協向上游廠商爭取廉價的農資和機械,向下游銷售渠道爭取更好的批發價格,再內部協調各地區的種植面積,由此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此外,對于農業,日本實施直接補貼政策。日本農業補貼分為軟件補貼和硬件補貼,硬件補貼的對象包括機械、設施等,達到約400種,主要包括“建設強大農業補助金”和“農業、食品產業競爭力強化援助項目”等。而軟件補貼的對象則是協議會、推進會議、調查項目、實證項目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