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農業資源短缺,農業發展日益受到環境和資源的制約。首先是農業資源有限性的制約。未來用于農業的土地和水資源不僅不可能進一步增加,而且面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競爭不斷增強。其次是既有農業資源利用強度的制約?,F有的農業發展模式已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制約了農業資源利用強度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工業等非農部門污染造成的制約。工業化和城鎮化造成的對農業資源特別是土地和水的污染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由于許多工業污染毒性大、難以降解,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更具剛性和持續的特征。四是可持續發展需要對當前發展帶來的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資源的休養修復以及對農業環境投入的增加,將進一步增加生產成本、制約國內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增長。
準確把握國際農產品市場和供需現狀、趨勢及特點,對于更好地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加充分、有效、安全地利用好國際市場和資源,確保國內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縱觀50年來世界農產品供需和市場變化的歷史,總的來看國際農產品供需和市場具有以下6個顯著的特征和趨勢。
國際農產品供需總體基本平衡,但區域性短缺和糧食不安全問題突出,糧食危機的風險始終存在
1961-2012年,全球谷物、油料和肉類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上升趨勢,高于同期人口增長速度,人均占有量穩步提高。但地區間不平衡、差異明顯。發達國家糧食生產過剩,發展中國家供應不足,全球仍有8.42億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年度間糧食供需平衡也不穩定,期間還發生了20世紀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次世界性糧食危機,糧食危機的威脅始終沒有根除?,F實表明:既存的世界糧食和農產品分配與貿易體系,不能解決地區不平衡問題,不能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問題。
相對有購買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裕,曾在相當時期內呈現供過于求的狀況
盡管世界上存在大量貧困和營養不良人口,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購買能力,其對農產品的需求不能轉化為有效的市場需求,國際農產品市場在相當時期內總體呈現供過于求的狀況,剩余農產品處理和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過低一直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長期以來全球主要農產品實際價格水平呈下降趨勢,直到近幾年才因生物質能源發展開始波動走高。近10年,全球谷物庫存水平始終保持在糧食安全警戒線以上。
國際市場上主要農產品貿易量在生產總量中占比有限,農產品基本供給能力主要依靠國內生產來保障
全球谷物貿易占產量的比重比較低,2001-2012年基本上保持在12%-13.5%左右的水平。相對而言,大豆、棉花和食糖等非糧食作物的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2013/14年度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的貿易量占產量的比重分別為38%、33%和34%。這說明,從世界范圍看,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供給主要依靠各國國內生產,貿易僅對全球糧食供給總量的不足15%起作用。
與農業資源在全球分布不平衡相適應,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集中度很高,大宗農產品貿易主要被少數跨國公司掌控,具有準壟斷性
2011年全球80.9%的大米出口來自泰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國,58.7%的小麥出口來自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65%的玉米和85.8%的大豆出口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棉花、食糖、羊毛的出口市場集中度也比較高,70%-80%的出口集中在前五大出口國。這使得主要出口國對國際市場擁有很強的掌控能力。全球大宗農產品貿易還具有準壟斷特性,80%的糧食貿易和其他大宗農產品貿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四大跨國糧商所壟斷。
受氣候變化、生物質能源和農產品資本化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走高,呈現不確定性、風險性加劇態勢
災害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1-2010年各國報告的自然災害數量比前10年增加了26%,其中極端天氣增加228%、洪澇災害增加71%,這大大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生物質能源發展大幅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非傳統需求,增強了農產品市場與能源市場的互動。而資本的大量進出農產品市場,進一步加劇了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2008年下半年至2012年6月國際糧價已出現3次大起大落。波動幅度之大、周期之短,歷史罕見。
用于生物質能源的農產品消費有較大彈性,世界范圍內后備耕地和水資源仍有相當數量,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仍有增長潛力
目前,全球大約12%的玉米、12%的植物油和17%的甘蔗被用于生產液態生物燃料,生產的生物能源僅占全球交通燃油的2.7%。生物能源對保障能源安全作用有限,主要國家發展一代生物能源的目的更主要在于消耗過剩產能、拉高農產品價格,這部分農產品消費具有很大的彈性,在適當的市場條件下可調整出來用于傳統消費。目前,許多國家還在實施限產和休耕政策,若農產品價格上升,這些國家的生產潛力可得以釋放。就世界農業發展可用的后備耕地和水資源而言,全球有40億公頃的可開墾耕地,是全球現有16億公頃耕地面積的2.5倍。即使考慮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等制約因素,全球仍有相當數量的宜開墾土地,僅巴西和阿根廷就有3億多公頃的耕地潛力。
總的來說,國際市場供給增長有很大潛力,對中國的需求增長能夠做出有效反應,當然這需要有個過程。2001年到2012年,世界大豆貿易量由5354萬噸增長到9970萬噸,增長了4600萬噸,其中中國大豆進口量增長了約4400萬噸,同期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進口量僅增長200萬噸。世界大豆貿易量的增長主要是對中國進口需求增長做出的反應。但是國際市場也存在很大風險。有短期、局部短缺和發生糧食危機的風險,有價格波動加劇的風險,有跨國公司壟斷的風險,還有主要出口國掌控能力增強帶來的風險。國際農產品市場和供需特點決定了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又要防止過度依賴,還要防范風險。
(稿件來源: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課題組組長:倪洪興;副組長:于孔燕、徐宏源;成員:張曉婉、呂向東、龐玉良、張永霞、徐銳釗、馬建蕾、張姝、黃飛、劉麗佳、劉武兵、劉超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