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接受傳統農業的熏陶,心中卻一直追求著現代農業的品牌之路;從小在農村接受教育,思想卻從未落后城市的步伐。王修柱,黑龍江富錦市東瑞村土生土長的農民,他的成長一路伴隨著“農”字,自己也對這個再熟悉不過的事業由衷地熱愛,“從生下來到現在,我的一切都與農業息息相關”,他自己如此感嘆道。
記者見到王修柱時,他剛剛從佳木斯乘汽車長途跋涉趕到北京,經過一天的路途顛簸,仍然精神抖擻,看不出一絲疲倦之意。“從小務農,什么苦都吃過,在車上睡一夜就到了,這點苦不算什么。”王修柱樂呵呵地解釋道。相較以前,他的生活的確富裕了很多,但吃苦耐勞、節儉樸素的品質卻藏于其心,攀談幾句就不難看出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老農人”。
吃苦耐勞,成為資深“老農人”
王修柱在18歲時就已經開始開著“四輪”在富錦市四處收糧,再把收來的糧食集中銷售。這個年紀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可能才剛剛步入大學的校門,仍然一臉稚氣地在學校的課堂里讀書,王修柱卻已經開始積累他的糧食收購與銷售經驗,在社會實踐這個大課堂里“讀書”。相較于其他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王修柱的日子的確是苦的,但也注定了會有苦盡甘來的一天。
回想那段剛剛開始步入社會的日子,王修柱坦言自己經驗不是很足,再加上每年的行情也不盡相同,并不能確保每年都能贏利,但自己省吃儉用,八九年下來也攢下一些錢,更重要的是這段日子為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開拓了自己的眼光。2006年,王修柱東挪西湊了7.5萬元買了100畝地,開始自己種水稻。談起那段“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王修柱說自己真是吃了很多苦,也更加體會到莊稼人的艱辛,有時候除草劑對田間的雜草不起作用,他就親自把草一根一根拔出來。盡管務農辛苦,他卻一絲不敢懈怠,“就是為了能快點還上錢”,王修柱說他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把自己的地好好經營,爭取把買地借的錢快點還上。
2008年,富錦市響應國家政策,在當地鼓勵支持養豬,王修柱覺得既然政府鼓勵就一定有道理,便響應號召,養了300多頭豬,同時每個季度還養3500只雞,一年下來賺了10多萬元。嘗到了甜頭,他于第二年借了100多萬元開起了養殖場,以養豬為主,后來還養了一年鵝。這也讓王修柱把糧食收購與銷售、種植、養殖全都摸了個門兒清,成了資深“老農人”。
責任心驅使,發起成立合作社
2009年,王修柱通過競選成為富錦市東瑞村村支書、村主任,這也讓他對全村有了一份責任心,思想也從過去想著自己怎么賺錢轉變為怎么帶動更多人一起賺錢。帶動當地百姓一起增收致富的計劃開始在他心中萌芽。
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進步,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高昂的成本也讓廣大農戶的利益直接受損。目睹并親身體會著莊稼人的艱辛,王修柱帶領百姓一起致富的想法越發強烈。隨著國家扶持政策的東風刮來,帶動當地百姓一起增收致富想法的萌芽終于迎來了破土而出的時候——2011年,王修柱搭伙6名股東發起成立了水稻合作社,也就是富錦市宏柱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注冊資金1200萬。
隨著合作社的建立,改變了入社農戶過去的小生產模式,大大降低了種糧成本,看到前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合作社需要現代化的發展,談起合作社發展遇到的最大阻礙,還是“缺錢”。因為缺少抵押物,難以從銀行拿到貸款,王修柱只能一次又一次找親朋好友借錢,而他自己多年來也一直篤信并履行“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良好的口碑和吃苦耐勞的經營也讓鄰里對他十分信任,合作社逐漸發展到今天已吸納社員80多戶。
不斷學習,樹立綠色品牌意識
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王修柱的很多想法和做法卻一直走在前沿,比一般的“老農人”更注重學習。多年以來,他多次到北京等地學習現代農業知識和現代管理模式,通過聆聽專家的講解和與同行成功者的交流,很多現代理念深入其心,也讓他樹立了打造綠色健康品牌的想法。
其中一次在外學習期間,他結識了中國國際科技產業研究院的一些專家,通過交流他了解到富硒大米這種有特殊營養價值的產品。富錦市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國家優質水稻主要產區,有“中國東北大米之鄉”的美譽。王修柱心想合作社天時、地利盡占,為何不與富硒大米來一個完美的結合呢?2014年,他請研究院的兩名專家到富錦考察,專家認為合作社所處地區適合開展富硒稻田。王修柱聽了非常振奮,趕快把這個消息帶給了合作社其他的股東和社員。但聽到富硒稻田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其他股東和社員紛紛搖頭,不敢冒險開展這個以前從沒了解過的方案。王修柱的計劃就這樣在眾人的反對聲中遺憾地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但綠色健康食品和品牌建設的夢想卻從此揚帆起航。
打造綠色大米,化身“新農人”
2014年秋,王修柱租賃了已在佳木斯經營了20年的稻米加工銷售企業黑龍江云龍米業,開始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一條龍產業化模式,讓合作社的水稻有了更直接的加工銷售渠道。但云龍米業沒有自己的烘干設備和倉儲庫,每年水稻收割運到公司后,需要盡快加工成精米出售,這也決定了公司的產品有很強的季節性,每年秋收最忙,其他時間就相對閑一些,產品也不能保證常年供應。這樣就無法滿足更廣泛的消費需求,也讓合作社難以自己保存每年秋收時不能一下全賣出去的水稻。再加上公司與合作社不在一個地區,合作社的自有品牌仍然沒有形成。而水稻產業及精制米深加工已形成良好的發展趨勢,在當地成立合作社自己的公司的計劃也成了王修柱接下來要謀劃的頭等大事。
有了想法,說干就干。王修柱和朋友商議要為自己的合作社打造“冰鵝”品牌大米,“冰鵝”的名字因黑龍江地處冰封大地得來,用名字直觀地展示東北大米的優良品質。2015年4月,合作社做出《年綜合加工10萬噸優質綠色水稻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詳細描述了“冰鵝”品牌項目的建設方案,項目實施后將讓合作社擁有屬于自己的稻米加工設備。報告一出,項目馬上就開始招標實施,今年就將正式完工,或許今年秋收之后,我們就能在市場上看到“冰鵝”的面孔。
在這份成立自己公司的新藍圖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綠色”二字。王修柱說,他多年在外學習,明白綠色已經成為現代糧食品牌打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綠色有機大米也越來越成為消費時尚。富錦市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綠色食品加工創造了良好條件,他又何樂而不為呢!“合作社應該適應糧食生產的發展,與時俱進,滿足更廣泛的中高層市場發展需求,打造綠色大米。這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綠色經濟的必要之舉。”王修柱的話儼然已經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農人”,他已經完全蛻變成緊跟時代步伐的“新農人”。而合作社現在已經取得無公害標識6個,正在申請“綠色食品”。
更進一步,謀劃未來美好藍圖
在王修柱的新藍圖中,“冰鵝”比“云龍”另一個實質上的改進,就是糧食烘干項目的建設。有了有效的烘干與儲存措施,“冰鵝”才能長期滿足更廣泛的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富錦地區在糧食儲存過程中因方式落后造成的損失嚴重,制約著當地糧食產業的發展,產區面臨庫容不足、晾曬空間有限、潮糧處理不及時等一系列難題,黑龍江省也一直高度重視當地的潮糧干燥及糧食安全儲存工作。因此,糧食烘干項目不僅為合作社所需,也是響應黑龍江省號召之舉。
王修柱和合作社定下糧食烘干項目后,于2015年9月請佳木斯環境科學研究院對該項目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預測。對有關環境現狀和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后,研究院編制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認為該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適宜投資建設。合作社未來的美好圖景在眼前已經可以看到!
據悉,“冰鵝”的全部項目完成后,可直接安排就業人員100人,帶動相關產業間接參與人員200至300人,對當地擴大人員就業都將起到很好的拉動作用,對農民增收和發展區域經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王修柱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談起申請“綠色食品”,他笑著介紹說,當年開的養殖場也為合作社打造綠色品牌貢獻了一份力,“養殖場的豬糞就是有機肥料的來源之一”,他過去的努力都在不知不覺中為今天和未來鋪路。
從18歲開著“四輪”收糧賣糧,到年近不惑事業小成,王修柱從傳統的“老農人”蛻變成懂得綠色品牌建設的“新農人”,是豐富的農業經驗、多年的腳踏實地造就的成果,更是不斷學習、追求進步的必然,正是他充實的人生推動著合作社事業的蒸蒸日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