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玉米淀粉價格下跌態勢仍在延續,與此同時,國內玉米淀粉產業定價體系正在發生變化。
大成生化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成生化)日前的一紙重組公告,使得國內玉米淀粉生產行業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大成生化在股東特別大會上宣布,通過發行15億元人民幣股份及可轉換債券,將集團控股權益轉讓給省管國有企業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投資基金(下稱現代農產基金),同時現代農產基金有條件認購集團可轉換債券。至此,大成生化東家變更為吉林省政府。
作為全球第三、亞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巨頭,大成生化最終卻停產重組,與東北地區高企的玉米價格和斷崖式下挫的玉米淀粉價格不無關系。
“2008年政府開始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啟動玉米臨儲收購政策,自此臨儲收購地區的玉米價格節節攀升,直接推高了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原材料成本水平。”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認為,大成生化停產重組實際上是國內玉米臨儲收購的后遺癥之一。一方面是國儲不斷增加的玉米庫存,另一方面是玉米深加工企業、飼料企業以及貿易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
不過,國內玉米市場扭曲的定價體系終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2015/2016年度伊始,東北產區玉米臨儲收購價格降至2000元/噸,較上年度平均降幅在10%左右。
“斷崖式下跌的玉米淀粉價格,成為壓垮國內玉米深加工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中糧集團生化事業部風險控制部總經理助理朱勇生表示,自去年5月份以來,隨著國內玉米現貨價格的走低,玉米淀粉市場價格開始呈現跳水式下跌,從最高的3100元/噸跌至目前的不到2000元/噸,降幅超過30%。本就虧損嚴重的東北地區玉米淀粉生產企業難以承受短期內如此劇烈的價格下滑沖擊。
據了解,除了大成生化外,中糧吉林工廠也已停產,國內玉米淀粉產業正在出現北退南進格局。當前華北地區玉米淀粉產量占全國產量的55%左右,東北地區占比減少至35%左右,其他地區占比約10%。國內玉米淀粉定價中心全面轉向華北地區,諸城興貿、中糧和金玉米已占據國內玉米淀粉產量前三甲,山東地區的玉米深加工企業逐漸成為國內淀粉定價的標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