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1:諾如病毒引發兒童腹瀉
熱點2:關于辣條的熱點解讀
熱點3:“金箔入酒”事件輿論應對及時
熱點4:對“方便面32小時不消化”的質疑
熱點5: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
熱點6:“僵尸肉”事件
熱點7:“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現無罪判決
熱點8:“生鮮奶”安全嗎
熱點9:“紅肉、加工肉制品歸為致癌物”風波
熱點10:質疑“植物油做飯可致癌”
熱點11:對洋奶粉“同品不同質”的質疑
熱點12:“轉基因三文魚”在美上市
1月12日,“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們,對“食品安全法”、“轉基因”、“紅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從2015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全年跟蹤解析的27個食品安全熱點的整體趨勢來看,微生物、乳制品、肉制品等成為關注度較高的領域。
微生物、乳制品等成為熱點解析頻次較高的領域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分析顯示,2015年27個食品安全熱點的區域分布中,大陸地區的熱點20個,占比74%,境外熱點7個,占比26%。在熱點分布領域方面,27個熱點中,共涉及到微生物等7個主要領域,其中出現頻次較高的熱點領域包括5個,依次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肉制品。從對熱點判定的變化可知,27個熱點中,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16個,占59%;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6個,占22%;針對潛在風險的預警提示5個,占19%。通過對2011-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定性分析可知,對潛在風險的提示是2015年食品熱點解析的亮點。從2011-2015年,每年媒體及公眾對食品安全熱點的關注點也在不斷變化與延續:從2011年的方便食品與非法添加,到2013年的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再到2015年關注微生物污染與營養健康。
2015年輿情關注熱點呈現6大特征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通過組織相關專家對2015年全年27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梳理、分析后總結出2015年輿情關注熱點呈現出如下6大特征:
特征一:熱點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跟蹤38個食品安全熱點,而2015年全年跟蹤27個食品安全熱點,輿情的熱點密度降低31.6%。
特征二:“微生物污染”連續兩年位列第一。對比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14-2015年的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熱點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為食品安全關注的頭號焦點,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位。顯示了媒體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點,正逐漸回歸中國食品安全的真實,與全球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相吻合。
特征三:違規超范圍添加仍是頑疾,但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趨于理性。2015年27個熱點中的6個食品安全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違規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的,占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個熱點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劑的熱點有6個,都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從整體上來看,對食品添加劑的關注熱度逐漸趨勢于理性,對食品添加劑的公眾科普已顯效果。
特征四:乳品安全仍心牽天下。2015年的27個熱點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熱點問題5個,占27個熱點的18.5%,是第二大被關注點,但均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關于“常溫乳酸菌飲料”、“生鮮奶”等熱點均為乳品相關問題。熱點中,既涉及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桿菌),又涉及化學污染(硫氰酸鈉);還首次出現了風險預警(“生鮮奶”)。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
特征五:關注點開始由食品安全轉向對食物的營養健康評價。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通過分析2015年27個熱點反應的焦點發現,媒體和消費者的關注點已不僅僅停留在食品的安全問題上。對褪黑素、膳食補充劑、銀杏葉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對糖等常見基礎食品原料的關注上可以看出,公眾的關注點已逐漸轉向對食物的營養健康評價。
特征六:老問題穿上“新馬甲”。“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體的主要關注點,時隔5年,雖然經過科技界持續的公眾科普,相關問題早已成定論,但如“烹炸油安全”、“毒草莓”、“方便面32小時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復炒作,只是換上了不同的標題。由此,預示著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熱點凸顯風險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在對“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讀中特別指出,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新媒體的風險放大作用。
陳君石說,“如何應對和管理新媒體已成為風險交流領域的一個新挑戰。”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在做“紅肉致癌”熱點事件的解讀時指出,在發布關乎民生健康的風險信息時,需要嚴謹和慎重。媒體要正確描述風險,避免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此事件也凸顯了風險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時的風險交流可避免類似問題的失真和夸大,對社會和諧和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胡小松教授在“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現無罪判決的熱點事件解讀時直言,讓不讓用是管理問題,是否有毒是科學問題,不能在“有關部門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質”和“有毒有害物質”之間簡單地畫等號。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兼總工陳穎在對“洋奶粉”相關問題進行解讀時表示,消費者需要科學地辨別真偽,正確獲取消費信息。應正確對待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和食品安全風險,全面科學地認識食品包括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
孟素荷分析,2015年我國食品安全在整體上呈現了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挑戰。一是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漸趨成熟。以“風險預防”為目標的規范化長期化的抽檢工作,為體量龐大的中國食品安全摸清底數、對癥下藥作出貢獻。首次將“風險交流”列入政府日常管理中,在“透明產生信任”中,形成對食品安全科學認知的引導力量。二是中國食品工業的食品安全水平在逐步提升,肉蛋奶等制品的產品合格率明顯提升。三是原料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們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的最大挑戰。四是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已從境內延伸到境外。歐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Patrick Wall教授分析指出,“很多中國的百姓覺得食品安全問題只發生在中國,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問題。中國消費者認為進口的產品質量更好,但進口嬰幼兒奶粉的質量其實也依賴于中國。中國在嬰幼兒奶粉、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電子商務中的食品領域的監管力度已強于許多其他國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