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八”字名產出閩西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鄭景順 許珊珊 字號:【

有一種味道叫作家,它是漳平水仙,亦是武平金線蓮;它是連城白鴨,亦是上杭槐豬;它是杭晚蜜柚,亦是通賢烏兔……遠在他鄉的閩西人,時刻思念的味道。美麗的龍巖素有“金山銀水”之稱,富饒的自然資源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財富,帶來幸福。勤勞的閩西人用智慧將得天獨厚的優勢創造出獨特味道。福建龍巖賦予它一個新的名字——閩西“八大珍”、“八大鮮”。

什么是“八大珍”、“八大鮮”?龍巖市農業局為打造特色現代農業區域公共品牌,推動龍巖特色農產品發展,經過10個月的層層評選,于2015年12月宣布閩西“八大珍”、“八大鮮”評選結果。即“八大珍”:漳平水仙茶、武平綠茶、武平金線蓮、龍巖咸酥花生、永定萬應茶、冠豸山鐵皮石斛、龍巖山茶油、杭晚蜜柚;“八大鮮”:河田雞、連城白鴨、上杭槐豬、通賢烏兔、永定牛肉丸、龍巖蜂蜜、汀江大刺鰍、漳平毛蟹。本期特推出“八大珍”、“八大鮮”專刊,將這16個產品的故事與發展現狀與讀者分享,展現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的魅力。

“以后再說起福建龍巖,可能人們不只想起龍巖花生,還會記起龍巖山茶油、漳平水仙、連城白鴨……”福建省龍巖市農業局副局長張定照告訴記者,“八大珍”、“八大鮮”的評選活動,是龍巖市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的一項重要舉措。

龍巖市生態環境優越、立體氣候獨特、生物多樣性突出、地方種質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快速發展,一批傳統和現代特色農產品不斷發展壯大。然而,許多同類企業卻各自為政,各打各的牌,只關注自身利益而忽視了對公共品牌的維護。合力沒有形成,內耗反而不少,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2015年2月,龍巖市委、市政府啟動閩西“八大珍”、“八大鮮”評選活動。其中,“八大珍”是指種植類產品及其加工品,“八大鮮”則指養殖類產品及其加工品。2015年12月,專家通過對160種農產品的質量、知名度、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等情況進行分析,選出16種候選產品,再經過公眾推薦、縣(市、區)推薦、專家評審、廣泛征求意見、公眾網上投票、組委會綜合評議、報龍巖市政府研究審定等,最終評選出“八大珍”:漳平水仙茶、武平綠茶、武平金線蓮、龍巖咸酥花生、永定萬應茶、冠豸山鐵皮石斛、龍巖山茶油、杭晚蜜柚;“八大鮮”:河田雞、連城白鴨、上杭槐豬、通賢烏兔、永定牛肉丸、龍巖蜂蜜、汀江大刺鰍、漳平毛蟹。

以“特色、生態、品牌”為主題,16種農產品打出了龍巖市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龍巖市“八大珍”、“八大鮮”走出福建,甚至走向國際,在特色農產品中印出一張亮麗的“名片”。

評選落定 走向國際

“活動評選歷經10個多月的層層篩選,最終才確定產品名單,時間雖然長了點,但是這塊公共品牌不能馬虎,每一個程序都很謹慎。”張定照向記者介紹此次評選的具體流程,他表示評選結果得到了許多業界人士的肯定,反應十分熱烈。

早在閩西“八大珍”、“八大鮮”評選之前,龍巖市歷史上就有閩西“八大干”。為將閩西“八大珍”、“八大鮮”與名聞遐邇的“閩西八大干”共享閩西特色農副產品馳名品牌的美譽,龍巖市農業局統籌規劃,力求將這塊招牌打出去,在著力發展閩西特色現代農業、助推龍巖市農業產業化的步伐中綻放異彩。

據了解,龍巖市農業局僅2016年就組織參加4次展銷會,帶著“八大珍”、“八大鮮”亮相國內外。7月27-29日,第17屆馬來西亞國際食品與飲料展(MIFB)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龍巖市農業局和龍巖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選擇了8家企業參加該展會,閩西“八大珍”、“八大鮮”首次在國外集中展示。

“在馬來西亞的展銷會上,許多海外華僑看到我們的產品都反應熱烈,外國人也對我們的產品感到新奇,‘八大珍’、‘八大鮮’的展棚里常常圍滿了人。”剛從馬來西亞展銷會上回來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展會吸引了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眾多參展企業和商貿采購商,是企業拓展馬來西亞與東盟市場的重要平臺。此外,閩西“八大珍”、“八大鮮”還在今年11月在昆明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亮相。展會上,龍巖市企業充分展示了龍巖市特色農業風采,宣傳推介了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產品,提高了龍巖特色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了龍巖市農業企業拓展海內外市場的信心。與此同時,由于參展產品特色明顯、競爭力強,龍巖市參展企業還獲得了許多意向訂單。

龍巖市政府為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出臺了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提出實施發展目標:到2020年,閩西“八大珍”、“八大鮮”16個產品均實現億元以上產值,其中龍巖山茶油、龍巖咸酥花生、冠豸山鐵皮石斛、連城白鴨、長汀河田雞實現產值5億元以上,漳平水仙茶實現產值8億元以上,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的總產值突破50億元以上。

企業響應 壯大生產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好牌子聚集天時地利,更需要企業的強力支撐。據了解,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目前共有2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加工類市級龍頭企業,19家種植類市級龍頭企業。

2014年11月1日至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聽取福建省工作匯報時,講到“三農”問題時對閩西的特色農產品如數家珍,提到了河田雞、白鶩鴨、槐豬。如今閩西“八大鮮”、“八大珍”的評出,也更加堅定了許多企業進一步開拓市場,做大做好本地品牌的決心。例如上杭儒溪槐豬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簽訂槐豬回收合同,并已在福州等地的超市建立槐豬肉專賣點,進行品牌營銷。現已在福州、廈門、龍巖等城市開設連鎖專賣店50余家。

如何把閩西“八大珍”、“八大鮮”這塊牌子叫得更響?企業“排頭兵”發揮著重要作用。“接下來我的目標是繼續做大、做強企業,加快把閩西特產和名優農產品推向全國、走向世界。”福建龍巖閩西好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閩西好食品公司”)總經理郭達標告訴記者,從前人們提起龍巖就想起“八大干”,如今評選出了“八大珍”、“八大鮮”,對客家人、閩西人多了一份敬仰。近年來,郭達標一直致力于探索閩西特產接軌現代經營模式,促其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效。為保證產品品質,閩西好食品公司于2009年牽頭成立種植合作社,在龍巖江山、適中、大池等地種植數百畝本地品種花生。正是因為堅持從原料到工藝都遵循傳統,閩西好食品公司的龍巖咸酥花生供不應求,暢銷全國。

品牌建設 提出規劃

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不僅增強了企業間合作的凝聚力,更使某一地區的優勢特色農產品迅速發展。什么是區域公共品牌?它是指具有獨特的品質、文化、地域特色,而且這些元素凝聚于某一特定稱謂。被廣泛認可,往往是產品營銷的利器。閩西“八大珍”、“八大鮮”正是區域公共品牌的新典型。然而,與原產地保護和地理標志產品不同,區域公共品牌具有更強的商業性和市場訴求。

“口口相傳謂之品”。盡管品牌實力有大小,知名度有高低,但如今無論是農業企業還是合作社農戶,對農業品牌的認識均有提高。建設區域公共品牌,將解決很多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問題,為優勢特色農產品鋪墊良好的市場環境。

目前龍巖市許多地區具備了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的基礎,但由于沒有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臺,無法將閩西的特色農產品轉化為區域公共品牌向外界推廣。靠什么把企業和農民凝聚起來,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在實踐中探索的課題之一。龍巖市“八大珍”、“八大鮮”的評選為這一難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曾經的“八大干”備受關注,多年來大力助推閩西特色農產品的發展,而“八大珍”、“八大鮮”的評選結果一揭曉,也再次受到關注。許多企業和農民積極響應,企業大力開拓市場,不斷求思進取;農民大膽創業,敢于嘗試;龍巖市農業局統籌兼顧,壯大生產經營主體,做好產業規劃和品牌宣傳建設。

曾有品牌專家指出,農業品牌化的過程,就是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過程,要實現專業化生產、標準化控制、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社會化服務。通過打造農業品牌,有利于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發揮農業規模效益,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目前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的各個產品都有相應的產業規劃,到2020年都有相對應的倍增目標。我們將盡最大努力將這塊區域公共品牌越做越響,在為企業和農民增加效益的同時,也為發展龍巖市特色現代農業鋪設一條順暢的道路。”龍巖市農業局局長廖漢銘對記者說。日前,龍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營銷工作方案》,為加快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特色產業發展,要求龍巖市各級政府及相關經營實體要拓寬營銷渠道,做好塑造產品形象的三方面工作:

一是實現產品生產標準化。到2020年,所有產品都要制定標準化生產體系,并對其標準實施情況進行全程監管,嚴格農民依“標”種植,企業依“標”生產,按“標”加工。要大力加強產品質量認證,確保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示范企業、示范家庭農場、農民示范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加工類企業都要獲得QS認證,種養類企業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標志,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

二是實現產品包裝形象化。重視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產品的包裝設計,融產品的特色、質地、品牌、文化、形象為一體,舉辦產品包裝設計大賽,評選出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產品包裝,充分展現產品品牌形象,調動消費者購買欲望。

三是實現產品品牌化。積極爭創馳名商標、地理標志、名牌農產品。對尚未有品牌的產品,要抓緊創省、 國家名牌農產品工作;對品牌層次較低的產品,要抓緊爭創高層次品牌;對產品已有品牌,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護。爭取到2020年,閩西“八大珍”、“八大鮮”的所有產品都擁有省級以上品牌。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