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通過審議,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認知天象、物候、時令和大自然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譜系曾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作為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這一成果申遺成功,得到世界的認可,對激發廣大國人尤其是“三農”工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義。
“二十四節氣”流傳至今,對現代農事仍具有指導意義
“二十四節氣”形成于黃河流域,是中華先民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在長期農耕實踐中發現總結出的氣象歷法。其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采用,并為多民族所共享,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千百年來,中國以農業立國,節氣與農業最直觀的聯系就是各種農諺。根據節氣規律總結的農事諺語,讓普通百姓能更好地依據太陽的腳步進行農事,不誤農時。除了耕種生產,更有諸多符合節氣規律的飲食和作息指南所匯成的養生之道,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民俗習慣,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無數文人墨客也有許多關于節氣的詩詞歌賦。節氣對生產生活的這些影響,都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能與自然和諧相處。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著農業生產,一些關于時節的飲食和民俗習慣也延續至今,這一古時的智慧結晶仍跨越時空影響著現代人。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推動了設施農業的迅速發展,人工技術手段開始可以改變自然光溫條件,隨時創造作物所需的農業環境,各種反季蔬果已經唾手可得,節氣對農事活動的指導作用開始減弱。但這些在農業總量中仍然只占少數,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今天,更廣闊的土地之上依然要依賴自然,符合自然規律也是永恒的可持續發展之道。同時,配合節氣變化開展相應的休閑農業,讓人們切身體會“谷雨采新茶、小暑嘗新米、立秋吃西瓜”的樂趣,更有助于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的現代人找到回歸自然的感覺,對發展農業相關第三產業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深刻領悟祖輩留下的農耕智慧,有益于現代人增強對農業文化的認同感,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新時期,提醒更多人不忘農村、建設農村。
“二十四節氣”獲世界認可,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維系著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認同感和持續感,也是確保世界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創造力的重要資源。“二十四節氣”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珍貴的文化資源。它除了繼續對現代“三農”事業發揮著積極影響,申遺成功也對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意義非凡,有助于激發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讓中國繼續領跑世界非遺名錄,進一步增強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可以驕傲地昂頭拒絕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繼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在洋節不斷入侵炒作之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提醒著我們要堅持清明掃墓、冬至吃餃子這些自己的傳統。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的追夢之路上,少不了各種文化瑰寶的點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中國文化不斷強大并得到世界認可的一個標志,為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改革開放讓我們的經濟逐漸富足,已經有足夠的“面包”填飽肚子,新時期下更需要“鮮花”填滿我們的精神家園,“二十四節氣”等非遺項目就是這些寶貴的“鮮花”。“二十四節氣”還是中國人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體現,向世人展示著中國人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起點
200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的“農歷二十四節氣”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后來的申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后在聯合國的申遺之路上,有關部門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如今,這些努力終于有了回報,“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民族智慧得到世界的認可。但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得到更好的傳承,發揮更多現代功能。
據介紹,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專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今后將圍繞“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保護,每年定期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比如組織保護與傳承培訓班、開設講座等。而在12月9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剛過去一個多星期,他們便將計劃付諸行動,在北京171中學組織了“傳承民俗文化,體驗非遺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活動,這也標志著中國農業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唐志強在活動中結合“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為師生們講述了“二十四節氣”的發展與傳播、天象與物候、農時與農事、民俗與節慶、文化與藝術、民諺與農諺等方面的知識。此外,中國農業博物館還向學校捐贈了《耕耘》等科普書籍,并邀請了21位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們展演了“金石傳拓”、“面塑”、“剪紙”、“茶藝”、“陶藝”等非遺經典技藝,并讓學生通過親手體驗感受中華傳統技藝的魅力。
“我們希望此次活動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們從中獲得快樂,而且能在校園中營造一個人人關注‘非遺’,學習‘非遺’,熱愛‘非遺’的濃厚氛圍。”中國農業博物館副館長苑榮在活動中表示,中國農業博物館近年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將展示展覽、知識講座、互動展演等形式有效嫁接和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希望學生們通過參加非遺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成為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繼承者和傳播者。”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一首《節氣歌》,不僅跨越時空傳承至今,又超越國度在世界非遺的舞臺上占據了一席,如今又有多少人還能朗朗上口呢?此刻,我們就應抓住“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契機,重新領悟先賢的智慧,爭做“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讓中華農耕文化在實踐中繼續與時俱進,翻開新的時代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