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種田都除草,但在山東濟南正莊農業園區,這里的工人卻使著勁種草。
在數個冬暖大棚里,種在櫻桃樹下的大量巖垂草正在越冬。“種草是為了吸引有益昆蟲居住,讓這些昆蟲成為園區內果樹病蟲害的生態克星。”自稱職業“女農民”的正莊農業總經理王妍說。2012年10月,正莊農業在濟南唐王鎮岳家寨村成立,從未直接和農業打過交道的王妍及幾位合伙人從周邊村莊流轉1000畝土地,3年累計投入5000多萬元發展現代農業。
3年的探索,園區在果品研發和種植技術上已頗有建樹,唐貴妃梨、玖紅蘋果等高端水果已逐漸打開市場。但已在國內外考察多時的王妍卻又有了新想法:如何將整個農業園區建設成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王妍認為,發展現代農業不代表放棄生態,要避免這一點,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在此之前,品種、栽培技術、施肥配方、物聯網技術應用是支撐正莊現代農業的四大支柱,然而這四大支柱雖然是現代農業的典型特征,但之間尚未形成生態循環的鏈條。
開始關注建設生態系統之后,正莊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發生微妙變化,生態“三生”系統應運而生,包括植物生、動物生和微生物生,三者構成了生態建設的基礎部分。
種草是植物生、動物生的一個代表。
“以前除草是用打草的方式,不用除草劑,看似生態,但仍然破壞了生物之間的關系。”王妍說,打了草,賴以生存的昆蟲無家可歸。如七星瓢蟲吃蚜蟲,將草割掉,破壞了七星瓢蟲繁衍后代的環境,蚜蟲病就可能嚴重。
目前,包括巖垂草在內,正莊農業種了兩種草,共100多畝。明年春天會繼續種,覆蓋園區600多畝核心區,計劃用三年培養有益昆蟲群。
記者看到,在園區的一些地頭上擺放著昆蟲捕捉器。據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會將捕捉器中一年的昆蟲數量進行對比,看比例和總量上發生哪些變化,來判斷生態昆蟲間的平衡性。
不僅如此,在園區的田地里,還養殖著大量的蚯蚓,蚯蚓通過不斷地縱橫鉆洞和吞土排糞等生命活動,改變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使板結貧瘠的土壤變得疏松多孔、通氣透水、保墑肥沃。
打造現代生態農業需要科技支撐。王妍認為,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國內,而要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齊。
2015年10月,正莊農業在科技上開始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應用植物學研究所展開合作,后者擁有全世界領先的果樹栽培、生態防治、新品種研發技術。
荷蘭大部分果農都是生物防治,不僅是管理果實,而且是將果園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進行管理。王妍介紹說,這是她到當地考察后對現代農業感受的最大不同。
雖然荷蘭土地有限,卻是農業出口大國,原因就在于荷蘭把有限的土地通過高科技品種優選,提高了畝產,降低了成本。中國的人均耕地比荷蘭還多,如果能掌握相通的技術,前景不可限量。
和瓦赫寧根大學的合作目前處于項目研發期,也就是引進的先進植物栽培、生態病蟲害保護、增產等手段先在正莊園區做實驗,成功后再選擇最適合國內土壤氣候的模式,推而廣之。
不僅如此,2015年11月正莊農業成立了山東首家生態農業院士合作站,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及其技術團隊為依托,在正莊做實驗,構建生態現代農業的模式。
“正莊每年300萬元投入到科技研發和生態建設。”王妍認為,這不算多。
盡管正莊在探索生態現代農業方面表現積極,但在市場面前仍然表現得很無奈。王妍說,模仿正莊產品的假冒偽劣很多,抄了正品的后路,更可能危害到食品安全,新農人面對無序市場很無奈。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正莊2015年開始著眼“互聯網+農業”,與濟南蔬菜集團合作,將其優質的冷庫、集散點、物流配送資產利用起來,正莊能提供標準化的產業基地,這樣就實現了產品從基地到餐桌的直銷,不僅降低了產品價格,質量安全還得到了保障。
王妍呼吁,不能讓企業包打天下,如品種保護、市場秩序規范等問題,如果這些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將嚴重制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積極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