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
編者按:2015年,本刊開設了《質量安全》專欄,力求權威、準確地反應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進展和成效。全年既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活動的報道,又有對消費者答疑解惑的科普性文章,內容上不斷完善,形式上逐漸創新。歲末年初,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全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點內容。
2015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農業部圍繞“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目標,堅持“產”“管”并舉,全面加強監管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年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1%、99.4%和95.5%,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一是全面啟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按照國務院食安委統一部署,啟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管理辦法和考核評價規范,確定首批107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作為創建試點單位,帶動全國25個省市同步開展全省范圍的創建活動。在山東威海召開了創建試點工作現場會,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的宣傳力度,推動各地探索行之有效的監管模式,整體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
二是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和監測預警。堅持問題導向和重點治理,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農藥及農藥使用、“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菌藥、生豬屠宰、水產品禁用藥物、農資打假等7個專項治理行動,共檢查生產經營主體130萬家,立案查處問題1.3萬個。啟動全國獸藥(抗菌藥)綜合治理五年行動計劃,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提高獸用抗菌藥科學規范使用水平。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抽檢樣品4萬多個,結合發現的問題督促各地整改和跟進開展監督抽查。針對重金屬、農獸藥殘留、生物毒素、外源添加物等風險隱患,對蔬菜、果品、茶葉、食用菌、糧油、畜禽、奶產品、蜂產品等重點食用農產品進行風險評估,摸查風險隱患,為鎖定監管重點、科學指導生產、正確引導消費切實發揮作用。
三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新制定46種農藥490項農藥殘留限量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新制定農業領域國家標準23項,行業標準285項。啟動了413項農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清理工作。研究謀劃我國農藥殘留標準體系完善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加快工作進度,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達到1萬項,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基本同步。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1.1萬個,全國共認證“三品一標”產品總數達10.7萬個。
四是不斷強化監管能力建設。將基層監管能力建設納入行業督查范圍,推動全國所有的省、86%的地市、71%的縣、97%的鄉鎮建立了監管機構,落實專兼職監管人員11.7萬人。新投資10.9億元建設264個農產品質檢機構,啟動了37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基層監管、質量安全縣創建、檢測技術等組織開展了14期培訓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內容列入188期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培訓人數1.2萬余人。科學謀劃和制定“十三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和執法能力建設規劃,統籌考慮基層監管機構建設、資源配備、人才隊伍、能力提升等課題,努力解決基層監管力量薄弱問題。
五是妥善處置突發事件。及時督促處理“問題西瓜”、“甲醛白菜”、“北京草莓乙草胺”、“廣州菜農使用違禁農藥”等突發問題,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圍繞食用菌富含重金屬等熱點話題組織專家主動發聲,消除公眾疑慮。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農業部主題日活動,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農業部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突出問題治理和執法監管,努力將大宗農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二是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發展,從源頭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推進體系建設,特別是抓住“十三五”規劃編制和實施的契機,著力加強基層一線隊伍能力建設。四是完善制度機制,加快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深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按照全程監管的思路探索建立監管長效機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