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植保機、插秧機、噴灑機、微耕機等新型農業機具“進軍”農業領域,新技術新裝備備受關注……3月3日,廣東省春耕備耕暨農業科技、放心農資、農業機械“三下鄉”云浮羅定市現場會上人山人海,現場有哪些亮點?記者帶您一起去看看。
眾多科技成果引人注目
聚焦本次春耕備耕現場會,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無人植保機是此次現場會最具人氣的明星產品。在羅定市農田現場作業區,記者遠遠看見幾架無人機在演示區上空盤旋,現場不少群眾被這高科技農機吸引,紛紛前來詢問。“無人植保機應用廣泛,可用于噴藥、噴粉,具有高效、安全、便利等特點。目前,農用無人植保機在全國應用越來越廣泛,部分省份已列入農機購置補貼中”,現場相關負責人向群眾介紹。除了無人機外,現場還展示了水稻插秧機、噴灑機、精量穴直播機作業等。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精量穴直播機是華南農業大學研發推廣的新技術,該機器每小時可以作業6畝以上,具有播種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等優點,且可以實現同步進行開溝、起壟和播種,有效實現了水稻的節水栽培。
現場會期間,羅定市組織近40臺(套)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機具進行現場演示,主要包括耕、種、植保三大環節。與會人員一起見證了各種先進機械的操作,展示了大機械在現代農業中如何高效運作及創造價值,讓廣大農民不斷深化認識。羅定市在機械化農業方面已成為廣東省現代化農業水平的典范。本次在羅定市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的目的在于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大力推介先進機械應用于現代農業,將落后的傳統農業武裝起來,以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廣東省副省長鄧海光出席了本次現場會,他強調,廣東各市縣(區)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順應天時,抓緊開展春耕備耕工作,力爭在清明前后基本插完早稻。鄧海光針對當下春耕備耕工作提出四項要求:一要重視結構調整。從春耕生產入手,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增加高端產品供給。優化區域布局,加快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區域結構布局。優化經營結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信息服務和指導,確保結構調整順應市場要求。二要推進綠色生產。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杜絕假劣農資和禁限用農藥流入生產環節,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三要強化科技支撐。圍繞解決農業發展重大瓶頸制約,集中力量組織科研攻關,盡快形成一批“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集成示范一批技術模式,遴選推介一批成熟適用技術,引進開發一批適合各地實際的農機裝備,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廣泛開展“科技、農資、農機”三下鄉活動,引導農民使用良種良法。四要加強服務指導。加快春種、春播和辦田進度,爭取季節主動權。創新服務方式,開展“訂單式”服務,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市場信息,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推進機耕、機播、機插等社會化服務。加強植物疫情和病蟲害防控,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和措施。
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快馬加鞭
今年廣東省春耕生產工作中處處體現著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強化科技創新力度、強抓農資管理等工作亮點。在活動現場,來自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多個高等科研院校逾100多名專家現場開展春耕生產技術指導,現場推介主推品種182個、主推技術達100多項,展示了近100臺(套)適用于水稻生產、丘陵山區的農機產品。
隨著農業的發展,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具進行生產成為農業現代化的趨勢。農業機械作為一種現代化生產手段,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機械化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而且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承載性和助力性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業內有關專家指出,現代農業的根本要求在于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然而完成這一目標需要科技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單單僅依靠農業農藝手段,或單純強調育種、作物布局、優良品種、生物技術等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要具備與之配套的先進機械技術的支持,才能顯示其高產高效等特性。只有與機械化相配套,實現農藝和農機的高度融合,最終形成巨大的現實社會生產力,進而通過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并與其他現代化措施緊密結合,形成集成效應,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推廣已成為廣東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據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廣東省科技興農步伐正在加快,目前已經建有161個農業科研和4331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據了解,今后廣東省農業廳將會繼續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力度,全面推進農業朝著現代化轉型升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