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條“雪花啤酒含多菌靈”的消息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刷屏。
該消息稱,“雪花啤酒、果粒橙、可口可樂等含有日本禁用農藥多菌靈,對腦部影響最大,會導致癌癥”,還被冠以“這是要慢性毒殺中國人,有點良心的就轉發吧!”等聳人聽聞的話語。
實際上,這條已經被媒體證偽的謠言,是4年前“可口樂樂果粒橙含多菌靈”的復制版,內容幾乎完全一致,只不過產品從果粒橙換成了雪花啤酒。
筆者注意到,這種食品安全謠言炮制過程非常簡單,只要將數年前的謠言稍微改動,移花接木到任意一款知名產品身上,再冠以“不轉不是中國人”等口號,主打中老年消費者人群,想在微信朋友圈不火都難。
而食品安全謠言的滋生,除了受眾人群對食品安全科普的接受程度亟待提高外,筆者認為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背后關聯的商業競爭對手。
如2010年,一篇《金龍魚,一條禍國殃民的鱷魚》的800字網帖在天涯等論壇傳得沸沸揚揚,稱“敢買金龍魚調和油吃除非想讓孫子成為侏儒或者得癌癥”等。金龍魚報警后,該網帖的“推手”郭某被檢察機關以損害商業信譽罪提出公訴。
后審理查明,郭某林實為北京某營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策劃總監,在其公司與山東魯花集團簽訂營銷協議后,后者支付180萬元服務費委托其提供堅果油營銷整合方案。郭某林接手項目后,將矛頭瞄準了競爭對手金龍魚,炮制出《金龍魚,一條禍國殃民的鱷魚》。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郭某林捏造并散布虛假事實,情節嚴重,已構成損害商品聲譽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并處罰金1萬元。
無獨有偶,2014年康師傅也遇到競爭對手指使的謠言抹黑。2014年康師傅起訴統一的立案文書顯示,湖北孝感統一企業食品有限公司員工周某在天涯論壇、槐蔭論壇連續發布《日資產品不可信,逆天的康師傅》、《康師傅你讓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帖子,呼吁抵制日貨康師傅。周某在材料中稱,發帖并利用微信轉帖為公司安排,原因是“反正只要是有損康師傅的事件,對我們經營統一方便面就有好處。”后法院判決周某需向康師傅公開賠禮道歉連續30天,并賠償1.3萬元。
類似利用謠言惡意競爭的事件屢見不鮮。這種低成本制作的謠言恰恰能利用信息不對稱抓住消費者心理,起到打擊競爭對手商譽的效果。久而久之,形成一條謠言黑色利益鏈——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條條謠言,下游大批微信營銷公司便開始接單,利用各個微信營銷號大肆傳播。
但實際上利用謠言抹黑來競爭的方式是最愚蠢的,在打擊競爭對手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恐慌與不信任,最終是整個產業受到巨大傷害。謠言也給政府主管部門帶來壓力,以至于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申敬旺公開吐槽,許多謠言被冠以食藥監等相關機構的名義傳播,擾亂正常監管,浪費大量行政成本和監管資源。
俗話說“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筆者認為,應對層出不窮改頭換面的食品謠言,單靠媒體、監管部門辟謠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對這類微信朋友圈謠言生存的土壤進行清理與整頓。一方面,面對公眾應加強食品科普宣傳,積極公開產品信息,提升消費者信心。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應與企業形成密切聯動,對出于商業競爭炮制的食品謠言加大打擊力度,挖出源頭“推手”并對涉事傳播公司嚴厲打擊,徹底斬斷這種謠言傳播的利益鏈。
(稿件來源:《新京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