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廳長問計新發地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童 偉 字號:【

2月18日一早,這樣一條消息在“朋友圈”傳開: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上千噸蔬菜滯銷,為了種上新菜,菜農只好忍痛將蔬菜砍掉丟棄在地里。

此事一出,引起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視,云南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迅速組建班子于2月20日上午來到中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進行實地考察并探尋蔬菜滯銷的原因和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2月20日上午,云南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副廳長桂明英一行來到新發地市場,重點探討農業發展及農產品流通問題,受到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常務副總顧兆學的熱情接待。

在新發地電子交易中心,負責人趙志剛向王敏正詳細介紹了新發地電子交易中心的運作模式以及訂單式農業的新成果。王敏正在平臺的產品準入制度、檢驗檢測以及交易時間等方面與趙志剛交流了意見,并建議新發地市場組團去昆明參觀、借鑒鮮花交易市場的先進模式。當王敏正問到新發地的高端農產品銷售情況時,顧兆學邀請王敏正一行到新發地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看看。

據悉,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是新發地提檔升級的重要項目之一。為了滿足廣大首都人民對安全、健康、優質農產品的迫切需求,新發地專門投資建設了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聚集了全國近萬種優質特色農產品,在滿足消費者不同消費需求的同時,也為各省、市、地區優質農產品在京銷售、宣傳推廣、駐京聯絡、商務洽談提供了絕佳平臺。

在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王敏正一行重點參觀了云南特產館,館內陳列著云南各地獨具代表性的特色農產品。云南館負責人陳麗巖向王敏正介紹了云南特產館的基本情況。她說,云南是個好地方,盛產優質農產品和土特產,過去這些好產品一直沒能走出來,加上包裝低端、宣傳不足,導致好產品卻賣不上好價錢。新發地建立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后,我就開了這家云南館,通過這個全國優質產品聚集的大平臺,讓云南特產走進千家萬戶。有了這個品牌,特產的附加值也顯著提升,總的來說產品賣得不錯,希望政府能幫我們找到更多更好的優質產品。

王敏正聽后很滿意,他認為,地方特產是誕生偉大品牌的天然沃土,“褚橙”就做得很好,要進一步強化“云系”、“滇牌”,做出云南農業大品牌。他說,現在講農業供給側改革,講精準扶貧,講一帶一路,包括農民增收、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其實發展特色農產品、做品牌農業才是關鍵。

隨后,王敏正一行又參觀了國際水果交易區、特菜大廳、菌類大廳、蔬菜交易區。在蔬菜交易區,遇到了常年經營云南菜的經銷大戶薛建新,他是第一個將云南菜拉到新發地市場的人。他賣的菜基本都來自云南通海,是由云南蔬菜集團從產地統一起來后,他直接去收購。對于目前滯銷的云南油麥菜,他也表示,現在做的人很少,賣不上價錢。

此行,縈繞在王敏正心頭的正是云南菜的滯銷問題,特別是油麥菜,根本沒人收。數家云南菜商都表示近期油麥菜賣不上價,沒人做。想起菜農們無可奈何地將蔬菜砍碎在地里時的絕望和悲觀,王敏正心一橫:不管怎樣,一定要找出蔬菜滯銷的真正原因,才能制定應對措施,幫助菜農減少損失。

古有訓:勤勞致富。農民在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精心種出的蔬菜卻賣不出去,難道只能束手無策,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帶著心中的疑慮,王敏正一行來到新發地宏業投資中心會議室,和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進行了深入探討。

王敏正開宗明義:“中央下了14個一號文件,云南農業的發展有了新的變化。但是云南好產品種出來了,要走出去還需要新發地這樣的大市場的幫助和支持。我們今天有幸來到新發地,就是希望新發地的領導和商戶能給我們提要求,提建議,怎樣讓云南的農產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銷往北京,銷到全國,同時讓農民得到更多收入。”

張玉璽回應:“首先,我們要感謝云南人民種出的好產品,并供應到北京。”緊接著,張玉璽用了準確的農產品數據把北京市場供應和云南農產品的關系徹底講透了。

北京是有著30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其農產品的自給率不到10%,其他90%來自全國各地,這90%的量大多被新發地擔負了。而在冬季時,北京農產品自給率只有5%左右。北京人在冬季吃四種菜:第一類是“南菜”,就是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的菜,占50%的供應量;第二類是儲存菜,如土豆、洋蔥等,占20%;第三類是山東、河北、遼寧的保護地蔬菜,也就是通常說的“大棚菜”,這類占25%;第四類是北京自給菜,以小菜為主,占5%。

云南每年供應北京的蔬菜、水果總量約為100萬噸,水果、蔬菜各占一半。云南的菜有三種是最先上市的,一是新鮮洋蔥,二是新鮮大蒜,三是新鮮土豆,基本都在二三月份搶先上市。其他月份的有昆明、曲靖的菜花、萵筍、架豆、荷蘭豆、豌豆、豇豆等,還有玉溪、紅河、西雙版納的西紅柿。云南的水果包括芒果、蜜橘、西瓜、香蕉、石榴、楊梅等也都大量供應著北京,云南農產品總供應量占北京的11%。

王敏正頻頻點頭,對張玉璽的專業講述表達了敬意。他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要把云南農業的基本情況做介紹。他說,云南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工業化階段云南沒有趕上,這反而給云南發展農業留下了難得的機會。云南的海拔從76米到6700米,可以覆蓋從海南島到黑龍江的氣候條件,一年四季可以種多種農產品。云南還有一個特點:低緯高寒,晝夜溫差大,利于優質農產品的生長。所以云南的農產品要做到生態化、多樣化、標準化、品牌化。但現在的農業種植很盲目,種多了,菜就賣不出去。

“我們這次來,有一個重要的事。最近云南的油麥菜賣不出去,滯銷了,一下子成了新聞熱點。菜賣不出去都爛在地里,有沒有辦法把它銷出去?”

這個問題正好是新發地統計部部長劉通正在研究的。劉通說,油麥菜在北京有點滯銷了,今天新發地油麥菜的價格在1元到1.2元之間,菜花前幾天賣得也不好,最近這兩天價格剛回升了一點兒。豆角也一樣,之前不好賣,近期云南的豆角到尾期了,海南的還沒下來,所以有了價格上揚的條件。包括圓茄子等,今年哪都種得多。我們統計發現,今年1-3月這段時間,菜價是五年來同期最低的,價格很難反彈。去年到這個時候冬儲菜都賣空了,甚至南方都到北方來收菜;今天這個時候儲存的都特別多,云南的新土豆、新洋蔥都上來了,存量過剩。北京種的花冠,比云南的上海青更受北京人歡迎。收獲期很短,就幾天時間,你不收就賣完了。

這時候,一位商戶做了補充:“云南的油麥菜棵頭太大了,北京人不喜歡吃大棵頭的,云南的油麥菜適合銷往廣東那邊兒。”

找到原因了:一是農民盲目跟從,種植面積大增,產量過剩;二是收獲期極短,不利于存儲;三是品相、個頭與區域消費習慣關聯度很大。

最后,張玉璽對整個農產品流通做了權威解讀。他的一席話,直接講透了農產品流通的各種玄機。

我們國家的農產品供應經歷了三個階段:

1978年以前,我們處在農產品供應短缺階段;

1978年-2005年,農業進入發展階段,科技發展促進產量大增;

2005年以后,農業進入流通階段,它有兩個特征:1.豐產不豐收;2.勤勞不致富。這個階段,賣比種重要得多。馬克思早就在《資本論》里專門講過流通問題,但是中國過去處在短缺時代,對流通理論先天不足,沒有發展。所以,在農業大學里,普遍只講種植,不講流通。2009年以前,政府文件里基本不提流通問題。

張玉璽說他曾經在給前國家總理溫家寶的信中提出:“不關注流通的農業是不完整的農業。”引起溫家寶的高度重視,后來國家各層面開始重視農業流通。

中國農產品已經進入過剩階段了。農業改革比鋼鐵生產改革還要難,因為農民是盲目的,農民不知道該種什么。2012年,臺風“海燕”災害過后,海南農業種植大面積遭受破壞,但有一部分山區的蔬菜躲過了臺風,大概占總種植量的30%左右。春節過后,豆角居然賣到8塊多一斤,后來農民一算賬,不賠反賺。最后總結出來一條不成文規律:農民的出路在于“受災”!

張玉璽說他講這個是要說明一個道理:農產品種植不是越多越好。中國農業是小生產,不像巴西、澳大利亞等國是農莊主,計劃性種植,規模化種植。油麥菜為什么過剩?去年大家種都掙錢了,然后一股腦兒都去種,就種多了。世界上也有小生產的國家、地區,像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等,他們也是小生產,但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把農民種植組織起來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農民通過農業協會組織,種植有品牌,運輸有協會去辦,到批發市場還是協會負責拍賣,包括到超市,也是農民所有。整個下來,利益鏈條拉長了,所以農民的根本出路是拉長利益鏈條。

農業有四個環節:一是種子研發;二是種植養殖;三是運輸;四是銷售。

種子研發出來了,你不給好價,我不賣給你;運輸,從云南運到新發地,你不給夠錢,我不干;銷售,不掙錢,不交易;這四個環節中,獨有種植養殖是風險最大的。在新發地做銷售,成為千萬富翁很容易,但是自己搞種植的,想成為千萬富翁,幾乎不可能。

所以,中國農民的出路就是把小農種植組織起來,把利益鏈條拉長,做品牌農業,實現利益最大化。沒有品牌的農產品,一定賣不出好價錢。

我們都在講食品安全,如果沒有品牌,食品安全就是一句空話,因為沒有品牌,就很難實現可追溯,很難監管。

中國農業是小生產,出路是:組織起來,打品牌。

王敏正聽到這里,又做了精彩的補充:“農業的進入門檻太低,土地成本低,大家很容易進去。不像其他行業操作標準高、巨量投資、政府特許等。這樣,農業就形成了產量無限擴大、產量大了就開始價格競爭的狀態。現在的信息還是不靈通,導致農民盲目種植,農民的種植需要指導,更需要政府提供體系。”

張玉璽說,我們每天都在研究農產品行情,并形成數據和分析報告,這在將來就是農業大數據,會更好地指導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