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咸寧市立足當地綠色生態優勢,全面啟動農產品加工千億產業攻堅行動。通過實施整合資源、培育龍頭、創新機制、完善保障、拓展市場等“多輪驅動”戰略,使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綠翼強勁、特色鮮明、產業明晰的新格局,2016年實現加工業總產值785億元、同比增長11.5%,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引擎、新常態。
一、牽好“牛鼻子”,形成“多點開花”競進格局。近年來,針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加快轉變,特色種植、養殖業勢頭強勁的發展態勢,咸寧市委、市政府更加突出楠竹、茶葉、油茶、桂花魚、蔬菜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抓住“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這個提質競進的“牛鼻子”,共建成“一鎮一業”專業鎮11個、“一村一品”專業村181個,形成了“多點開花、牽一發而促全局”的加工新格局。如該市咸安區立足“一根竹子”做大“一個產業”,堅持竹加工骨干園區與中小企業網點“兩手抓”,搭建起“一園多點”的產業布局,全區竹林基地發展到35萬畝,擁有規模以上竹加工企業27家,年消耗竹材300萬株,以竹家具、竹地板、竹碳為主的竹制品精加工業年產值過18億元。2016年,咸寧市楠竹、茶葉、油茶、水產、蔬菜等支柱特色產業分別實現綜合產值34億元、55億元、23億元、95億元和82億元,成為撬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提速器”。
二、放眼“大市場”,打造“咸寧符號”營銷戰略。在推進農產品加工千億工程中,咸寧市始終秉承“市場決定取舍”的思維導向,以市場需求定位發展目標,以市場態度檢驗發展成效,堅持內抓品質、外樹品牌,特色農產品的品質越做越優、招牌越擦越亮、效益越來越好。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擁有“巨寧”地板、“川”牌磚茶、“羊樓洞”磚茶、“本草天香”茶油等7個農產品類的中國馳名商標;趙李橋茶廠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眾望小麻花”獲評首批“湖北十大農產品”,全市農產品中湖北知名品牌、湖北著名商標的數量達到了43個,“咸字號”農產品的市場美譽度和占有率明顯提升。
一是支持農產品抱團出擊、走出國門。對特色農業品牌進行區域整合,通過舉辦展會、商貿洽談等方式,抱團出擊、組團推介,一年來全市先后組織農產品參與農博會、茶博會等大型展會14次,簽訂經銷合同總額超100億元。
二是推動農產品進駐超市、打響招牌。堅持把“農超對接”作為展示宣傳咸寧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窗口,先后深入全市43家大中型超市,采取市場調研、問卷調查等手段 “摸清吃透”廣大市民對特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為加工企業調整產能、擴大銷路把準了脈、定好了位。同時,組派專班赴北京、廣州、武漢等多地進行洽談對接,部分特色農產品走出咸寧山鄉、搶占國內消費市場。
三是鼓勵農產品革新技術、搶占高地。一年來,全市先后投入扶持資金9000余萬元,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科研提升、技術改造方面的支持,目前全市多項農產品加工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如該市通城縣依托從事油茶加工的國家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黃袍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實施了一批油茶加工的重大科研項目,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其中全國首創的“油茶籽脫殼冷榨”生產工藝通過湖北省科技廳、中國糧油學會的技術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憑借“技高一籌”的研發優勢,該縣2016年油茶加工業的綜合產值突破20億元,占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的三分之一。
三、強化“硬支撐”,完善“兩手并用”保障體系。農產品加工業是咸寧經濟社會發展生機勃發、前景無限的“朝陽產業”,但在起步階段同樣更需要多方面、多領域的支撐。近年來,該市始終堅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兩手并用,逐步健全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營造出“優中更優”的發展環境,催生出“提質競進”的強勁氣場。2016年,全市新增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3家, “規上”農業企業總數達到316家,羊樓洞茶業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一是財政投入,雪中送炭。咸寧市委、市政府對楠竹、茶葉、油茶等特色產業分別拿出1億元的發展基金,設立3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業專項扶持基金,采取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對農產品加工的重點企業給予扶持。同時,積極爭取湖北省“四個一批”工程的重點扶持,2016年爭取全省“四個一批”工程專項調度資金3.7億元,有效緩解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在資金周轉流通上的“燃眉之急”。
二是政策支持,保駕護航。在市級層面先后制訂下發了《關于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千億工程的實施意見》、《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等8個指導意見,出臺了稅收減免、定向跟蹤、上門解難等近三十項優惠服務政策,為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開辟了“綠色通道”。各縣(市、區)立足產業布局“各顯神通”,實現了“一個產業明確一個服務專班、配備一套服務政策”。
三是盤活要素,市場充能。不斷完善農產品加工信用擔保公司及其擔保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商業信貸支持力度,一年來全市各級金融機構面向農產品加工企業發放貸款總額達到19億元,依托“天交所”和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開展市場化融資近5億元。同時積極搶抓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機遇,大力推進農村產權交易改革,與“上交所”、“文交所”聯合共建“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林業生態產業(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引進湖北“中林智匯”搭建咸寧市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進一步暢通農村資源、資產“入市”渠道。創新推出助農貸、郵儲貸等新型信貸產品,積極探索“農戶貸款、帶資入股、就業分紅”試點、“協會貸款、農戶借用、互助發展”等新型合作金融模式,打造全省首個縣域金融區域板塊-通山板塊,通山縣躋身全省10個“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縣,成為農村小額信貸的創新樣本。
四、聯動“多節點”,彰顯“三效兼收”示范效應。通過持續推進千億產業攻堅行動,使農產品加工業不僅成為提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更成為農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富民增收的“第一陣地”和三產融合的“第一平臺”,一項工程聯動“綠色崛起”的多個節點,經濟、社會與民生“三效”兼收的示范效應已經初步彰顯。
一是促進農民增收。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民就業34.7萬人,全市農民從農產品加工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內獲得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3070元,占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以上。
二是扮靚美麗鄉村。依托優勢特色農業資源,通過政策引導、社會動員等方式,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下鄉進村”,探索形成了“名村推動、村企聯動、能人帶動、產業驅動、兩帶拉動、五化齊動”等六種美麗鄉村創建模式,為鄉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實體經濟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9個村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2個鄉鎮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鎮。
三是推動融合發展。通過推進農產品加工千億產業發展,咸寧農村綠色、生態、低碳的潛力進一步彰顯,工廠“蝶變”成為公園,園區“蝶變”成為景區,生態農副產品“蝶變”為暢銷旅游特產,鄉村美景“蝶變”為助農增收的“美麗經濟”,現代農業、低碳工業向生態服務業加速拓展延伸,形成了“以農為引、三產融合、多元支撐”的農村經濟新業態。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培育休閑農業點1045個,創建國家級旅游名鎮、名村和模范村5個,國家級金牌農家樂35家,赤壁羊樓洞茶文化產業園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2016年全市鄉村旅游總收入突破50億元,接待游客1700萬人次。依托加工企業示范帶動,電子商務、食品短鏈、物流配送、加工體驗等新業態漸成規模,目前全市53家省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全部引入電子商務交易,140多個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先后開業,通山縣、赤壁市躋身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縣,赤壁“綠購網”成為全省電子商務示范創建企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正全方位向農業農村滲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