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玉米生產總體保持增長趨勢,供給充裕,需求穩定增加,價格持續下行。未來美國等主要玉米生產國產量將進一步增加。中國玉米自2010年首次凈進口以來進口量快速增加,同時高粱、大麥、玉米酒糟(DDGs)等替代產品進口增勢迅猛。在2015年9月國家公布臨儲價格調整、國內價格下降的新形勢下,由于內外價差依然較大,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壓力近期不會明顯緩解,中國玉米產業健康穩定發展仍將面臨嚴峻挑戰。
玉米生產情況與未來走勢
(一)全球玉米產量穩定增長供給充裕,美國、中國、巴西等是主要生產國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表明,1961年以來全球玉米產量總體呈增長趨勢。1961-1970年平均產量為2.38億噸,1991-2000年增至5.58億噸,每10年平均增產32.8%。進入新世紀以來,玉米產量總體上延續了40年來的增長勢頭,由2001年的6.16億噸增至2013年的10.18億噸,年均增長4.3%。根據國際谷物理事會(IGC)數據,2014、2015年全球產量小幅回調至10.05億噸和9.67億噸,但仍將是歷史上第二和第三高產年。
美國和中國一直是最主要的玉米生產國,產量合計超過全球一半。2013年,美國和中國玉米產量分別為3.54億噸和2.18億噸,占全球產量的比重分別為34.7%和21.5%。此外,巴西、歐盟、阿根廷、烏克蘭、印度和墨西哥也是世界主要生產國(地區),2013年產量合計占全球的1/4。特別是烏克蘭,隨著單產提高以及種植面積擴大,2008-2013年產量從1144.7萬噸增至3095萬噸,年均增長22%,超過印度和墨西哥成為世界第五大玉米生產國。同期美國的玉米產量年均增長2.9%、中國增長5.7%、巴西增長6.4%、歐盟增長0.3%。
(二)玉米主要生產國增產潛力大
美國是第一大玉米生產國,也是中國玉米進口主要來源國之一。近年由于生物乙醇的發展對玉米的需求持續大幅增加,拉動美國玉米產量不斷增加。生物乙醇用玉米由2001年的0.18億噸增加到2010年的1.3億噸,同期玉米產量由2.4億噸增加到3.2億噸,美國玉米產量在需求拉動下具有巨大增長潛力。2011年以來,生物乙醇玉米用量基本穩定在產量的40%左右,但受飼料消費、出口需求拉動,產量仍保持增長勢頭,2013年達3.5億噸,2014年增加到3.6億噸。雖然玉米與大豆存在替代種植關系,但從大豆產量穩中趨增的變化趨勢看,美國玉米產量增長趨勢不會受到大豆產量增長的影響。
南美是全球主要玉米產區之一,產量占全球13%以上,其中巴西和阿根廷產量僅次于美國和中國。2000-2013年,巴西產量由3187.9萬噸增至8027.3萬噸,年均增長7.4%;阿根廷產量由1678.1萬噸增至3211.9萬噸,年均增長5.1%。由于玉米是南美最重要糧食作物,未來兩國的玉米產量預計將會繼續保持增長。
烏克蘭擁有世界1/3的黑土帶,農業資源條件得天獨厚,被譽為“歐洲糧倉”。2008年以來,烏克蘭玉米產量以年均22%的速度大幅增加,一方面源自單產提高,更主要的原因是種植面積的擴大。2013年烏克蘭玉米種植面積達483萬公頃,是2000年的3.8倍。由于烏克蘭國內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目前尚有40%左右的農業生產潛能沒有得到發揮。隨著中國與烏克蘭經貿關系的進一步深化,為增加對中國的出口,烏克蘭會繼續挖掘其巨大的玉米生產潛力。
(三)未來走勢
根據OECD/FAO預測,雖然近年來主要生產國玉米豐收導致全球粗糧(主要為玉米)庫存創歷史新高,但全球粗糧產量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到2024年將達14.4億噸,期末庫存2.7億噸。受美國乙醇混合量10%的上限政策和全球油價低迷影響,未來用于制造生物乙醇的需求增長將放緩,飼用消費將成為以玉米為主的粗糧消費的主要推動因素,2024年飼用消費的增加量將占粗糧消費增長總量的2/3??傮w看,未來5-10年全球玉米供給充裕,能夠滿足消費增長的需要。
主要貿易國玉米進出口情況與未來走勢
(一)全球玉米貿易量呈增長趨勢,出口集中度較高
玉米是產量最高、貿易量最大的谷物產品。近年來,全球玉米貿易增長較快。從出口量來看,2001年為8381.6萬噸,2005年增加到8966.8萬噸,2010年為1.09億噸,2014年繼續增至1.39億噸,年均增長4%,與產量增長率基本保持一致。貿易量持續增長,但貿易量占產量的比重基本保持穩定,2001年為13.6%、2005年為12.6%、2010年為12.8%、2014年為13.8%。
美國、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也是玉米主要出口國。近年來,美國出口量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除2013年外,均居全球出口第一位,2014/2015年度出口量占其總產量的13.1%。近年來美國玉米出口面臨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2013年巴西為全球第一大玉米出口國;烏克蘭的出口也快速增長,2013年超過阿根廷躍居全球第三位。2014年,美國玉米出口量占全球出口總量的比重為35.7%,巴西為14.8%,烏克蘭為12.6%,阿根廷為11.4%。
玉米進口國較多,進口量較大的有日本、韓國、墨西哥、西班牙等,上述4國進口了全球約40%的玉米。日本年均進口量保持在1500萬噸左右。2014年,日本的進口量占全球總進口量的15.4%,墨西哥占10.6%,韓國占10.5%,西班牙占6.3%。埃及進口量年度間波動較大,2013年進口1600多萬噸,位居全球第一,但2014年僅進口5.6萬噸。2012年中國進口了520.8萬噸玉米,居全球第六,2013、2014年進口量有所下降,但高粱、大麥、玉米酒糟(DDGs)等玉米替代品進口猛增。
(二)中國玉米進口高速增長,飼用替代品進口迅猛增加
2001-2009年中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最高年份2003年出口量高達1639萬噸。2010年,中國首次成為玉米凈進口國,此后進口量迅猛增加,由當年的157.3萬噸飆升至2012年的520.8萬噸,2013、2014年進口量略有下降,但仍居高位,分別為326.6萬噸和259.9萬噸。美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玉米進口來源地,2010-2012年自美國進口量占中國玉米進口量的95%以上,2013年降至90.9%。近年來,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玉米迅速增加,2014年中國從其進口96.4萬噸,占中國玉米進口總量的37.1%,從美國進口的比重則下降為39.6%。由于2012年中國和烏克蘭簽署的“貸款換糧食”協議生效,2015年1-9月,烏克蘭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玉米進口來源地,占中國玉米進口總量的84.9%。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來玉米替代品進口增勢迅猛。2010-2014年,玉米、高粱、大麥、玉米酒糟(DDGs)進口量從718.7萬噸增至1920.1萬噸,年均增長27.8%。2015年1-9月,中國進口玉米453.5萬噸,同比增加1.8倍;進口高粱809.6萬噸,增加1.2倍;進口大麥872.1萬噸,增加1倍;玉米、高粱、大麥、DDGs合計進口2662.8萬噸,同比增長81.4%。在當前技術條件下,高粱、大麥和DDGs按特定比例替代玉米,可以充分滿足畜牧業生產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
(三)未來走勢
根據OECD/FAO預測,到2024年以玉米為主的粗糧出口量將達到1.85億噸,年均增長1.5%,粗糧貿易量占產量的比重仍將保持在13%左右。
進口方面,雖然近期中國下調了玉米臨儲價格,但由于進口玉米配額內關稅只有1%,進口高粱、大麥、DDGs實行2%、3%、5%的單一關稅管理,缺少關稅配額管理措施保護,未來進口玉米及其替代品仍具備一定價格優勢,進口壓力仍然較大。
玉米市場價格變動與走勢分析
(一)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從大起大落到持續下行
受生物質能源發展、投機資本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玉米市場價格變動的不確定性加大。生物質能源發展增加了對玉米的非傳統需求,打通了玉米市場與能源市場的價格通道,使石油市場的波動更加直接快速地傳導到玉米市場。2001-2004年,國際市場玉米價格相對平穩。2005-2007年波動上漲,由2005年初的每噸不足100美元漲至2007年12月的179美元。2008-2012年出現3次大起大落,2008年的高點出現在6月的281美元,2011年的高點出現在4月的321美元,2012年的高點出現在7月的330美元。2013年起價格持續震蕩下行,年底跌破200美元,年內跌幅達35%;2014年9月繼續跌至163美元,達到3年來的低谷;此后繼續低位運行,保持在170美元左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期貨合約價也顯示了與現貨價同樣的趨勢。
(二)中國玉米生產成本不斷走高,國內外價差持續拉大
中國農戶平均耕地規模0.5公頃,玉米生產規模小,單產水平不高。而美國玉米農場平均規模為101公頃。中國玉米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與全球玉米主要出口國的成本差距進一步拉大。以美國為例,2014年美國每畝玉米生產成本為696.8元,畝產量為711.4公斤,而中國每畝玉米生產成本為839.5元,畝產量僅為500公斤。加之美國玉米種植補貼較高,中國與美國農戶玉米種植收入差距巨大。
近年來,在生產成本不斷增長和臨時收儲政策推動下,玉米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價差不斷拉大,中國進口玉米的壓力不斷加大,產業發展受到國際市場低價玉米的挑戰越來越大。自2013年起,中國配額內進口的美國玉米到港稅后價與國內玉米廣州港口價價差開始逐漸加大,到2013年底價差已逾每噸500元。2015年4月中旬以來,以配額外65%關稅進口的美國2號黃玉米稅后價持續2個多月低于中國國內價,其中5月份配額外進口的價差最高達每噸200多元。2015年9月,隨著玉米臨時收儲價格的下調,中國國內玉米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在臨儲政策調整1個多月后的10月,配額內進口玉米的到岸稅后價與國內市場價差雖有所縮小,但仍達每噸600元。
(三)未來走勢
根據OECD/FAO預測,由于供給充裕,消費需求增幅下降,未來一段時間玉米價格下行的可能性高于上行,特別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主要玉米生產國連年豐收,玉米價格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2016年,由于中國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新玉米開秤收購價明顯低于上一年度,國內玉米市場“東北政策高價和華北市場低價”將成為常態。在國內玉米供應充足、工業需求疲弱、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影響加大的背景下,近期國內玉米市場價格預計將延續總體弱勢運行的態勢,國內外價差可能會有所縮小,但仍將保持較高水平。受價差拉動,玉米及其飼用替代產品的進口壓力依然較大,未來我國玉米產業健康發展仍將面臨嚴峻挑戰。
(稿件來源:農業部貿促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