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鮟鱇魚上市的季節,也是鮟鱇魚肝最肥美的季節。鮟鱇魚被喻人間極品,有“西有河豚、東有鮟鱇”的說法。
不會游泳的魚
所有鮟鱇魚一輩子都住在海中,從淺海的幾米到深達3600米的深海都有。大多數品種的鮟鱇魚游泳能力很差,有些生活在海底的鮟鱇魚甚至主要靠胸鰭爬行。
鮟鱇魚的下顎和胃有很好的伸縮性,魚骨細而富有彈性,所以它們可以吃下自身體積兩倍的食物。而且鮟鱇魚的進食習慣非常惡劣,只要能塞進嘴巴的什么都吃。
鮟鱇魚因為貌丑,得了很多“諢名”——蛤蟆魚,因為臉長得像蛤蟆;結巴魚,在一些漁村結巴意為癩蛤蟆;海鬼魚,在深海點燈嚇死人;在山東等地直接稱為“丑老婆子魚”,無一不在嫌棄其樣貌。
沒有父親的鮟鱇魚
網絡上有很多關于鮟鱇魚繁殖的誤解,認為所有鮟鱇魚的公魚都很小,都會咬在母魚身上,其實不然,只有深海鮟鱇魚的公魚比母魚小,且只有少數公魚會咬在母魚身上。
在深海當中,真的是黑漆漆一片,由于能力弱小,雄性鮟鱇魚只能花大量時間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雄性鮟鱇魚借助發達的嗅覺器官探測雌魚的信息激素。當雄性鮟鱇魚找到另一半時,就會咬住其身體,然后釋放能消化掉皮膚的酶,最終二者在血管水平上融合在一起。它們逐漸融為一體,雄性鮟鱇魚器官也慢慢消失,最后退化成一個小突起,只保留了精巢,便完成了繁殖任務。所以,就深海鮟鱇魚而言,都是沒有爸爸的孩子。
我很丑可是我很好吃
鮟鱇魚雖丑,可卻是有名的高級魚種,特別受近鄰日本的青睞,在江戶時代被列為五大珍味之一。鮟鱇魚有七寶,包括魚肉、魚鰭、魚皮、魚肝、卵巢、魚胃、魚鰓肉。那么鮟鱇魚有哪些特別的料理呢?
鮟鱇魚火鍋。看過日本電視美食節目的人應該常會看到日本人在冬天吃鮟鱇魚火鍋。在鮟鱇魚的重要產地茨城縣,鮟鱇魚火鍋是重口味的代名詞。當地人先將鮟鱇魚肝在鍋里煎出油,再用肝油和味噌制作的“濁汁(どぶ汁)”作為火鍋調料。
鮟鱇魚肝。鮟鱇魚肝作為酸物料理出現在日本各個料理店、居酒屋的菜單中。經過料理的鮟鱇魚肝不但鮮美而且口感細膩潤滑。
鮟鱇魚刺身。用薄切手法制作的鮟鱇魚刺身,因為里面的油脂不多,不會像三文魚、白金槍魚那么油滑,比較脆彈。
在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等地也有食用鮟鱇魚的習慣。鮟鱇魚肉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較高。其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提取魚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原料。真可謂鮟鱇貌丑卻渾身是寶呀。
(稿件來源: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