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縣是四川省成都市轄丘陵大縣、人口大縣,常住人口近百萬,農業人口占69.5%。近年來,按照“搭建平臺、聚集資源、服務創業”的要求和“五個一”工作布局,扎實推進創業創新工作,先后獲得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西部地區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縣等稱號。
政策帶動支持創業創新
當記者來到金堂縣采訪時,縣長楊曉濤剛剛從廣東調研考察回來,而這次去廣東,就是為了考察了解金堂籍在外務工和創業人員返鄉的意愿和需求。楊曉濤告訴記者,為支持創業創新,金堂縣成立發展回引經濟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由縣領導帶隊,每年到廣東、福建、江浙等地實地考察和了解,以便為返鄉人員回鄉創業提供有利條件。為此,金堂縣專門開通農民工創業綠色通道,各鄉鎮(街道)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集中時段,組織召開座談會,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
據了解,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金堂縣專門出臺了《金堂縣“雙創”小鎮建設專項扶持政策(試行)》、《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新創業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強化人才引進、載體建設、成果轉化扶持,籌建創業創新基金,完善用地、能源、稅收、審批、獎補等政策措施,吸引回鄉創業創新。
“除了政策上不斷完善,縣委每年還表彰‘十佳創業明星’,支持創業成功人士入選市、縣人大代表或村(社區)負責人。健全權益保障維護機制,引導農民工融合成為新市民,營造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尊重農民工的濃厚氛圍和鮮明導向。”楊曉濤對記者說,“截至去年,全縣建立創業園和創業基地21個,組建創業團隊36個,指導創業項目96個。”
強化科技引領創業創新
如今,在返鄉創業創新的大潮中,金堂縣主動出擊,以科技引領創業創新為抓手,提升返鄉創業就業人員水平。
走進金堂縣省級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整潔明亮的食用菌實驗室內,高精尖食用菌研發設備一應俱全,技術人員正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金堂縣乃至整個成都市的食用菌菌種都是從這里出去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像省級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樣的科創載體在金堂縣就有23個,再加上國家蛋雞十大良種繁育基地、四川省柑橘母本園等36個成果轉化載體,金堂縣以創新項目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戶每畝增收2萬余元。
楊曉濤告訴記者,為發揮國家首席科學家、省市科研院所、縣鎮農技隊伍、新型經營主體等“四級”產業發展技術服務體系作用,金堂縣有針對性地開展“黑山羊新品系選育”“油橄欖地方品種培育”等創業創新項目100余項,獲得科技成果50余項,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類表彰獎勵120余項,近3年獲科技計劃項目立項35項。
“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我們還有針對性地舉辦田間課堂、林間課堂,及時為創業創新的種養殖大戶、農技人員提供培訓保障和技術支撐。實施‘返鄉下鄉人才培訓計劃’,培訓、選拔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2733名,帶動就業創業萬余人,進一步提高了創業創新品質和實效。”金堂縣科技局局長林曉陽告訴記者。
搭建平臺服務創業創新
坐落在金堂縣“菁蓉·智創港”的金堂服裝加工廠熱鬧非凡,20余臺機器正在有序運轉,幾十位工人低頭處理著線頭、服裝,返鄉創業青年、服裝加工廠廠長王大力正在忙著裝車發貨,兩輛運貨車整裝待發,每天將成批次的服裝成品送往外地市場。
令人想不到的是,王大力還是一名因家庭貧困、早早輟學外出務工的打工仔。
“父母年齡慢慢大了,我心里總覺得在外千好萬好,都不如在爹媽身邊好。又聽說政府有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創業還有補貼啥的,我就動了回家創業的心思。”王大力告訴記者。
因為有了返鄉創業的打算,在外地服裝廠工作的丁力就格外注重學習。2015年,在掌握了服裝制作各個環節技術后,王大力懷揣著創業夢想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金堂縣。其后,順利通過金堂縣人社局申請了小額擔保貸款10萬元加上自己多年的積蓄作為啟動資金,建起了小廠房、做起了加工廠。
返鄉創業,拓寬農民工創業者融資渠道是關鍵。為了鼓勵更多像王大力這樣的人回鄉創業,金堂縣建立“銀政企”三方聯席機制,搭建以縣郵政儲蓄銀行、農商銀行為重點,市縣中小擔保公司為支撐的融資服務平臺,從貸款額度、還貸時間和抵押物范圍上放寬限制,為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目前已提供小額貸款520筆共5860萬元。
據了解,為扎實推進返鄉創業系列政策落地生根,確保政策落實到基層、產生出效果。金堂縣現已建成菁蓉·智創港、創業創新服務中心、孵化園區等孵化共享平臺,在各鄉鎮(街道)、涉農村(社區)分別建成服務中心和服務站,搭建創業者與政府、服務機構、金融機構交流對接平臺,孵化創業創新項目,培養創業創新人才。服務中心及孵化園區入駐機構32家,孵化創業項目50余項,累計投入創業創新資金2.6億元,帶動就業6500人。
“為了加強回鄉人員就業保障,我們還在淮口鎮、竹篙鎮設置縣人力資源分市場,在各鄉鎮(街道)和全部村(社區)建立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站),實現了市—縣—鄉(鎮)—村(社區)四級聯網。成立工業園區就業社保服務中心、金堂縣駐東莞就業社保服務工作站,構建統籌城鄉就業的人力資源市場服務網絡,積極為回鄉創業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 楊曉濤對記者說。
良好成效推動創業創新
6月30日,國務院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推動返鄉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金堂縣作為典型在會上發言,這是對金堂縣開展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工作以來最好的褒獎。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金堂縣各業態創業創新10萬余人,年創產值80億元,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轉移就業總規模常年保持在30萬人左右,每年新增轉移就業8000余人,占縣內轉移就業總數的50%。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2016年全縣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當年人均純收入的35.3%,逐漸成為增收主渠道。
返鄉下鄉人員創業的開展,直接緩解了空巢留守等社會矛盾,激發了基層發展活力。全縣返鄉農民工土地流轉3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1600余戶,領辦家庭農場270個、合作社500余家,建臍橙品種改良、品種結構調整示范基地5萬余畝,建蔬菜示范基地2.3萬畝、羊肚菌人工栽培示范基地6000畝,有效帶動了農村就業,解決全縣近2萬個家庭的空巢留守問題,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