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造假的行為讓人深惡痛絕,一些有圖甚至有視頻的食品造假行為更是容易讓人對此深信不疑。然而看似聲情并茂、現場感十足的食品安全“事件”,終究會在科學和常理面前露出馬腳,最終以被辟謠收場。對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鐘凱博士撰文,對網絡熱傳的食品安全謠言進行梳理,并闡述了簡單的破解辦法。
謠言一“塑料大米”。塑料顆粒實際是工業原料,不可能拿去當大米賣。一方面是因為顆粒形狀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塑料顆粒比大米貴得多。
謠言二“塑料紫菜”。紫菜泡了之后撕不爛,實際上紫菜撕不爛是因為紫菜長得比較老,而塑料薄膜價格遠超紫菜,不可能是塑料做的。
謠言三“假雞蛋”。專家表示異常雞蛋都是真雞蛋,有的是因為被凍過,有的是因為雞的輸卵管炎癥,有的是因為雞的飼料問題。另外,網上有個視頻是批量做假雞蛋的,實際上是制作玩具,而其售價也比真雞蛋貴得多。
謠言四“假包菜”。實際上是日本人發明的制作食物模型的方法,可以用于飯店、商場展示的菜肴模型、早教或家居裝飾的道具等。
謠言五“西瓜打針”。實際上西瓜內部為實心很難注射進物質,即使用針管外部注入其他物質,瓜瓤很快就會爛掉。西瓜的甜度和口感是通過良種選育和田間管理獲得的,并非傳言中的打針。
謠言六“面條加塑化劑”。專家表示塑化劑價格遠超面粉價格,實際上水洗出來的是面筋,成分以蛋白質為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