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9個部門聯合開展的2017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開幕。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主題仍是“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與去年主題一字不差,而“尚德守法”已經沿用了4年。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筆者初感詫異,過后卻有了一絲欣喜。
在我們工作的不少領域,新名詞、新說法、新語匯、新概念層出不窮,可謂為賦新詞強說愁,賺得才人盡白頭,但這些“新套套”對推動實際工作有多少裨益呢?弄不好還效應遞減。信息爆炸的年代,人們的關注力是有限的,大腦的存儲量也是有限的,一次次用新提法考驗人的大腦“內存”,與主題設計的初衷也是相悖的。沒聽老百姓說嗎——“剛剛學會了,又說不對了”“剛剛耳熟了,又來紅頭(文件)了”。過分相信乃至迷信文字的力量,認為花樣翻新的字眼能彌補實干的欠缺,下的不過是紙上功夫,走入了工作的誤區,尤其是走入了宣傳工作的誤區。
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歸根結底,是實干出來的。而道德和法律,作為共同約束人們干事的社會規范,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尚德守法”作為食品安全宣傳周的主題詞,完全有理由延續下去,使之變成公眾常識、社會共識。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汪洋在出席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時強調,要堅持德法并舉、法治先行。這也是既著眼長遠,又注重可操作性的體現。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則既說出了全社會的共同心愿,也點出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共治”是“共享”的必由之路。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無疑要靠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政府的嚴格監管、企業的自律生產、媒體的客觀報道、公眾的監督維權缺一不可。但在《食品安全法》修訂施行后,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狀況明顯好轉的情況下,尤其是近年來對主要食品的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社會心態的成熟,其重要性就日益凸顯了。
6月30日,農業部在宣傳周主題日活動期間,發布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真相。應該說,謠言之所以大有市場,離不開有適合它的土壤。就拿“毒”這個概念來說,在許多消費者的腦海里,是模糊不清的。咱們有句無從考證出處的老話,叫“是藥三分毒”,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無獨有偶,西方也有一種類似的說法,是謂“萬物皆有毒,讓它們無毒的,是劑量而已。”此話出自一名中世紀末期的醫生,也是藥理學和毒理學的先驅帕拉塞爾蘇斯(1493-1541)。諸如此類,我們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傳統”經驗,影響人們對“藥殘”“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的正確認識。所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也應是食品安全宣傳工作重要且迫切的任務。
食品安全周是德法并舉、法治先行的大講壇,是社會共治的全民行動,也應是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和獨立思考意識的公開課。
祝愿食品安全宣傳周越辦越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